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感知、识别与控制技术(第2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物联网感知、识别与控制技术(第2版)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4.7 7.1折 35 全新

库存8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洪连、丁男、宁兆龙、朱明、马艳华、孙亮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5119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24196633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目前,国内已有近两百所高校、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可见,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达到了高潮。物联网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学生及相关科研人员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联网系统的感知、识别与控制层,网络传输层与综合服务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建立在本专业领域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跟踪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在国内的院校中,物联网工程专业下设置的具体专业课程一般为通信、网络、传感器、计算机等传统学科所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的衔接缺少各科知识的系统性、针对性和连续性,没有突出物联网的专业特色。物联网专业教学大纲按照物联网三层结构规划了如下培养目标。(1) 感知、识别与控制层: 掌握传感器与RFID无源有源标签设计技术,无线节点硬件和核心协议栈软件设计,低功耗系统设计以及智能装置、设备的控制技术。(2) 网络传输层: 掌握多种网络网关设计,主流无线和无线网络标准,主要路由算法和网络监视、网络安全和加密原理等方面的设计。(3) 综合管理服务应用层: 掌握应用系统设计技术关键,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应用数据结构,数据流和数据库的设计,能够独立设计不同需要的物联网管理服务应用。其中,感知、识别与控制层作为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是联系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纽带。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大量的智能传感器件、物体识别设备及智能控制装置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针对上述培养目标,本书结合当前我国新设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行编写,重点介绍在物联网感知、识别与控制层中涉及的设计和应用等相关技术。本书以培养会设计、能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物联网系统中感知、识别与控制层次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基本组成、结构与设计方法和应用实例。本书第1版已经发行4年时间,感谢国内数十所院校同行将此书作为物联网专业课程教材。由于物联网工程应用技术发展较快,许多知识和内容有了更新。本书第2版做了如下方面的优化和调整。在第1章中,重新进行了规划,增加了1.2节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介绍; 在第2章中,细化了RFID工作原理及应用的介绍,增加了智能传感器方面的内容; 在第3章中,调整了3.3节的内容,增添了数字滤波知识的介绍; 在第4章中,增添了红外触摸屏相关内容; 第5章中,增添了CAN总线、WiFi、4G/5G通信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方面的内容。另外,对第6~8章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同时,对各章之后的习题与思考题进行了适当调整,增添了选择题方面的内容。本书作为专业课程教材,建议全部内容讲授32~48学时。其中,6.3节计算机控制技术简介为选学内容。建议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为24~36学时。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谭国真、陈志奎和王雷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使本书很快地出版发行。另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的相关著作、论文和网上资料,编者对所有被参考和引用论著的作者表示感谢。如果有的资料因没有查到出处或疏忽而未列出,请原作者原谅。 由于本书作者的经验与水平有限,书中如出现不准确、不适宜或疏漏的内容,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在此表示感谢。同时也欢迎读者,尤其是使用本书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敬请通过电子信箱(mhl@dlut.edu.cn)与编者联系。
编者2016年11月



导语摘要
本书以培养会设计、能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以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中感知、识别与控制层次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基本组成、结构和设计方法和应用实例。随着物联网工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技术教材经过4年多的教学应用,作者在第2版中针对原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和精选,其中对第1~5章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增添,对第6~8章部分内容做了适当的删减和优化。本书各章均配有相应的例题和参考练习题,供教学选用,并且提供免费的电子课件。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专业系列教材使用,也适用于其他专业作为选修课教材,还可供对物联网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沙水,本名黄勇,资深互联网产品运营兼自媒体人,曾就职于奇虎360、好豆网,关注餐饮O2O、移动社交与电商,尤其对“互联网 餐饮”营销与经营模式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目录

目录


 


第1章物联网简介


 


1.1概述


 


1.1.1物联网定义及特点


 


1.1.2物联网的结构组成


 


1.1.3发展物联网的意义


 


1.2物联网关键技术


 


1.2.1感知识别层关键技术


 


1.2.2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


 


1.2.3综合服务应用层关键技术


 


1.3物联网应用领域简介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


 


2.1传感器及应用技术


 


2.1.1概述


 


2.1.2传感器的分类


 


2.1.3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2.1.4常用传感器简介


 


2.2自动识别技术


 


2.2.1概述


 


2.2.2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与特征


 


2.3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2.3.1RFID系统的组成


 


2.3.2RFID技术的分类方法


 


