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和世界:视觉心理万花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眼睛和世界:视觉心理万花筒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42.79 5.5折 78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潜,罗云放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39526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9569929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眼睛和世界》说明(代序)

视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有着丰富、深广的内涵,对认识论、信息科学、文艺理论、美学、教育等学科的进展都有重大影响。但这门科学也并不枯燥艰深,它是以大量具体、生动、有趣和出人意料的事实、各种图像来表述和论证的。它完全有可能被广大青少年和稍有文化的群众理解和接受并引起浓厚兴趣。这本书就是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表述方法来介绍这门科学的普及读物。这样的读物在我国尚未见过,国外也很少通俗性的专书,有关内容只散见于实验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著作中。

这本书约17万字,分为135节,每节数百字到千余字,少数几节超过两千字。每节都有两三张乃至更多插图,集中介绍关于视知觉的一件事实,各节都能独立,其中有一些以启发读者的方式提出问题,从而导入下一节的内容。

这本书先介绍眼睛的生理机制和探讨眼睛为什么能看出远近和大小。提出若干人们平常注意不到的事实和问题(如镜中人脸的大小、从玻璃窗上看见的景物有多大、人在行进时所见物体的大小的变化等)以及经常发生的对于物体大小的错觉,证明视觉并不全决定于眼球的机能,大脑机制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书中还以较多的篇幅介绍眼睛对于物体形象和图形的认识,说明知觉主体在识别形象中的作用。其中包括怎样把形象和背景区分、怎样把握住线条、轮廓线、主观轮廓线和公共轮廓线等(以手影、填图游戏、天穹观念的形成和立体画派的两面人脸等来说明),还有如何把形象加以分离、组合,形象的读解和多义性(以“兔子还是鸭子”,“老奶奶还是少妇”等多义图来说明),以及形象读解和文化环境的关系等等。书中还以具体图形说明固定图形如何引起动感,墨迹画、光效应图的主观读解以及对于形象的某些错觉形成的原因。书中还说明了眼睛能够看出立体形象的原因,对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加以分析,以游戏和简易实验来证明立体感的形成过程,立体图形的多义性(如会翻筋斗的立方体和可变楼梯等)和透视图形制作的是非等。书中还介绍了眼睛对色彩、运动和速度的知觉,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似动运动(如“彩云追月”的现象)频闪运动(灯光屏)以及对运动形象的错觉(如“马怎样奔跑”等)。书中后介绍了眼睛的超感功能,如能直接得到的触感、美感以及对数和抽象关系、本质的直觉等,由此得出理性认识产生于感性知觉和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等结论。

本书主要参考贡布里奇爵士的多种艺术心理、视觉心理学著作和葛斯塔派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此外还有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的有关资料,并结合我国文化史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来解说。语言简明、浅显,除一小部分内容较复杂,表述较单调而外,大部分是具有较大可读性的。

本书的重要特点是引导读者自己直接观察,不仅观察外部世界,而且也观察自己的主体活动,这对启发读者的自觉探讨和思维能力是有良好效果的,可以说,掌握视知觉心理知识是发展科学和艺术创造能力的重要津梁,是发展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导语摘要

本书为教育工作者、学者孙潜与夫人罗云放合著的一部视觉心理学普及读物。本书三十五万字,分为135小节,每节数百字到千余字。每节配两三张插图,集中介绍了关于视知觉的一件事实。本书重要的特点是引导读者自己直接观察,不仅观察外部世界,而且也观察自己的主体活动,这对启发读者的自觉探讨和思维能力是有良好效果的。可以说,掌握视知觉心理知识是发展科学和艺术创造能力的重要津梁,是发展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本书参考多种心理学著作与资料,并结合中国文化史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来解说,语言简明浅显,具有可读性。



作者简介

孙潜(1921—2001),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在家乡读完初中后即外出求学、工作(1944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上海郊县的几所中学工作。1958年3月因故离开公职。二十年又七个月后的1978年10月恢复公职,被安排到上海一所中专学校任语文教师,1987年4月退休,高级讲师 。曾发表《诗意与诗的构成》《美是意识形态》《艺术心理学研究些什么》等多篇论文。一生潜心于杜诗研究,著有一百三十多万字的《杜诗全译》。


罗云放(1921-2011),孙潜夫人。祖籍湖北孝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文艺团体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在上海宝山、川沙的中学任教。1954年调到上海松江师范学校,松江师范暂停办后又先后调到松江另两所中学,都是担任音乐教师。1979年3月退休。



