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日本研究述论(冷战后的日本与中日关系研究丛书)
  • 国际日本研究述论(冷战后的日本与中日关系研究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际日本研究述论(冷战后的日本与中日关系研究丛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44.78 4.6折 98 全新

库存29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贺平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7215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9461679

上书时间2024-10-22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丛书序

 

 

以冷战结束为分际,世界政治、经济之理念与格局均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塞缪尔·亨廷顿指出,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文明,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冲突的主要根源将是文化,各文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民族主义的抬头,全球化、国际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及其逆流,新兴国家群体的快速发展,美国、欧洲、俄罗斯等进入多事之秋,实力相对走低,加之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凸显等等,一系列新要素催生了新的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版图。在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背后,作为推手的原动力究竟为何?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印证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虽目下尚难给出答案,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却为我们昭示了不同的路径选择。

 

在以断言“冷战”结束标志历史终结而暴得大名的弗朗西斯·福山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后一种统治形式”。但反观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实践,历史并未沿着福山所指方向顺利前行,其结论或正在被终结。所以,近年福山也不得不由未终结的历史引申出他对未来的预测。其指出:全球政治未来的重要问题很简单,那就是谁的模式会奏效?如果“一带一路”倡议达到中国的预期,那么从印尼到波兰,整个欧亚大陆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发生变化。对此,世人足可拭目以待。

 

弹指间冷战结束已近30年,旧秩序与新常态,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与蝉蜕,特别是近年,世界的各种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乃至瞠目结舌。由历史的巨眼以观之,这或许是一种征兆——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冷战结束后,一方面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的巨大进步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并投射到国家间乃至不同文明间的关系上。与此同时,世界政治权力观念的变化与权力转移也会成为伴生物。而具有古老文明并焕发出新的生机的中国的崛起,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与世推移的变量。百年变局的中国梦,首先是中国自身的变化外化为推动世界变革的内在逻辑与动力。中国曾经为人类与世界文明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那既不是历史的绝唱也非余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造福人类,两者既互为表里,更并行不悖。

 

在战争与和平、全球治理等关乎人类命运与前途的重大历史与现实课题方面,当世界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中国时,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与哲学命题,并辅之以“一带一路”作为践行平台,获得世界积极回应。其中,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言而喻是摒弃冷战思维、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重要理念与路径选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一个历史性过程。其中,中国的一代学人,无疑对此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以日本和中日关系为术业的专门研究机构,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将以日本为案例,探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建设、实践路径等。此即出版本套丛书之初心。

 

冷战结束后,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的逆转,中日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一历史性重大变局,需要两国发挥高度政治智慧。如何使中日关系平稳度过焦虑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新的平衡,从而行稳致远,这不仅事关两国人民的根本福祉与利益,同时对于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均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学界虽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冷战结束的日本及中日关系研究成果甚丰,但对冷战后近三十余年来的日本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及未来趋势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套丛书拟从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诸方面,对冷战后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做一系统梳理与分析,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本套丛书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的专著为主体,以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心的博士后和培养的博士生之专著为辅构成系列。此外,对本中心具有特殊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论文集,也适当择取收录。

 

本套丛书延聘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为顾问和编委,惠予指导与监督。

 

2020年,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将迎来创建30周年,本套丛书也是向本中心发展历史上这一重要节点的献礼之作。

 

近30年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成长,离不开中日两国众多相关机构与友人的鼎力支持与指导,我们期待能以高水平高质量的系列研究成果,来副大家多年来给予的厚望与厚爱!