2.3.3RFI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2.3.4RFID系统的技术参数


 


2.3.5RFID系统的运行环境与接口方式


 


2.3.6RFID技术的应用


 


2.4RFID应用实例


 


2.4.1汽车防盗系统读写器的设计


 


2.4.2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实例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物联网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


 


3.1模拟信号的检测与数据采集


 


3.1.1检测系统的特性与性能指标


 


3.1.2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工作方式


 


3.1.3模拟信号的检测方法


 


3.1.4模拟信号的调理电路


 


3.1.5模/数转换器原理及应用


 


3.2数字信号与非电量参数的检测技术


 


3.2.1开关量信号的检测


 


3.2.2时间型信号的检测


 


3.2.3频率及周期型信号的检测


 


3.2.4非电量参数的检测


 


3.3信息数据的处理技术


 


3.3.1数字滤波技术


 


3.3.2信息数据的标度变换


 


3.4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3.4.1概述


 


3.4.2数据融合的原理与结构


 


3.4.3数据融合的基本方法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微处理器与人机交互技术


 


4.1嵌入式系统简介


 


4.1.1概述


 


4.1.2嵌入式处理器


 


4.1.3嵌入式软件系统


 


4.2键盘接口技术


 


4.2.1概述


 


4.2.2工作原理与接口技术


 


4.3显示器接口技术


 


4.3.1液晶显示器


 


4.3.2LED显示器


 


4.4触摸屏接口技术


 


4.4.1电阻式触摸屏


 


4.4.2电容式触摸屏


 


4.4.3红外触摸屏


 


4.4.4触摸屏接口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物联网通信技术


 


5.1概述


 


5.2标准串行通信接口


 


5.2.1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


 


5.2.2RS232C标准串行通信


 


5.2.3通用串行总线USB


 


5.2.4内部集成电路串行通信


 


5.2.5串行外围设备接口


 


5.2.6CAN总线接口


 


5.3无线通信技术


 


5.3.1蓝牙无线通信技术


 


5.3.2ZigBee无线通信技术


 


5.3.3无线保真技术


 


5.3.4第2/3/4/5代移动通信技术简介


 


5.4无线传感器网络


 


5.4.1概述


 


5.4.2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5.4.3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开发应用


 


5.5定位技术与卫星定位系统


 


5.5.1概述


 


5.5.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5.5.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外部设备的驱动与控制技术


 


6.1模拟信号输出通道


 


6.1.1概述


 


6.1.2数字/模拟转换器组成与工作原理


 


6.1.3D/A转换器的技术参数


 


6.1.4D/A转换器接口应用


 


6.1.5模拟信号的功率驱动


 


6.2开关量输出与驱动


 


6.3计算机控制技术


 


6.3.1系统概述


 


6.3.2PID控制技术


 


6.3.3模糊控制技术


 


6.3.4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系统稳定性设计与低功耗技术


 


7.1系统的干扰源


 


7.2系统抗干扰技术


 


7.2.1系统硬件抗干扰的措施


 


7.2.2软件抗干扰措施


 


7.3系统低功耗设计技术


 


7.3.1硬件低功耗的设计


 


7.3.2软件低功耗的设计


 


习题与思考题


 


第8章设计应用实例


 


8.1感知与检测系统的设计


 


8.1.1系统的设计要求


 


8.1.2系统的设计方法


 


8.1.3系统的设计步骤


 


8.2智能家居系统


 


8.2.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8.2.2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2.3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以培养会设计、能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以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中感知、识别与控制层次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基本组成、结构和设计方法和应用实例。
随着物联网工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技术教材经过4年多的教学应用,作者在第2版中针对原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和精选,其中对第1~5章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增添,对第6~8章部分内容做了适当的删减和优化。
本书各章均配有相应的例题和参考练习题,供教学选用,并且提供免费的电子课件。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专业系列教材使用,也适用于其他专业作为选修课教材,还可供对物联网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

主编推荐
沙水,本名黄勇,资深互联网产品运营兼自媒体人,曾就职于奇虎360、好豆网,关注餐饮O2O、移动社交与电商,尤其对“互联网 餐饮”营销与经营模式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精彩内容
第3章物联网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

