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与省思——对话现代文学经典(贺仲明教授全新文学批评录,获王瑶学术奖,再论《阿Q正传》等文学经典,呈现现代文学的宽广与可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审美与省思——对话现代文学经典(贺仲明教授全新文学批评录,获王瑶学术奖,再论《阿Q正传》等文学经典,呈现现代文学的宽广与可能)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2.31 3.8折 58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贺仲明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97384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29463438

上书时间2024-11-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代序)

 

  关于经典,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包括争议。但无可置疑的是,文学经典是文学魅力之重要所在。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人们心灵美好的滋育者。我们每一个喜爱文学的人都肯定有过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美好感受——那种难以言说的沉醉、愉悦乃至迷狂,无疑是我们热爱文学的根本原因。

  经典具有永恒性,但是经典又绝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充分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在不同人群、不同代际的阅读中,文学经典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焕发出新鲜生命力,从而持续在历史中流传。

  现代文学经典更是如此。由于时间距离的相对短促,现代文学经典还没有进入到完全稳定期,而是仍然处在变动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文学经典的内涵肯定还会发生变化,其中的作品也还会有所迁移。这是现代文学经典与古代文学经典的差别。

  相比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我们的生活又更为密切,我们对它们的感受也更直接。事实上,我们每一个当代人,都是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要评判者,我们的阅读、感受和评价,都会影响这些作品在未来文学史上的位置。毕竟,我们与这些经典相距很近,后来人永远不可能拥有与我们一样的视野和感受。

  当我们阅读古代文学经典的时候,更普遍的姿态是仰望,是遥观,就像观看天上遥远的灿烂星河;但我们阅读现代文学经典的时候,却不免会带有更多严峻的审视甚至苛求——就像我们对自己很亲近、很关切的人,往往会有更高的要求,会有不自觉的期待和严格……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有了这部与现代文学经典的“对话”。较多的感性认知,较多的情感介入,以及一些可能过于严格的“酷评”,都可能糅杂其中。就我个人的主观感受,文学经典基本的内涵在于审美,因此,我与经典“对话”的前提是审美,阐释其美学内涵,表达我的审美感受,是基本的内容;其次就是思想,文学经典不能缺乏思想之美——毫无疑问,创造而深刻的思想具有独特的美感,并激发我们的心灵和大脑——因此,从思想角度考量现代文学经典,我也觉得必不可少。

  总的来说,在阅读中既鉴赏又具批判性思考,是我们与现代文学经典相遇的必然过程,也是任何作品在经典化过程中都需要经历的命运——说到底,我们每一个人、每一部作品都会是历史的一部分,都无法逃脱历史选择的宿命。我们也只能承受乃至喜爱这一命运。                                                                     

2022年4月10日于羊城



导语摘要

  本书为当代文学评论家贺仲明教授的学术批评集,内容皆围绕现代文学经典相关问题展开,分上下两辑,上辑主要为文学理论、观念等问题的辨析,收录第五届王瑶学术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等6篇文章。下辑是对诸如《阿Q正传》《秋夜》《故乡的野菜》《再别康桥》等具体文学作品的赏析细读,收录8篇文章。全书兼具学理性与新意,呈现出作者作为批评家宏阔的批评视野和精准的文本细读能力,彰显出其富有批判性的、独立的批评立场与姿态。

 



商品简介

 本书为当代文学评论家贺仲明教授的学术批评集,内容皆围绕现代文学经典相关问题展开,分上下两辑,上辑主要为文学理论、观念等问题的辨析,收录第五届王瑶学术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等6篇文章。下辑是对诸如《阿Q正传》《秋夜》《故乡的野菜》《再别康桥》等具体文学作品的赏析细读,收录8篇文章。全书兼具学理性与新意,呈现出作者作为批评家宏阔的批评视野和精准的文本细读能力,彰显出其富有批判性的、独立的批评立场与姿态。

 

 



作者简介


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人选jiaoyu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8部。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获“王瑶学术奖”、jiaoyu部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目录


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构建中的外在因素影响——以丁玲等文学史评价为中心


“十七年文学”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


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


回到文学的鲁迅——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


文学中的伦理与人性——从对张爱玲、萧红评价引发的思考


 



鲁迅《阿Q正传》:阿Q为什么是农民?