 

未来的中国不仅要在经济上继续造福世界,更要在思想和理念上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为序。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

2018年6月吉日于复旦燕园

 



导语摘要

本书从日本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视角出发,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评析国际日本研究,特别是欧美英语学界的日本研究。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共19个篇章:部分为学术史回顾。第二部分关注译介,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分析国内出版的国际日本研究译著,从正反两个方面探究其第三方镜鉴的意义。第三部分为书稿的主体,聚焦国际日本研究经典作品析论。书目的甄选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考量:其一,作品本身具有较高质量,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目共睹;其二,中国国内对其关注或了解相对较少,或在日美等不同学界境遇迥然,值得探究其背后的褒贬臧否;其三,作品反映出较强的典型性和样本意义,能够尝鼎一脔,透视不同学科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脉络和学术风格。在行文中,着意以下几点。首先,“以点带面”,以一部作品为借力点或切入口,进而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或某一类主题的讨论。其次,“时空延续”,将这一作品问世之后的反响争鸣、学术进展亦纳入介绍,因此,各篇的注解亦非虚饰,力争起到补充说明、文献提示的作用。再次,“史论结合”,将该作品置于学科史和学术史的背景下,着力解析其在国际日本研究中的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商品简介

本书从日本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视角出发,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评析国际日本研究,特别是欧美英语学界的日本研究。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共19个篇章:第一部分为学术史回顾。第二部分关注译介,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分析国内出版的国际日本研究译著,从正反两个方面探究其第三方镜鉴的意义。第三部分为书稿的主体,聚焦国际日本研究经典作品析论。书目的甄选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考量:其一,作品本身具有较高质量,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目共睹;其二,中国国内对其关注或了解相对较少,或在日美等不同学界境遇迥然,值得探究其背后的褒贬臧否;其三,作品反映出较强的典型性和样本意义,能够尝鼎一脔,透视不同学科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脉络和学术风格。在行文中,着意以下几点。首先,“以点带面”,以一部作品为借力点或切入口,进而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或某一类主题的讨论。其次,“时空延续”,将这一作品问世之后的反响争鸣、学术进展亦纳入介绍,因此,各篇的注解亦非虚饰,力争起到补充说明、文献提示的作用。再次,“史论结合”,将该作品置于学科史和学术史的背景下,着力解析其在国际日本研究中的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作者简介

贺平,国际政治博士,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贸易政治学、东亚区域合作、国际日本研究,著有《区域公共产品与日本的东亚功能性合作:冷战后的实践与启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贸易与国际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贸易政治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等。



目录

部分别境集益:文献与数据


 


章中国的日本研究:学科梳理与资料盘点003


 


节中国日本研究的整体状况003


 


第二节中国的日本研究机构与人员006


 


第三节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与译著007


 


 


 


第二章美国的日本研究:基础资料与文献汇编011


 


节美国的日本研究:英语学界的文献梳理011


 


第二节美国的日本研究:日本国内的文献梳理018


 


 


 


第三章美国的日本研究:世代更替与学术流变022


 


节美国日本研究的代际更替024


 


第二节美国的日本研究:演变脉络与核心争论030


 


第三节反思“区域研究”与“学科研究”之争:


 


兼与美国的中国研究比较039


 


第四节结语047


 


 


 


 


第四章以数论政:若干日本政治研究数据库简介050


 


节相对早期的调查与数据库建设050


 


第二节近年来的调查与数据库建设056


 


第三节数据的存储、开放与整合061


 


第四节数据与数据库对日本政治研究的意义063


 


第二部分异域求声:译介与出版


 


 


第五章国际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第三方镜鉴的意义069


 


节译介的主体意义:通过三方比较看待日本070


 


第二节译介的路径启示:日本研究的方法论借鉴075


 


第三节从中文译介看“日本研究的国际化”083


 


 


 


第六章国际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


基于样本数据的分析


(1993—2016)089


 


节国际日本研究中文译介的整体特征089


 


第二节国际日本研究中文译介的时间向度:分期、高潮与时滞095


 


第三节结语102


 


 


 


第七章国际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除了《菊与刀》,还有什么?105


 


节译介的热点:再思《菊与刀》的重译106


 


第二节问卷调查:《菊与刀》,天下谁人不识君?108


 


第三节译介的空间:除了《菊与刀》,还能译什么?110


 


 


 


第八章国际日本研究的转译与对译121


 


节转译的挑战121


 


第二节转译的便利124


 


第三节对译的参照125


 


第三部分他山攻错: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日本研究是否有章可循:两部方法论佳作的评介131


 


节《在日本做田野》132


 


