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正版】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欧·亨利 北京燕山出版社 9787540230425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6.62
3.7折
¥
18
九品
仅1件
作者 欧·亨利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 9787540230425
出版时间 2013-0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定价 18元
货号 972052376016502793
上书时间 2024-12-2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欧·亨利(1862—1910)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以描写纽约市井生活著称,但他并非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他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个医生。他十五岁时开始在药房当学徒,二十岁时由于健康原因去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当了两年牧牛人,积累了对西部生活的亲身经验。此后,他在得克萨斯做过不同的工作,包括在奥斯汀银行当出纳员。他还办过一份名为《滚石》的幽默周刊,并在休斯敦一家日报上发表幽默小品和趣闻逸事。一八八七年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正当他的生活颇为安定之时,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一八九六年,奥斯汀银行指控他在任职期间盗用资金。为了躲避受审,他逃往洪都拉斯。不久,他得知妻子病危,回家探视,在一八九八年被捕,以贪污银行公款罪被判刑五年。由于表现良好,三年后提前获释。在狱中,他担任医务室的药剂师,并在业余开始写小说,为的是挣些稿费寄给女儿。一八九九年,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发表,署名为“欧·亨利”,借用了一个法国药典书作者的名字。命运对他来了点幽默,以一场官司把他从波特变成了欧·亨利,从一个专栏作家变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一九一年出狱后,他发现自己已经小有名气。第二年他定居纽约,专门从事创作。他以一周一篇的速度为杂志写小说,获得读者的普遍注意与好评。到一九一年病逝为止,欧·亨利以旺盛的精力共创作了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四百万》(1906),《剪亮的灯盏》(1907),《西部的心》(1907),《城市之声》(1908),《善良的骗子》(1908),《命运之路》(1909)以及《滚石》(1913)等十余部集子中。 使欧·亨利享有国际声誉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尤其是《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叶》、《警察和赞美诗》等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代表了欧·亨利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最高成就。无论从内容或风格上来说,欧·亨利的作品都只能是美国这块土地上的产物,它们当之无愧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既写东部,也写西部,但他最负盛名的故事大都发生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中,发生在他称之为“四百万”的普通百姓身上。他为市民读者而写,也擅长写市民生活,故而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 欧·亨利笔下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就是贫富差距。这一方面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层,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舞弊泛滥成灾,似乎只要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由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的。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于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他为自己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一个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意,也忠实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各自做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所有这些都未必称得上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们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巅峰。