信息的采集和获取是物联网主要的数据来源,物联网的各种应用都是通过各类信息和数据来实现的。感知与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物联网感知识别层采集和获取信息和数据的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1) 使用各种传感器采集物理数据,如温湿度、pH值、压力等各种物理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2) 使用WiFi/WAPI、RFID等完成短距离的信息读取和传递。其中,RFID技术由于具有实时读取功能,已经成为物联网典型的基础技术之一。(3) 采用麦克风、摄像头等信息采集设备将所采集的音、视频信息作为监控目标的信息数据。然后使用智能技术等对音视频进行内容的分析和提取相关数据信息。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和获取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各种感知和识别装置或设备,软件部分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信号的采集、处理与分析等功能模块程序等。在采集和获取信号的过程中,还会面临着数据处理的问题。例如,如何避免受到各种噪声和干扰,以及如何从实际检测数据中提取真正反映被测量的信息等。本章介绍的数据处理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种方法限度地消除这些误差,尽可能把精确的数据提取给使用者。
3.1模拟信号的检测与数据采集
物理世界中大部分信号都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信号,微处理器能够对它们进行处理的前提是先把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在物联网信号采集与获取系统中,通常采用传感器将被检测到的物理量经传感器转化成电信号,然后再经过信号放大、滤波、采样、编码等环节处理后才能被微处理器所用。3.1.1检测系统的特性与性能指标根据系统工程学理论,一个系统总可以用数学模型或函数描述。即用某种模型或函数表征传感器的输出和输入间的关系和特性,从而用这种关系指导传感器的设计、制造、校正和使用。但是,精确地建立一个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困难的。在工程上总是采用一些近似方法建立起系统的初步模型,然后经过反复模拟实验确立系统的终数学模型。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传感器数学模型的建立。下面介绍传感器静态和动态数学模型的一般描述方法。1. 静态检测特性与性能指标静态检测是指测量时,检测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不随时间变化或者变化很缓慢。静态检测时,系统所表现出的响应特性称为静态响应特性。通常用来描述静态响应特性的指标有测量范围、灵敏度、非线性度、回程误差等。一般用标定曲线来评定检测系统的静态特性,理想线性装置的标定曲线是直线,而实际检测系统的标定曲线并非如此。通常采用静态测量的方法求取输入输出关系曲线,作为标定曲线。多数情况还需要按小二乘法原理求出标定曲线的拟合直线。静态检测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1) 测量范围。检测系统能正常测量的小和输入量之间的范围,被定义为测量范围。(2) 灵敏度。当测试装置的输入x有一增量Δx,引起输出y发生相应变化Δy时,灵敏度定义为S=Δy/Δx。(3) 非线性度。标定曲线与拟合直线的偏离程度就是非线性度。(4) 回程误差。测试装置在输入量由小增大和由大减小的测试过程中,对于同一个输入量所得到的两个数值不同的输出量之间的差值被定义为回程误差。2. 检测系统的动态特性在动态测量时,由于被测信号随时间的变化迅速改变,其输出信号会受到检测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因此需要了解检测系统的动态特性。对于测量动态信号的检测系统,要求检测系统在输入量改变时,其输出量能立即随之不失真地变化。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若由于检测系统选用不当,输出量不能良好地追随输入量的快速变化将会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因此,研究检测系统的动态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一般通过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频率响应函数、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等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3.1.2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工作方式传感器用于获取被测信息,在其输出的信号中不可避免地包含杂波信号,幅度也不一定适合直接进行模数(A/D)转换,所以需要将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调理。完成放大、滤波、幅度变换等功能的电路称为信号调理电路。调理后的信号经采样/保持电路、模数转换电路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可送入微处理器进行处理,以上的相关电路统称为模拟量输入通道。从被转换模拟信号的数量及要求看,模拟量检测系统可分为单通道结构和多通道结构两种方式。1. 单路采集方式当只有一个被测信号时通常采用单通道结构,这种方式也通常用于对频率较高的模拟信号进行A/D转换。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入信号调理电路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后,送入A/D转换器(ADC)。然后,将ADC输出的数字信号送入微处理器。在无线传感网络的节点中多采用单路采集方式,其内部一般由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和微处理器(内含ADC)组成。2. 多路采集方式实际的数据采集系统往往需要同时测量多种物理量或对同一种物理量设置多个测量点,因此多路模拟输入通道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按照系统中数据采集电路是各路共用一个ADC,还是每路各用一个ADC,可将多路模拟输入通道分为分散采集式和集中采集式两大类型。其中,多路分散采集方式是采用分时进行数据采集,分时输入的结构形式如图3.1(a)所示。多路集中采集方式则是采用同时进行数据采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