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外交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古代外交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7.56 6.1折 45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俊 著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96829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5174191

上书时间2024-10-23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这里虽然看不见滚动的烟尘,却充满着玄机暗算、唇枪舌剑。《中国古代外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以古代邦交为背景,围绕捍卫国家主权这一主题,展示了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外交斗争。古代中国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外交官,《中国古代外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同时也记述了他们非凡的人和事迹。


商品简介

   这里虽然看不见滚动的烟尘,却充满着玄机暗算、唇枪舌剑。《中国古代外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以古代邦交为背景,围绕捍卫国家主权这一主题,展示了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外交斗争。古代中国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外交官,《中国古代外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同时也记述了他们非凡的人和事迹。 

作者简介
  王俊,男,1970年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1989年服役于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1990至1993年就读于空军大连通信军校。毕业后又先后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在职)。


目录
章 先秦时期的外交
节 先秦时期中外关系的萌生
远古的“外交”一词的出现
大禹时期的外交活动
西周时期与域外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外交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外事制度
周朝的外交礼制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著名外交家
齐国宰相管仲
巧辩大师晏子

第二章 秦汉魏晋时期的外交
节 秦汉魏晋时期外交概况
秦汉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路线
魏晋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第二节 秦汉魏晋时期与各国的交往
与中亚、西亚诸国的交往
与朝鲜半岛的交往
与日本列岛的交往
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
第三节 秦汉魏晋时期的外交管理制度
秦朝的外交制度
汉朝的外交制度和外交机关
魏晋南北朝的外事体制
第四节 秦汉魏晋时期的著名外交家
郦食其使齐受烹
张骞脱身通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
李顺出使受贿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外交
节 隋唐五代繁荣的中外交流
丝绸商品出口
瓷器文明传到国外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对外关系
隋与突厥的交往
隋与西域及吐谷浑的交往
隋与南方诸国的交往
唐对突厥铁勒的平定
唐对西域、西南诸国的用兵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外交管理制度
隋朝的外交机关
唐朝的宗藩制度与外交机构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著名外交家
追求佛法的唐三藏
名扬域外的鉴真
出使难归的韩延徽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外交
节 宋元时期与各国的关系
宋朝的外交格局的变化
宋与高丽、日本的关系
宋与东南亚诸国的交往
宋与南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
元与高丽、日本的政治关系
元与南海诸国的通使和战争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外交管理制度
两宋时期的外事制度
元朝的外交职官制度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著名外交家
据理力争的富弼
刀丛斥敌的沈括
放雁寄书的郝经

第五章 明朝的外交
节 明朝对外关系及其变化
明代繁荣的“朝贡贸易”
明中期以后世界形势的变化
第二节 明朝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明朝与安南的关系
明朝与朝鲜和琉球的关系
明朝与日本的关系
明朝与葡萄牙的关系
明朝与西班牙的关系
明朝与荷兰的关系
第三节 明代的外交管理制度
明朝外交制度概况
明朝外交机构设置
第四节 明朝的著名外交家
伟大的探险家郑和
被扣异国的傅安

第六章 清代的外交
节 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清代的对外政策概况
清朝与荷兰的关系
清朝与英国的关系
清朝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
第二节 清代的外交管理制度
前清外交制度
后清外交机关的演变
第三节 清代的著名外交家
不再退让的索额图
表现出色的托时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这里虽然看不见滚动的烟尘,却充满着玄机暗算、唇枪舌剑。《中国古代外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以古代邦交为背景,围绕捍卫国家主权这一主题,展示了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外交斗争。古代中国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外交官,《中国古代外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同时也记述了他们非凡的人和事迹。

主编推荐
  王俊,男,1970年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1989年服役于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1990至1993年就读于空军大连通信军校。毕业后又先后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在职)。