第二节《研究日本:研究设计、田野调查和方法手册》136


第十章“本土书写者”的困境与呐喊:评《学术世界体系与本土


 


人类学》142


 


节“学术世界体系”中的“本土人类学”142


 


第二节“中心”与“本土”之辨148


 


第三节学科语境下的内外评论154


 


第四节反思与启示158


 


 


 


第十一章“日本异质论”眼中的日本:评《日本权力结构之谜》161


 


节“待解的密码”与“皇帝的新装”162


 


第二节“系统”究竟为何物?163


 


第三节“日本异质论”的高峰之作166


 


第四节日本变了吗?——跨越平成后的“重返现场”167


 


 


 


第十二章日常莫辩,理论何为:《生成自我》的价值与启示171


 


节家庭工厂的琐碎日常172


 


第二节后现代的理论抱负与写作策略175


 


第三节“自我”何为,如何“生成”?180


 


第四节作为国际日本研究的学术意义184


 


第五节结语189


 


 


 


第十三章学术研究如何雅俗共赏:《筑地》介评193


 


节经济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有机结合194


 


第二节“问询式观察”的方法论特征199


 


第三节“传统主义”与“文化决定论”的平衡取舍203


 


第四节学术研究与流行写作的共融与切换208


 


第五节结语210


第十四章“理性选择理论”的南橘北枳?《寡头政治》的争论与受容211


 


节原著的基本观点与理论取向212


 


第二节查默斯·约翰逊:“无稽之谈”216


 


第三节伊藤之雄:“强引理论的典型”222


 


第四节学界批评与争鸣228


 


第五节结语230


 


 


 


第十五章柯蒂斯的日本政治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以《日本式选举


 


运动》为中心233


 


节《日本式选举运动》与佐藤文生:相辅相成的


“标签意义”235


 


第二节《日本式选举运动》的写作风格与叙事特点240


 


第三节《日本式选举运动》的文献意义与方法论启示244


 


第四节结语252


 


 


 


 


第十六章“政治民族志”与“局外知情人”:再论柯蒂斯的日本政治


 


研究254


 


节“政治人类学”与“政治民族志”的光与影254


 


第二节“柯氏弟子”的方法论传承260


 


第三节“政治人类学”与“政治民族志”在日本的实践262


 


第四节“局外知情人”:柯式日本政治研究的意义268


 


第五节余论273


 


 


 


第十七章如何用数理分析阐释日本特质:《世袭与民主》介评275


 


节突破既有研究:在国际比较下考察日本特质276


 


第二节构建分析框架:“世袭政治”的成因与后果281


 


第三节可能的不足与后续的发展286


 


第四节结语293


第十八章多重方法与国际比较下的概念论证:丹尼尔·奥尔德里奇的


 


灾难叙事295


 


节《构筑韧性》的方法论启示296


 


第二节《黑潮》:单一案例中的比较研究301


 


第三节过犹不及:对概念论证的再思考303


 


第四节结语307


 


 


 


参考文献308


 


 


后记354



内容摘要

本书从日本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视角出发,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评析国际日本研究,特别是欧美英语学界的日本研究。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共19个篇章:部分为学术史回顾。第二部分关注译介,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分析国内出版的国际日本研究译著,从正反两个方面探究其第三方镜鉴的意义。第三部分为书稿的主体,聚焦国际日本研究经典作品析论。书目的甄选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考量:其一,作品本身具有较高质量,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目共睹;其二,中国国内对其关注或了解相对较少,或在日美等不同学界境遇迥然,值得探究其背后的褒贬臧否;其三,作品反映出较强的典型性和样本意义,能够尝鼎一脔,透视不同学科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脉络和学术风格。在行文中,着意以下几点。首先,“以点带面”,以一部作品为借力点或切入口,进而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或某一类主题的讨论。其次,“时空延续”,将这一作品问世之后的反响争鸣、学术进展亦纳入介绍,因此,各篇的注解亦非虚饰,力争起到补充说明、文献提示的作用。再次,“史论结合”,将该作品置于学科史和学术史的背景下,着力解析其在国际日本研究中的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主编推荐

贺平,国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