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世界名校(二)(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唐晓武教授主编,浙大学子讲述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布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名校留学前期准备以及生活、学习经历!)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
21.66
4.6折
¥
47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唐晓武 主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39809
出版时间2014-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7元
货号23616334
上书时间2024-10-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作者序
《我们在世界名校》自2011年出版以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大家鼓励我续写。如何写?我一直找不到感觉。确实,要超越自己三年前的呕心沥血之作谈何容易。
三年前出《我们在世界名校》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国人知道,中国的大学如浙江大学是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的。然而,当下国人批判中国教育没有深刻,只有更深刻。但这些对我来说,远远不如《舌尖上的中国》的一个镜头更深刻。妈妈烧了好吃的,对即将高考的女儿讲:“妈妈以前读书是享福,你们现在读书是受罪。”妈妈的话是真话,二三十年前能读书确实是享福,而现在不论成绩好坏,“读书是受罪”基本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同,普通妈妈能做的只有真心做个好菜。
回想自己女儿在国内12年的成长,与外公外婆生活相关的还是吃。他们为中国卫星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吃基本是对付。但外孙女中小学9年,中午要送饭,他们节俭一生却不惜重金购买、昂贵的锅,厨艺也突飞猛进。女儿进了高中,外公外婆失落五天,到了周末又兴奋起来,因为又可以给外孙女做饭了。今天是端午节,再过几天女儿要高考,她要在学校自习。妈妈给她做了寿司饭团,中午将与同学分享,算是预祝她和她的小伙伴们取得“好分数”。对中国任何家庭来讲,小孩的“分数”一定程度上就是家庭的幸福指数。因此有感而发,在写此序的同时还增加了对“分”的理解。
为何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饭菜如此美味?道理很简单,他们用真心为小孩付出一切,用美味去减轻学习的痛苦。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除了批判、批判、再批判外,能做点什么,真心做点什么,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感到中国的教育也有快乐的部分,是有希望的?
希望读者能感觉到书中每位作者是用真心在写作,希望读者能快乐地阅读,希望这本书对中国教育有一点真的帮助。
后,感谢“竺可桢学院出版基金”的资助,感谢竺可桢学院院友、教师和学生的帮助,感谢家人、朋友和弟子们的大力支持。
唐晓武
2014年端午
导语摘要
《我们在世界名校(二)》是“我们在世界名校”系列图书的第二部,由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唐晓武教授主编,同时邀请到了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布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名校留学的优秀浙大学子介绍留学前期准备,在世界名牌大学的生活、学习与研究经历,专业涉及哲学、数学、金融、土木、交通、机械、环境、心理、旅游等,使读者更加真实地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并从这些优秀浙大学子的成长经历中获得有益的启发。书中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竺可桢学院混合班、人文社科班、求是班的特点、选拔方式、培养方案等,特别列出了被社会广泛热议的竺可桢学院选拔经典试题和选拔导向。
作者简介
唐晓武,教授,现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中国分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注册岩土工程师。
1984年进入浙江大学首届混合班学习(竺可桢学院前身),1988、1991年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国立佐贺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在佐贺大学理工学部和低平地防灾研究中心任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和客员教授。2002年作为浙江大学引进人才被聘为教授。是 “浙江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和“浙江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主要从事环境土工、土工合成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开发、地基处理等研究,是黄土吸附重金属方面、砂井地基处理方面被引率的研究者之一。论证了中国辽阔的黄土高原对重金属离子污染具有巨大的缓冲特性,相关研究被ESI评为高被引论文。担任Springer、Elsevier、Taylor & Francis、John Wiley & Sons及ASCE等国际著名出版社和学术组织的环境与岩土工程方面独立审稿人。
唐晓武教授还是一位教育专家,由他在世界名校学习的弟子撰写的《我们在世界名校》已由浙大出版社发行,获得大学生、高中生、家长、教师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目录
部分 教予孝和文,天下帅
教育杂谈
诗词
十二生肖与教育
鼠
龙
蛇
马
鹰和狮
竺可桢学院综合能力测试精选
混混的故事
研究生培养
第二部分 浙大出发,走向世界
浙江大学星和竺可桢星
我在唐门(TM)转身去麻省理工(MIT)
从启真湖到未名湖的哲学之路
从理科女跃升为国际酒店经理
理工男的天堂
公立翘楚、南方贵族、世界咨询
星岛求学,南洋逐梦
我因何前行
京大往事
内容摘要
《我们在世界名校(二)》是“我们在世界名校”系列图书的第二部,由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唐晓武教授主编,同时邀请到了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布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名校留学的优秀浙大学子介绍留学前期准备,在世界名牌大学的生活、学习与研究经历,专业涉及哲学、数学、金融、土木、交通、机械、环境、心理、旅游等,使读者更加真实地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并从这些优秀浙大学子的成长经历中获得有益的启发。书中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竺可桢学院混合班、人文社科班、求是班的特点、选拔方式、培养方案等,特别列出了被社会广泛热议的竺可桢学院选拔经典试题和选拔导向。
主编推荐
唐晓武,教授,现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中国分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注册岩土工程师。
1984年进入浙江大学首届混合班学习(竺可桢学院前身),1988、1991年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国立佐贺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在佐贺大学理工学部和低平地防灾研究中心任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和客员教授。2002年作为浙江大学引进人才被聘为教授。是 “浙江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和“浙江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主要从事环境土工、土工合成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开发、地基处理等研究,是黄土吸附重金属方面、砂井地基处理方面被引率的研究者之一。论证了中国辽阔的黄土高原对重金属离子污染具有巨大的缓冲特性,相关研究被ESI评为高被引论文。担任Springer、Elsevier、Taylor & Francis、John Wiley & Sons及ASCE等国际著名出版社和学术组织的环境与岩土工程方面独立审稿人。
唐晓武教授还是一位教育专家,由他在世界名校学习的弟子撰写的《我们在世界名校》已由浙大出版社发行,获得大学生、高中生、家长、教师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精彩内容
教育杂谈
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好像很容易,但天天向上太难了!