精彩内容
《中国古代外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晏子相貌平平,身材又十分矮小,出使外国常遭到人们的嘲弄。一次他奉命使楚,楚王闻晏子个小,便想利用开玩笑羞辱一下齐国使臣,楚王让人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人都城,首先给晏子一个下马威。晏子明白楚王的用意:利用晏子的生理缺陷开政治玩笑,以便在楚齐的谈判中占据上风。晏子面对这人身侮辱,怒而不失态,平静机智地以玩笑回敬:“使狗国者,从狗门人,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人。”楚王原想羞辱晏子,不想被晏子所辱,只好命宾官敞开大门,让晏子进城。楚王一计不成,气恼之余又生一计,见到晏子时,楚王问道:“齐无人乎?”晏子对日:“(光我齐国首都)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说:“然(既然有这么多人),则子何为使乎?”晏子见楚王出言不逊,厉声反驳道:“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婴不肖,故直使楚矣。”楚王辱人不成又被辱,更加气恼,但考虑到两国关系不致于太僵,就止住了,但总想找机会报复晏子。
  后来,晏子再次奉命来到楚国,楚王处心积虑又想羞辱齐国使臣。便征求左右大臣们说:“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楚国官员就为他出了一个主意:等晏子来了,就让两名官员绑个人进来,然后楚王故意问来者何人,犯何罪,楚官要回答说:是齐国人,偷了东西被擒获。楚王听后很高兴。等晏子来访,楚王请晏子入宴,酒席中间,两名楚国人押着一名被捆绑的进来,并报告楚王说,这个人是齐国人,在楚国行窃被抓住治罪。楚王故意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晏子见楚王又滋意寻衅,便离开席位迎面反驳说:“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就自嘲地对晏子笑道:圣人是不能被嬉笑的,今天寡人欲取笑先生,没想反被先生取笑了。楚国国君鲜有贤明者,后人可从屈原的故事中略知一二。齐楚联盟经常为秦国破坏,多因楚王贪利而愚蠢。齐景公再派晏子使于楚国,晏子见楚国虽为万乘之国,但教令不明,治国无道,国王昏聩,晏子就把楚王给他的一个橘子连皮全吞进肚里,以比喻在楚国无章法可依,对外政策不能连贯。
  晏子使楚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他临危不惧,从容不迫机敏善辩的才能,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一个好的外交官在反击对方时把握尺度,留有余地,不把局面弄僵而致断交。晏子是重礼义、爱好和平的政治家。这大概是后人把他列入儒家的主要原因。齐国是春秋时代的超级大国,齐庄公好恃强称霸,“奋乎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日:“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晏子主张对内实行仁政,对外恪守信义,反对以武力称霸欺凌弱国。他劝齐庄公说:“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可惜,齐庄公不听劝告,穷兵黩武,用兵无方,国疲民苦,导致国内大乱,齐庄公被臣所杀,齐景公被立为国君。
  春秋礼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天下宗主周王室表示尊重。但随着各诸侯国实力增强,各大国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已见端倪,周王室威信日益下落,犯礼者也日益增多。晏子是竭力维护周王室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推崇礼义,而对无礼挑衅者则当仁不让地予以驳斥。晋平公准备入侵齐国,先派范昭来齐国探听虚实。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酒席间,范昭要用景公的酒具,景公当即让人递了过去。晏子马上传令给景公换上新樽。酒过几巡,范昭佯装喝醉了,起身跳起舞来,并要奏周之乐(周天子配舞的音乐),遭到齐太师拒绝。范昭怒而离席。齐景公大惧,对晏子说:“晋,大国也,使人来将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回答:“夫范昭之为人也,非陋而不知礼也。且欲试吾君臣(意志),故绝之。”范昭见齐国大臣非可欺之辈,就回国对晋平公说:“齐未可伐也。臣欲试其君,而晏子识之;臣欲犯其礼,而太师知之。”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对晏子备加赞赏,说道:
  “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今天人们称外交官“折冲于樽俎之间”,就是出自晏子的外交故事。晏子与孔子相互尊重,相互仰慕,各事其君。晏子出使鲁国多次,与鲁国君臣有很深交情。齐鲁两国相处甚睦。晏子出使鲁国拜见国君之后,还要登孔子之门,孔子每次也“以宾客之礼送之”。但孔子为人比较迂腐,游访齐国时并不去拜会晏子,以致于齐景公问他为何不见,孔子回答说:“臣闻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相反,晏子的气量和见识高于孔子一筹。当孔子一度出任鲁国的宰相时,齐景公担心邻国会因圣人执政而对齐国构成威胁,而晏子则不以为然,他称赞孔子为鲁国“圣相”,但相信鲁国君不会接受孔子的劝谏(因为孔子喜欢当面教训别人,忠言逆耳)。果然不出晏子所料,孔子当了一年宰相就下台了。孔子想到齐国做官,景公不纳,“困于陈燕之间”。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