自然保护学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33.4
7.0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双成 编著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17564
出版时间2014-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3608572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同已有的自然保护区评价与管理相关的书籍显著不同,《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作为保护的对象,从多维视角论述环境伦理、民族文化、古代生态智慧和宗教文化等社会文化因素对自然保护的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对自然保护行为进行经济学解释。将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功能、结构及规划设计作为切入点,系统论述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应用。后,介绍目前自然保护的热点问题,并对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对于自然保护问题的探讨,宏观论述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重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应用,重视对前沿发展动态的把握,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构自然保护学框架的全新尝试。
目前,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的战略高度,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相信《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必将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自然保护学的定义
1.2 自然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113自然保护学的研究方法
1.4 自然保护学的学科特点
1.5 自然保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6 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学的关系
1.7 自然保护的简要历史
1.8 本书的体系结构与章节安排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与人类影响
2.1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特征
2.2 人类对于自然的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自然保护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3.1 自然保护的环境伦理向度
3.2 自然保护的古代生态智慧向度
3.3 自然保护的民俗文化向度
3.4 自然保护的宗教文化向度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自然保护的经济学解释
4.1 自然保护的经济学理论
4.2 自然保护的成本-效益分析
4.3 自然保护的经济途径:案例分析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自然保护的主要科学理论
5.1 岛屿生物地理学
5.2 复合种群理论及其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
5.3 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
5.4 景观生态格局与功能理论
5.5 生物形态分类与遗传进化理论
5.6 地域分异与划分理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自然保护的技术与方法
6.1 信息获取技术
6.2 空间定位技术
6.3 空间分析技术
6.4 物种人工繁育技术
6.5 生境修复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与功能
7.1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7.2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7.3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级
7.4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7.5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任务
7.6 自然保护区发展简史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与规划设计
8.1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
8.2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8.3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
8.4 自然保护区设计案例:以金贝湾海洋自然保护区为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自然保护区管理
第10章 自然保护的热点及趋势
内容摘要
同已有的自然保护区评价与管理相关的书籍显著不同,《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作为保护的对象,从多维视角论述环境伦理、民族文化、古代生态智慧和宗教文化等社会文化因素对自然保护的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对自然保护行为进行经济学解释。将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功能、结构及规划设计作为切入点,系统论述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应用。后,介绍目前自然保护的热点问题,并对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对于自然保护问题的探讨,宏观论述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重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应用,重视对前沿发展动态的把握,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构自然保护学框架的全新尝试。
目前,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的战略高度,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相信《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必将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精彩内容
《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
(2)加强环境伦理与法律的结合,增强其可操作性
环境伦理作为软约束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依赖于其理念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因而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机遇。在一个充满复杂利益纠葛的社会环境中,环境道德的力量对于制止个体或群体破坏自然环境是不够的。目前,环境伦理意识尚未成为社会公众和决策者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在发展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矛盾突出的发展中国家。而现实生态与环境危机的紧迫性不允许等待更长的时间,因此一个可行的解决策略是寻找环境伦理与环境法规的结合点。将社会成员形成共识的生态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制定成法律条文,强制执行。与此同时,大力宣传和普及环境意识,形成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只有“软”意识和“硬”法规相结合才能达到保护自然的预期目标。
(3)加强环境伦理宣传,加快生态道德的社会化
作为一种伦理流派,环境伦理形成时间不长,其中的非人类中心论的伦理观念和思想没有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在目前情形下,大力宣传和弘扬环境伦理知识和理念,提高人们的自然环境意识成为当务之急。其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念。传统的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其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向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强烈追求。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未来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削弱,环境遭到破坏。因而,必须向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发展观转变。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发展观是一种综合发展观,是以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资源等自身内在条件为基础的,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的发展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增长与环境相互协调,同步进化。同时,生态发展观还是一种动态发展观,是自然-社会-经济巨系统行为演化轨迹,强调系统应朝着更趋均衡、更加和谐、更为互补的方向进化。
第二,增强与自然平等化的思想意识。自然环境意识是从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解决社会和自然关系问题方面,反映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问题诸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和。简言之,是人们对社会和自然关系作用的看法。自然环境意识是人们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认识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活动影响自然界正反两个方面结果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它包括人与自然伦理、道德和法律等各种关系。具备良好自然环境意识的生态理性人认为,人类的角色同地球的自然过程其他因子应当是平等的,后者不应处于被动的地位。思想意识生态化要求人类的思维方式摒弃或淡化“人类中心论”,克服数千年来形成的对自然纯消费性的倾向。
第三,强调经济活动自然化。现代化的经济活动是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的管理便是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其中的经济子系统是技术生成物的载体,并构成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作用域的中心。自然化的经济活动就是要协调好自然过程和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其核心在于尽量维持自然物质循环过程,避免过分短链条的直线生产过程。其内容包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对周围环境无害的技术和无废料再循环的生产循环,以及旨在防止对周围环境带来损害的其他措施方面的活动。现在新兴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就是经济活动自然化的具体例证。
3.2自然保护的古代生态智慧向度
3.2.1什么是生态
智慧“生态智慧”是指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世界的科学认知、生活体验、思想感悟及其相应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扰动,导致一些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例如,全球尺度上的气候变暖及其负面效应、在国家尺度上的生态系统退化、在局地尺度上的环境污染等。古代社会较少有环境问题,固然与人口稀少、社会生产力低下、环境压力低有关,但古代生态智慧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归纳起来,中国古代(主要是先秦时期)的生态智慧有以下几个特点:,对自然环境的整体认识和感悟;第二,对大自然的“仁”与“无为”;第三,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第四,对自然资源的节制利用。本节主要阐述先秦时期儒学、道学和墨学的生态智慧及其自然保护价值取向。
3.2.2儒学生态智慧及其自然保护价值取向
中国先秦时期儒学的鲜明特征就是其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文性,其学说的应用指向都是与社会和人生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儒学对自然生态与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一般认为,儒学的环境伦理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与西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差异,它是以道义为核心的人类中心论,而不是以功利为核心的人类中心论。儒学以道义为核心的人类中心论,视自然万物与人同源、同构、同体,要求人类将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扩展到对待自然万物,把仁爱万物作为人类道德的终极目标和境界。“人者天地之心”是儒家道义人类中心论的核心命题。根据这种理念,人类在确立自身“天地之心”的同时,不但拥有了主宰万物的地位和权力,而且应主动担负起自然万物“守望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正如王阳明所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
3.2.2.1弘扬“与天地合其德”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相和谐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亚热带至温带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上古时代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在儒学思想发端到形成的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农耕是主体生产活动,渔猎与采集是辅助活动。农耕生产方式对天地时令等自然因素的依赖十分显著,在与自然万物的直接接触中,华夏祖先真切地感悟到“天何言哉,四时成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的神奇与伟大,聆听到自然天籁对人类智慧与理性的启迪,意识到人与万物都是自然天地孕育的儿女,懂得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以及人应该秉持怎样的自然观。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