鲁迅《秋夜》:文本法之于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


废名《竹林的故事》:自然生命观下的美与悲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以淡写浓,别赋深情


萧红《小城三月》:个人之爱与民族之痛的交融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我与时代的心史


徐志摩《再别康桥》:自然与节制之美


周立波《禾场上》:匮乏时代的素朴之美



内容摘要

  本书为当代文学评论家贺仲明教授的学术批评集,内容皆围绕现代文学经典相关问题展开,分上下两辑,上辑主要为文学理论、观念等问题的辨析,收录第五届王瑶学术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等6篇文章。下辑是对诸如《阿Q正传》《秋夜》《故乡的野菜》《再别康桥》等具体文学作品的赏析细读,收录8篇文章。全书兼具学理性与新意,呈现出作者作为批评家宏阔的批评视野和精准的文本细读能力,彰显出其富有批判性的、独立的批评立场与姿态。


 



主编推荐

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人选jiaoyu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8部。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获“王瑶学术奖”、jiaoyu部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精彩内容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文学经典遭遇到被轻忽和被亵渎的虚无化命运。这并不主要表现在文学外部,虽然受整个文学环境的影响,文学经典的阅读者呈现减少的局面,它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逐渐降低,但相比之下,文学经典还是始终有比较稳定的读者市场。文学经典虚无化的主要表现是在文学内部。自90年代以来,许多作家和批评家表现出非常强烈的鄙弃和挑战经典的意愿。例如90年代初一度很受人关注的“重排大师”事件就可见一斑。

  之后,更多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丁玲等屡屡遭受非议,传统文学的经典和理论思想更是受到普遍的冷落和遗忘。在这一潮流下一些年轻作家宣称放弃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阅读,将学习和仿效经典当作落伍与可笑的行为。与此同时,对文学经典的亵渎式解构成为时尚,对经典进行无厘头戏仿的作品频频出现于文学期刊、影视和网络。在这里,经典已经完全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神圣意味,变成了嘲弄和亵渎的代名词。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根本的,是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带给文学内涵特征以根本性的冲击。信息化时代的一个主要标志是文化网络媒体的兴起,这使文学的传播途径迅速扩大,文学的创作数量也无限制地增长,于是,文学的边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文学创作”,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作家,似乎都已经成为问题,更难以判别什么是优秀文学,什么是低劣文学。文学标准的缺席使经典失去了生存基础,也使对经典的解构显得轻而易举。与此同时,商业文化在信息化时代得到更为兴盛的发展,它大规模介入文学市场,对文学经典的存在意义和神圣地位做了进一步的消解。对于以消费为目的的商业文化而言,所有经典的价值就是娱乐和消费。对经典的消解和嘲弄,能够满足人们亵渎和反抗权威的快感,也就能赢得商业市场,亵渎和解构经典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时代潮流。

  其次,作家对文学权力的反抗也是原因之一。西方学者布鲁姆曾经非常精彩地分析过作家们身处传统中的“焦虑”和急切摆脱这种焦虑的复杂心态。近年来,更多的后现代学者也在致力于对文学传统进行解构和颠覆。以福柯和德里达为代表,学者们深入地解构了经典的形成历史,解剖了其中存在的权力运作过程,揭示了经典文学在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非经典性。这种解构,与作家们对文学权力的反抗期待不谋而合,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文学经典的基石。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经典的时代命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必然性方面讲,随着文学媒介的扩大,文学创作的普泛化和大众化,传统的文学概念、传统的文学和读者的距离已经不再适应于现实,传统文学经典的内涵和位置也必然受到影响,调整和变化是一种趋势。从合理性方面讲,以往的经典认定,以及对经典过于虔诚的崇拜,确实有可反思处,尤其是在中国,过强的政治或文化介入,使文学经典在生成中掺杂了过多的非文学因素,也显得过于主观和片面。文学权力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经典诞生中的问题,也能使我们更冷静深刻地看待和审视经典。而且,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们强烈的创新愿望,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推翻经典,也就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文学创作也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但是,所谓真理走过一步就成为谬误。完全忽略文学经典的价值,将经典彻底虚无化,存在着严重的思维局限,或者说表现出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虽然文学标准正发生变异,但并不意味着文学没有标准,同样,经典在构成中存在着权力因素的影响,但是,就整体而言,经典经过时间的淘洗,有其成为经典的理由和价值。完全排斥经典的意义,只有解构,没有建构,将片面的个案作为整体推广,忽略了更普遍也更根本的内在标准。这种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具有片面的深刻,走向,又变成了另一种权力,另一种压制。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经典的虚无化很可能给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它可能影响文学的基本意义,也会影响到文学的文化精神传承。因为文学经典的根本问题是文学到底是为什么而存在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人文的,还是娱乐的?在代表传统价值观念的文学经典那里,文学所指示的是精神的标准,是思想和美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对经典的放弃和虚无化,事实上也就意味着放弃文学的精神准则,是对文学消费文化趋向的认可与趋同。从文化方面说,因为文学经典是历史积淀而成,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记忆,或者说包含着民族的文化密码,是人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就中国文学而论,由于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严格的宗教传统,文学在更大程度上具有宗教的功能,文学经典也承担着中华文化传承的职责,是这一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学者对此的概括是相当中肯的:“至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它正如浤浤汩汩的长江大河,滋润着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的心田,培养出一种中国人特具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敦厚中和的气质。它不仅泽被四邻,影响着周边国家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光耀五洲,使地理距离、思维方式俱属道阻且长的西方世界也景仰着它的流光溢彩,为之目眩神摇。”所以,文学经典的虚无化,肯定会影响我们的文化记忆,削弱我们的民族精神。