好好学习与智商无关,天天向上与智商无关。
精英一旦选择了安逸,也就永远不再精英了!
“分”的解读
“分”是应试教育的标志,现成为中国教育失败论的元凶。
对中国任何家庭来讲,小孩的“分数”就是家庭的幸福指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分”在杭州话和上海话中与“钱”是一样的,如“扒分”。“分”对学生如同“钱”对大人。“分”不是的,没“分”是万万不能的。
“分”是“八”下面一把“刀”。谁的刀锋利,谁就越容易杀开一条血路,谁就越容易快速“发展”。老师、家长、学生花12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就是为了磨这把刀,各种培训机构帮助学生磨刀同时也完成了“扒分”。“状元”崇拜就是拜倒在“分”上面“八”的石榴裙下,遗憾的是裙子下面暗藏一把“刀”,光彩夺目的“状元”被“抹杀”也就很正常了。
然而磨刀也会把刀给磨薄了,砍得重一点,刀口就会崩掉,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恶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把钢材给炼好了,但炼钢要比磨刀复杂多了,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炼。“八”相当于两根骨头,用刀切肉就是在两根骨头中间游刃有余,老师更应教学生以解剖知识的方法,而非一味地磨刀。
“分”是公平的象征,为追求公平,产生了“状元”崇拜。然而用“刀”分开的“八”本身就是左边短来右边长。美国的SAT、TOEFL、GRE就是的应试,成就了新东方。只是美国高校录取时,设定一个底线,余下的看材料、面试,即看刀快不快的同时也看这块钢好不好!
中国的应试教育已近极致,前些年竺可桢学院力图改变这一现状。认为所有参加竺院选拔的同学都已达到了成绩底线,只看面试。第二天张榜公布后,落选家长群起而攻:“12年寒窗,如此优秀的小孩就给面试掉了。”第二年出了一张综合能力测试卷,与面试成绩各占50%。第二天张榜公布后,所有家长欣然接受,无一人投诉,导致相关部门白等家长投诉,很失落。
从2012年开始,“启真”班选拔,增加了体能测试并加入总分。第二年开始,杭州各名牌私立中学也增加了体测。这是一个分数提升综合素质的成功案例。
预祝各位读者通过努力,取得知识、能力、体能满分!
