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情操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德情操论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6.93 6.4折 42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亚当·斯密 著 李嘉俊 译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015109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9527451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亚当·斯密著的《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论行为的合宜性、论功劳与过失、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论好品格、论道德哲学体系。
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目录
卷 论行为的合理性

篇 论分寸

章 论怜悯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喜悦

第三章 论方式

第四章 相同话题的延续

第五章 论亲切的和高贵的品德

第二篇 论其他激情和合适性相似的程度

引言

章 论身体自发的激情

第二章 论特定变化下或者想象中产生的激情

第三章 论非社会性激情

第四章 论社会性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就人类得体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判断人类行为得体性会遇到的困难;同时谈谈在国内比国外更容易获得认同的原因

章 虽然我们对于悲伤的同情通常比我们对于喜悦的共鸣来得更加强烈,但仍然达不到当事人感情的深切程度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以及社会阶层的分级

第三章 论道德败坏

第二卷 论优点和缺点,也谈谈赏罚的对象

篇 论功过感

引言

章 被感激的似乎都值得奖励;同样,被怨恨的似乎都值得惩罚

第二章 论应当感激和怨恨的对象

第三章 未被准许的奖励不会给人带来感激,相反,不知情者造成的伤害却少不了别人的愤恨

第四章 对前面章节的概述

第五章 对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篇 论公正和善行

章 两种美德的对比

第二章 论公正感、愧疚感以及对功绩的认知

第三章 论天性的功用

第三篇 论命数对于人类情操的影响,这部分会结合行为的功过来分析

引言

章 论该种影响的成因

第二章 论该种影响的程度

第三章 论这种现象的最终成因

第三卷 论我们在情操和行为的基础下进行判断的过程,同时谈谈责任感

章 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准则

第二章 谈谈对赞扬的热爱以及对值得赞扬的品质的热爱,同时谈谈对责备的恐惧以及对应该责备的品质的恐惧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威力

第四章 论自欺的天性及通则的起源和使用

第五章 论道德通则的影响和威力以及这些准则被当作神圣的条例

第六章 论述责任感成为行为的基础准则的情境,同时谈谈责任感和其他动机一致的情境

第四卷 论情感赞同的效用

章 论功用在艺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以及这种美的广泛效果

第二章 论功用给人性以及人的行为带来的美感,以及在什么程度下这种对美的感知可以被看作认同的基本原则

第五卷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认同和否定的影响

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认知美丑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操的影响

第六卷 论美德的特质

引言

……

第七卷 论伦理学体系

内容摘要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抢先发售出版于1759年,《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同情、仁慈、正义、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很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遗憾和怜悯这样的字眼,指的是我们对其他人的苦难产生的感情。虽然同情的最初意思和这个很相近,却是很得体的。同情在产生时会附带其他感
情,虽然无法确定附带的感情是哪种。
在这些情境下,同情似乎只要感受到他人的某一种特定感情便可以产生。这些感情可以在人群之中迅速传播,而且比任何准则引导下的认知都来得快。举个例子来说,悲伤和欢喜,会在任何人的表情或是姿势中得到很好的表现;这种感觉,旁观者往往只要一眼便可以得到类似感情,虽然两者感情的程度不一定一样。对人们来说,笑脸代表的是喜悦,但如果是悲伤的表情,代表的则是忧郁。
然而这一点不能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更不能推广到每一种感情。的确有一些感情的表现是不能引起同情的。但在我们熟悉产生这些感情的原因之前,不要先人为主地讨厌这些感情。一个愤怒的人做出那些盛怒下的举动,并不能使我们讨厌他的敌人,相反,会使我们更加讨厌他。就算我们习惯了他的挑衅,我们也不能对他的感情感同身受,更不能想出是怎样的感情使他如此愤怒。但如果我们能简单地审视是什么使他如此愤怒,观察盛怒者面对着怎样的困境,我们实际上就已经对他的恐惧和怨恨产生了同情。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反对使他处于这种不利境地的人。
悲伤和快乐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我们本身相似的情感,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将观察到的好的坏的遭遇都在我们自己身上重演。哪怕只是稍微想一
下,都会对我们自身产生足够的影响。悲伤或者快乐的情绪能够影响到旁观者,这是表情所做不到的。这一点和愤恨很像。这种方式使我们准确地知道谁是我们关心的人,谁又和他们有利益冲突。我们对于好事坏事有一个笼统的看法,这些看法使我们对遭遇到这些事的人有自己的感受。但我们对于激
怒的看法却不能够激发我们的同情,我们不能感受到被激怒的人的愤怒。自然母亲似乎教会我们不要
那么轻易受到感情的影响。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一
点,那么我们就要多加利用,而不是违背这一规律。
在我们得知这些感情的起因之前,无论是对他人悲伤的怜悯,还是快乐的共鸣,都有很多缺点。
总的来说,痛哭只能表达受难者的痛苦,却不能引起我们内心真实的怜悯。见到别人痛哭,我们会有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想要知道别人为什么这么悲伤。不过也仅此而已。在这种情境下我们最
多只是有一种怜悯的倾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这种情境下我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我们对受难者的不幸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会让我们心神不宁,更有甚者,会不断猜测到底是什
么发生在对方身上,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心如芒刺,但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感同身受的程度不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