目录

目录




  1. 从塔刹大小说起 / 002

  2. 看看自己的眼睛 / 005

  3. 小小网膜容万物 / 007

  4. 当小王向你跑来的时候 / 010

  5. 玻璃窗外的景物 / 013

  6. 照镜子时的发现 / 016

  7. 镜面上的脸为什么变小 / 018

  8. 野牛被看成了小虫 / 020

  9. 太阳和月亮的大小 / 022

  10. 这棵大树有多粗 / 024

  11. 婴儿看得出大小吗 / 027

  12. 使眼睛迷惑的奇异世界 / 030

  13. 是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 033

  14. 哪一根直线长 / 035

  15. 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 037

  16. 走向远方的三个黑色小人 / 039

  17. 将错就错 / 041




  • 苹果和苹果的形象 / 046

  • 白纸上哪来的船影 / 049

  • 是黄纸褪色了吗 / 052

  • 眼睛怎样才能看得清楚 / 054

  • 眼球为什么不停地运动 / 056

  • 黑点突然消失了 / 059

  • 网膜映像是颠倒的 / 061

  • 千变万化的桌面形状 / 063

  • 不同的视点,不同的形状 / 065

  • 椅子的形状是怎样的 / 068

  • 人像剪影和手影游戏 / 072

  • 物体上的线条在哪里 / 075

  • 图形的隐身术 / 078

  • 蓝天白云和绿叶红花 / 080

  • 抽象图形的形象和背景 / 082

  • 如果部分轮廓线失落…… / 085

  • 一个图形,两种形象 / 087

  • 有趣的交错图形 / 090

  • 连钱图案 / 094

  • 蜂巢的形状 / 097




  • 你看见了谁的脸 / 100

  • 伪装的军舰 / 102

  • 人类的伪装术是从哪里学来的 / 104

  • 如果倒影也被当作形象 / 106

  • 迷人的对称图形 / 108

  • 把躲藏的图形找出来 / 111

  • 从棋盘格里能看出什么 / 114

  • 先看见哪一个形象 / 116

  • 数豆子游戏和群体组合 / 119

  • 猫的画法和形象简化 / 123

  • 相同的图形,不同的知觉 / 127

  • 两面脸和形象的方向性 / 130

  • 长空雁阵和月牙儿 / 133

  • 能看得出这是什么吗 / 136

  • 没有眼睛的人和没有身体的射手 / 139

  • 无形的形象 / 142

  • 无中生有的天穹 / 146

  • 点阵游戏 / 149




  • 魔鬼音叉 / 152

  • 漩涡和波纹 / 155

  • 动荡闪烁的光效应图案 / 159

  • 神秘的立方体图形 / 163

  • 贺卡向哪边开 / 165

  • 会翻筋斗的楼梯 / 167

  • 可疑的平行线 / 170

  • 正圆变椭圆 / 174

  • 这是一条直线吗 / 176

  • 显示运动的图形 / 179

  • 方向·角度·位置 / 182

  • 波形线和辐射线的动感 / 186

  • 万字纹和阴阳符 / 189




  • 可以乱真的绘画和第三维度 / 194

  • 变成平面的立体世界 / 197

  • 知觉深度的线索 / 201

  • 是圆圈还是乒乓球 / 203

  • 高低和远近 / 207

  • 伸向远方的铁路 / 210

  • 第三只眼睛 / 213

  • 双眼融合象的深度感 / 215

  • 眼睛直接看见的正立方体形象 / 218

  • 矩形体的几种画法 / 221

  • 古代埃及人怎样画池塘 / 224

  • 视觉金字塔(上) / 227

  • 视觉金字塔(下) / 230




  • 形状和色彩 / 234

  • 为什么色彩难以捉摸 / 237

  • 相依为命的互补色 / 241

  • 色彩的亮度 / 244

  • 加上一条线看看 / 247

  • 光亮和透明 / 250

  • 色彩知觉的恒常性 / 253




  • 眼睛看见的运动都是真的吗 / 260

  • 眼睛的记忆力 / 263

  • 月亮在白云中穿行 / 266

  • 灯在哪里 / 269

  • 跳跃的光点 / 271

  • 频闪运动和形象组合 / 274

  • 显示运动的框架 / 277

  • 运动方向的迷失 / 281

  • 车轮怎样滚动 / 285

  • 斜行条纹和理发厅门口的彩条灯 / 288

  • 眼睛看见的快和慢 / 292

  • 如果运动的速度太快或太慢…… / 295




  • 是兔还是鸭 / 302

  • 形象的特征和图式 / 305

  • 人脸怎样识别 / 308

  • 面容和内心活动 / 312

  • 带色的图式 / 315

  • 看见的是老奶奶还是阿姨 / 318

  • 一个符号,两种读解 / 320

  • 投枪指向哪里 / 322

  • 扇子、菜刀和《一团和气》 / 325

  • 难于读解的古代图形 / 328

  • 图形传达的信息 / 331




  • 形象引起的反应 / 336

  • 墨迹画 / 339

  • 墨迹画的应用 / 344

  • 指纹人像和数字人像 / 347

  • 看见的和没看见的 / 350

  • 可笑的动物画 / 353

  • 星空下的遐想 / 356

  • 一样的星辰,不同的神话 / 360

  • 树干上的观音像和峨眉宝光 / 364

  • “接客僧”和天然卧佛 / 367

  • 给几何图形注入生命 / 370