学烧菜
在除夕夜至少要有三个菜是你烧的。
1)这是中国创新能力的领域。
2)孝敬父母的具体体现。
3)主观意志和别人口味的和谐。
4)多种能力的统一。手工、火候、时机、咸淡等高度统一。
5)增强生存能力。出国了总要自己烧一些。
6)减少被“剩”的概率。俊男、美女会烧菜能少“剩”。一个会烧菜的才
子在丈母娘眼中肯定取胜了,美女会烧菜基本不可能被“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在上初中时就能烧一桌正宗杭帮菜了。我以烧菜为基础的研究达到世界本领域的前1%。
老外使用炭化植物作为吸附材料时温度基本固定。我利用油炸花生米的油温从低到高的思想找到了吸附能力强的植物炭化温度。
利用熬八宝粥的方法,用电饭煲熬出高性能的防渗材料。
我因何前行(节选)
赵 轩/布朗大学
关键词:追求
我对自己很是了解,我不是一个drifter。爱上心理学,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与模考成绩相去甚远,所以我不得不挥别当年的梦想——北京大学,转而填报了浙江大学临床医学本硕连读班。当时选择医学专业,我的动机非常简单:身为理科生,我有科学情结,但是也希望自己工作里能与人多打交道,所以医学似乎是个好的平衡。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未能去北大读生命科学,我的人生却进入了全然不同的精彩天地。开学前夕,我幸运地通过了一个面试,被巴德年医学本博连读班录取。该班培养体制仿照美国,前四年修读非医学学士学位,后四年修临床医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在中国可谓首创,和竺可桢学院联合培养。正因如此,我大一时得以按照竺院理科平台的培养方案,相对广泛地选课。必修课里有一门心理学导论,用的教材正是津巴多写的《心理学与生活》;同样是那个学期,我还修了一门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通识课。毫无预兆地,我就这样对心理学一见钟情了。优美的科学思维、深厚的人文关怀、精妙的实验设计、宽广的学科视角……在一个刚刚窥见心理学殿堂的好奇宝宝眼中,这一切都笼罩着玫瑰色的光环。于是大一结束时,我已经决定本科毕业去美国继续心理学深造,并且于那时毅然从医学班转到了竺院理科平台,并在之后不久有幸加入沈模卫教授的课题组,被学长学姐领进认知心理学的科研世界。这个过程里,我很感谢父母对我一如既往的理解和支持,虽然没有人知道心理学是什么,能否找到工作,但它是这么有趣、这么美,我是如此着迷于它——这就够了。
当然,短暂的蜜月期过去了,科研中各种磕磕绊绊总是难以避免。比如大三时候和耶鲁的师兄做实验,每天晚上用MATLAB写程序写到快要抑郁;比如 “国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选题云里雾里,常常做得我欲哭无泪;比如一直质疑实验心理学对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到底有何价值,屡屡写文章发泄迷茫和不满……我不得不说,做了一年多异常象牙塔的认知心理学实验之后,
大三暑假的我迷失了。我说不出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做的东西有什么意义,我质疑自己曾经深爱的实验心理学,以至于差一点愤然报考新闻传媒专业的研究生,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间隔年,去时尚杂志做实习……
可是,我终究没有离开心理学。大四上学期,我依照从前的计划申请美国研究生院,继续这条出国深造之路。但与此同时,我做出了一个更重要的决定——我要暂时离开象牙塔的自娱自乐,参加Semester At Sea环球航海游学,用104天时间走过12个国家,绕着地球寻找我“失落的梦想”。
院系领导开明,很轻松就批准了我春学期离校申请。父母虽然担忧行船安全,但经过两代人之间反复多次的真诚沟通,终许我去远游。八个国家的签证也不能够成为前行的障碍,只要多跑几次上海和北京的领事馆,一个签证、一个签证地拿下就好。只是3万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着实是横在我面前的巨大挑战,而我亦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参照,一切都要自己摸索。筹款的过程艰辛却也异常坚定,终得知我坚持不懈的申请为自己赢得了少有的高额奖学金时,我喜出望外,觉得自己是那一刻世界上有钱的人。2011年1月12日,当我终走到我们的邮轮MV Explorer面前时,我平静地翻开了彼时人生辉煌的一页。
这艘船上,三四十名美国名校教授开设70余门课程,供600名美国及国际学生修读,此外还有数不清的校园课余活动——正是一座传奇般的海上学府。每当行船的日子,我就拼命学习,应对着数不清的课堂展示、习题测验、课后阅读、论文考试,还要见缝插针地在图书馆勤工俭学,或与其他老少乘客沟通交流。而每到一个港口,我便跳下船去背包旅行——文化调研、做义工、观光游玩,不一而足。在这百余天里,我体验了许多风俗,领略了许多风物,赞叹于许多风情,沉醉于许多风景……我很感激自己拥有如此的教育机会,因而一边航行一边努力记录,与网络上更多同龄人分享。回来之后,航海日志攒下许多,我便将之整理成合集,合集的名字是我早就想好的——《追寻生命之光》。对我而言,梦想是光,这一路向东的大航海,就是为了追寻这束失落的光芒。我在封面上写下这样一行小字,作为此次游学的总结:“一场不可思议的旅行,一堂改变生命的教育,一次触动灵魂的成长。”
梦想找到了吗?在印度的某个凌晨四点,我曾经以为那束光终于从海上升起,但回头看来,我也许应该说,其实没有。但是,这场航行对我无疑非常重要,具有改变人生的里程碑意义。也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终于放松了心态——天地之大,而我从前囿于狭窄的视界,常常将自己的心境逼上绝路,殊不知生命的形态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直到在毛里求斯,一个当地人骑摩托载我郊游,指着那山、那海、那恣意流淌于天地之间的绿对我说:“我很富有,因为我很幸福。”那一刻,我仿佛突然顿悟了。我突然明白其实自己什么都已经拥有,我完全可以按我喜欢的方式,过我喜欢的生活。
想明白这件事后,我知道我从此自由了。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