欧·亨利对恶具有同样的敏感,他把美国这个名利场上的把戏看得十分透彻。那些“丛林中的孩子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巧取豪夺,行的都是“丛林法则”。残忍遇到狠毒,小骗碰上大骗,强盗骗子纵然高明,却仍然斗不过金融家,华尔街的经纪人是决不手下留情的。更可悲的是,在这种对财富的角逐中,人们的灵魂受到腐蚀,年轻的姑娘明明在饭馆当出纳员,却偏偏装腔作势,假冒名门望族。忙忙碌碌的经纪人竟然忘了昨夜新婚,向妻子再一次求婚。在一个金钱万能的世界里,父亲的财神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制造一起交通堵塞,从而使儿子获得求婚的机会,爱神对此只能甘拜下风。不过,欧·亨利笔下的善与恶并不那么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决定洗手不干的保险箱盗窃犯为了救出不幸把自己反锁在保险库里的孩子,当众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准备着跟警察再去蹲监狱。一个自惭形秽,背弃了情人的男人,毕竟还能尽自己的努力,让青梅竹马的姑娘断了对他的思念,快快活活地去重新开始生活。 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近百年来,欧·亨利的小说在全世界一版再版,始终拥有大量的读者,足见其作品的生命力。 导语摘要 欧·亨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使欧·亨利享有国际声誉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尤其是《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叶》、《警察和赞美诗》等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代表了欧·亨利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最高成就。无论从内容或风格上来说,欧·亨利的作品都只能是美国这块土地上的产物,它们当之无愧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收录了欧·亨利最为著名的36篇短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幽默诙谐、富于生活情趣的典型创作风格。 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小说家。他少年时曾一心想当画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后因在银行供职时的账目问题而入狱,服刑期间认真写作,并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欧·亨利、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有“美国的欧·亨利”这一称号。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叶》、《二十年后》等。 目录 序言 麦琪的礼物 咖啡馆里的一位世界主义者 爱的奉献 警察和赞美诗 财神与爱神 没有讲完的故事 一个忙忙碌碌的经纪人的浪漫史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朋友忒勒玛科斯 婚姻指南 擦亮的灯 钟摆 最后的一叶 二十年后 索利托的健康女神 公主与美洲狮 红酋长的赎金 城市之声 失忆症患者逍遥记 普绪刻与摩天大楼 麦迪逊广场上的麻雀 精确的婚姻学 寻宝记 侦探 吉米·海斯和穆丽尔 让我号号你的脉 命运之路 迷人的侧影 “广告” 窃贼自新记 轿车在等待的时候 一千块钱 失败的假设 牵线木偶 梦 我们选择的道路 …… 内容摘要 《世界文学文库019: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插图本)》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合集,欧·亨利的作品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 其作品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段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简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乎意料,又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主编推荐 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幽默诙谐,以“欧·亨利式的结尾”独树一帜。 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曼哈顿桂冠作家”。