  • 七巧板和《撕碎的纸》 / 373

  • 艺术创造的开端 / 376




  • 美,眼睛能直接看见 / 382

  • 看得见的风和声音 / 386

  • 视觉·触觉·味觉 / 389

  • 眼睛看见的数 / 392

  • 数和形 / 395

  • 从图式到象形文字 / 399

  • 视知觉的透视力 / 402

  • 眼睛看见的因果关系 / 404

  • 视知觉世界的扩展 / 407

  • 视知觉和哲学 / 410

  • 眼和脑 / 415


  • 主要参考书及图像资料来源 / 420



    内容摘要

    本书为教育工作者、学者孙潜与夫人罗云放合著的一部视觉心理学普及读物。本书三十五万字,分为135小节,每节数百字到千余字。每节配两三张插图,集中介绍了关于视知觉的一件事实。本书重要的特点是引导读者自己直接观察,不仅观察外部世界,而且也观察自己的主体活动,这对启发读者的自觉探讨和思维能力是有良好效果的。可以说,掌握视知觉心理知识是发展科学和艺术创造能力的重要津梁,是发展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本书参考多种心理学著作与资料,并结合中国文化史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来解说,语言简明浅显,具有可读性。



    主编推荐

    孙潜(1921—2001),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在家乡读完初中后即外出求学、工作(1944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上海郊县的几所中学工作。1958年3月因故离开公职。二十年又七个月后的1978年10月恢复公职,被安排到上海一所中专学校任语文教师,1987年4月退休,高级讲师 。曾发表《诗意与诗的构成》《美是意识形态》《艺术心理学研究些什么》等多篇论文。一生潜心于杜诗研究,著有一百三十多万字的《杜诗全译》。

    罗云放(1921-2011),孙潜夫人。祖籍湖北孝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文艺团体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在上海宝山、川沙的中学任教。1954年调到上海松江师范学校,松江师范暂停办后又先后调到松江另两所中学,都是担任音乐教师。1979年3月退休。



    精彩内容
    1. 从塔刹大小说起

    我国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有古代留传下来的佛教寺庙和佛塔。有些地方,寺庙已经湮没,看不出痕迹,但佛塔依旧巍然屹立,吸引着游人对它久久凝视。

    你留意过佛塔吗?从下往上看去,佛塔好像从平地涌起,直刺天空。塔身的建筑很美,它的尖顶更是精巧玲珑,使人喜爱。塔顶有个专门名称,你可知道吗?那就是“塔刹”。

    当你仰看塔刹时,可曾经估量过它有多大?

    通常,人们是不会想到这个问题的,大概谁也没有认真估量过塔刹的大小。可是,在一些人,特别是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往往产生了这么个印象: 塔刹没有多大,它的形状很复杂,结构精巧,上面那个细腰葫芦更是好玩,也许可以把它拿下来当作玩具,抓在手里摆弄吧。

    有一年,一个古镇上的佛塔进行大修,整个塔刹被拆卸下来,吊放在地面上。许多人跑过去围在周围观看。不论成年人还是孩子,蓦然看见地面上的塔刹都很惊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真没想到它有这么大!”

    那座古塔大约有五十米高,塔刹比起整座佛塔当然小得多,可是它的高度也达到五米左右,一个少年站在它旁边,大约只有它的四分之一高。图1-1(书中未注明出处的插图均为作者自作图)就是塔刹高度和少年身高的比较。现在,塔刹在我们心中的印象就完全改变了,它真是够高大的,说它是个庞然大物谁也不会反对吧。

    为什么当塔刹安放在佛塔处时人们不觉得它高大,而当它被放在地面上时,人们就觉得它高大得出乎意料呢?

    这个问题决不会使聪明的读者为难,你肯定会这样来回答:

    当塔刹安放在佛塔上面时,离我们远,所以看起来显得很小;当它放在地面时,离我们近,看起来就显得高大了。

    你的回答是对的。

    你还可以举出其他许多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飞越过城市上空的民航飞机,看起来跟一只飞鸟差不多大小,而当我们走进飞机场,看见停在停机坪上的民航机时,就会发现它是那么巨大,比我们当初想象中的飞机要大得多。又比如,在野外画风景写生画时,看见远处的树木、房屋都很小,手握铅笔,眯上一只眼去看,去量,它们才几厘米高。试试按照图1-2所示的方法去测量远方的物体,它们不都是很小的吗?

    不过,你的回答还不能消除下面的疑问: 为什么物体距离远看起来就小,距离近看起来就大?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而实际上却很复杂,要牵涉到许多方面,牵涉到视知觉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如果你想追根究底,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耐心地继续看下去……

    不过,这个问题还不能马上得到答案,得暂时把它搁一搁,先来看看我们自己的眼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