  文学经典虚无化还可能对现实的文学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文学失去了经典的照耀,也就事实上失去了创作的标准,在没有传统的背景和规范的约束下发展,文学创作的能力和水平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信息时代,文学的创作和发表又显得那么轻易和简单,于是,文学探索的艰难和复杂过程就被完全简单化和浅俗化,出现完全凭兴趣创作,完全的自我中心和随意化的标准。长久下去,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使文学丧失自己的内在精神,逐渐沦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品。从艺术方面看,当前中国文学已经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经典缺席后的退步迹象。像文学语言,许多作品简单粗糙,已经远不能与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品相比;有魅力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更是当前文学集体性的匮乏;至于小说创作中非常重要的白描能力,也已经突出地从作家们的笔下退隐。这一影响突出的也许是在年轻作家方面,因为他们在嘲笑和鄙弃经典的环境中成长,也容易承受经典匮乏的后果。事实上,缺乏思想,缺乏成熟和独创性的艺术表现力,正是许多批评家对年轻一代作家的一致批评。只是,我以为,这些作家的问题其实不是因为他们自身,而是在我们近年来的文学评价机制,在我们毁坏了文学经典,失去了文学标准,他们承受的不过是经典毁坏后的虚无而已。



媒体评论

  有人对他的评价是:平和中正。平和是理性,中正则是明白和倔强。这些都是在强调贺仲明的一个“基准”,也就是说,他不是飘在天上指手画脚的,而是从自己真实的知觉、痛感与喜乐出发的。《阿Q为什么是农民?》《阿Q是不是农民?》……这些具有独特切入视角的批评文字,贯穿始终的,其实是一个批评家整个的生存背景、学养、痛苦的思考、矛盾以及艰辛的求索之路。对于贺仲明来说,这中间没有间隔与缝隙。——作家  朱文颖

 

  贺仲明近几年持续性地关注和思考着贾平凹的创作,《新时代版本的“废都”书写——关于〈暂坐〉及相关问题》一文,聚焦贾平凹的新作,在详细考辨“废都精神”的基础上,将《暂坐》放置在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脉络和“废都精神”的谱系中,指认了《暂坐》对这种“颓废美学”书写的推进与发展。论文也以批判性的立场,揭示了《暂坐》在“人性关怀”与反思都市生活深度上存在的缺憾与不足;视野宏阔,文本解读精准,论述富有思辨性和逻辑性。贺仲明以一种批判性的、独立的立场与姿态面对著名作家的作品,显著地彰显了一个批评家的职业素养与学术操守。——第四届“《扬子江文学评论》奖”颁奖词

 

  如果说贺仲明对近百年乡土文学的宏观俯察, 颇类“登泰山而小鲁”,有登高望远,纵览全局之势,那么对乡土文学创作中具体作家作品的品评,则宛若“凝视谛听殊未足”。他对作家作品的定位与判断,不是生硬地照搬西方批评话语,以先验的理论框架牵强附会地对作家作品进行分类,贴上五花八门的理论标签;他细读文本、深入穿透、尽可能以自己的批评话语切中批评对象的艺术特质、审美内涵、价值归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  雷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