精彩内容 值班警察煞有介事地一路巡视过来。这种煞有介事的样子只是出于职业习惯,并非故弄玄虚、招摇过市,因为街上的观赏者寥寥无几。晚上十 点刚过,夹杂着雨腥味儿袭来的寒风便把街上的行人驱逐殆尽了。 这位警官身材魁梧,态度忠勤又略显傲慢,一个典型的平安卫士的形象。只见他边走边变换着花样儿舞弄手中的警棍;每走过一扇门,他都要 试着推一推,看是否已经关好;还时不时地扭头朝平静的街面投去一道警戒的目光。这一带的居民有早睡的习惯。你或许偶尔能发现一家烟铺或一家昼夜便餐馆仍亮着灯,但大多数商家早就关张闭户了。 在一个街区的中段位置,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只见一个男人嘴里叼 着一根尚未点燃的雪茄,靠在一家漆黑的五金商店门口。警察径直朝他走过去,那人见状赶紧开口说话。 “没事,警官先生,”他向警察保证道,“我只是在等一个朋友。这是二十年前约定好的。这事听起来有点怪,是吧?哦,要是你想弄个明白,我就给你解释解释。也是二十年前,在这个商店的位置有过一家饭店——‘大老乔’布雷迪饭店。”“五年以前还在,”警察说,“后来就拆掉了。”站在门口的那个人划燃一根火柴,点着了雪茄。火光照见他有个方下巴,面色苍白,目光锐利,右眉边有一道发白的伤痕。他的领带上竞别着 一 个样子奇特的大钻石夹针。 “二十年前的这个晚上,”那人说,“我同我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小伙子吉米·维尔斯,就在这儿的‘大老乔’布雷迪饭店一起吃饭。他和我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像亲兄弟一般,整天形影不离。那时我十 八岁,吉米二十岁。第二天一早,我就要动身到西部去闯荡。你休想把吉米从纽约拽走;他认为纽约是世界上唯一的好去处。于是,那天晚上我俩约定,二十年后还要在当日当时到这个地方来见面。到时候不管日子过得如何也不管距离有多远,我们都必须按时赴约。我们那时想,二十年过去之后,无论幸与不幸,两个人应该能够将各自的命运揭晓了。”“听起来挺有趣儿,”警察说,“不过对我来说,两次相会间隔的时间未免太长了。自从你离开这儿以后听到过你朋友的消息吗?”“哦,当然。有一段时间我们互相通信,”另一个说,“但一两年后联系就中断了。你知道,西部可是个内涵丰富的大地方,我在那里东奔西走,生 活一直动荡不安。但是我知道,只要吉米还活着,他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见面的,因为天底下数吉米这老家伙最讲信用、最忠实可靠了。他决不会忘的。我是从一千英里以外赶来的,就是为了今晚能够按时站在这个门口。这一趟真是太值得啦,要是我的老伙计也能赶到的话。”那个候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怀表看了看时间,表的盖子上镶着许多颗小粒钻石。 “十点差三分,”他说,“当年我们在饭店门口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你在西部混得相当不错,是吧?”警察问道。 “当然了!吉米混得能有我一半好就行。他这个人干什么都只会傻卖力气,不过他是个好人。而我在发财的过程中不得不同一些最精明的人尖子打交道。生活在纽约的人个个都安分守己,墨守成规。但是到了西部,你就处在风口浪尖上了。”警察转弄了一下警棍,向前踱了一两步。 “我得去干我的事了。希望你的朋友顺利到来。非得要求他准点到不可吗?”“才不呢!”另一位说,“我至少要多等他半小时。只要吉米还活在世上,这段时间他准能到达。走好,警官。”“晚安,先生。”警察说,随后继续沿着他的巡逻路线向前走去,沿途仍旧不断地试推各家的大门。 天上下起了细蒙蒙的冷雨;先前飘忽不定的风此时也稳定下来,一个劲地猛吹着。马路上只偶尔有一两个本区的居民匆匆走过,他们都把头埋进高高竖起的大衣领里,手插入口袋,神情忧郁,默不作声。五金店门前,那个人依然站在那里,吸着雪茄耐心地等待着。为了履行一个毫无把握、 近乎荒唐的约定,他不远千里从西部赶来,来和他青年时代的朋友会面。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一个身穿长大衣、衣领竖到耳朵上的高个子男人,匆匆穿过马路,径直朝这个候友的人走来。 “是你吗,鲍勃?”他迟疑地问。 “你是吉米·维尔斯?”门口那一位惊叫道。 “谢天谢地!”新来的那一位也嚷起来,同时紧抓住对方的双手。“正是鲍勃,一点儿不错。我知道,只要你还活着,我就能在这儿见到你。哈哈哈!——二十年真够长的。老饭店不在了,鲍勃;我真希望它还在,那样我们就可以在这儿再吃一顿了。西部待你如何呀,老家伙?”“好极啦!我想要的东西它都给了我。你可变了不少,吉米。我真没想到你个子这么高了,长了有两三英寸。”“唔,过了二十岁我又长了点儿。”“在纽约过得还好吧,吉米?”“马马虎虎。我在市公务部门谋了个差事。来鲍勃,咱们去一个我熟 悉的地方,好好叙叙旧。”二人臂挽着臂上了路。从西部来的那一位按捺不住成功的骄矜,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起他的发迹史来。另一位则缩在大衣里,饶有兴致地听着 。 前面街角处有一家亮着电灯的药店。二人刚一走到那儿,便同时扭过头去,借着亮光打量对方。 来自西部的那一位突然停住,松开胳膊。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愤然道,“二十年的确很长,但还不至于把一个人的高鼻梁变成塌鼻梁。”“但有时能把一个好人变成一个坏人。”那位高个子说。“你已经被捕十分钟了,‘老滑头’鲍勃。芝加哥方面认为你可能已经溜到我们这边来了,就给我们打来电报,说他们想找你谈谈。识趣的话就跟我走,别声张,怎么样?对啦,临去局子里之前先给你看一张便条,那是人家托付我交给你的。你可以凑近橱窗念一念。是巡警维尔斯写来的。”从西部来的那个人接过一张小纸条打开来看。开始他的手还拿得很稳,可一看完就有些颤抖了。条子写得相当简短。 鲍勃:我按时到达了约定地点。 当你划亮火柴点雪茄的时候,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被芝加哥方面通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我不能亲自下手。所以我又离开那儿,找了一位便衣警探来执行这项任务。 吉米P92-9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