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史学四大家”吕思勉传世之作
  • 《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史学四大家”吕思勉传世之作
  • 《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史学四大家”吕思勉传世之作
  • 《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史学四大家”吕思勉传世之作
  • 《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史学四大家”吕思勉传世之作
  • 《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史学四大家”吕思勉传世之作
  • 《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史学四大家”吕思勉传世之作
  • 《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史学四大家”吕思勉传世之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史学四大家”吕思勉传世之作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1.46 3.6折 59 全新

库存1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58725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29476379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负盛名的史学代表作,分上、下两册。上编追本溯源地阐述了中国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学术和民生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演变,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编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政治变革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鞭辟入里地解析。全书旁征博引,论述深入浅出,文笔流畅有力,字里行间闪烁着吕思勉先生的远见卓识。



商品简介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最负盛名的史学代表作,分上、下两册。上编追本溯源地阐述了中国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学术和民生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演变,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编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政治变革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鞭辟入里地解析。全书旁征博引,论述深入浅出,文笔流畅有力,字里行间闪烁着吕思勉先生的远见卓识。



作者简介

吕思勉,字诚之,史学四大家之一。1884年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幼年时即开始系统地学习经学、史学等多种文史典籍。21岁起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23岁立志专治史学。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海沪江大学等学校任教,并在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但任编辑。抗战期间,因不肯向日本人低头,置常州家业于不顾,闭门专心著书。从抗战胜利直到1957年辞世,一直在光华大学历史系(1951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担任教授。


吕思勉先生毕生悉心治学,即使在困顿中也笔耕不辍,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以及大量札记,共计1000余万字。 他关注国计民生和新文化的发展,致力于“以新思想整理旧国故”,其见解“石破天惊”,远远超越了时代。



目录

上编 中国文化史


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体


第四章   阶级


第五章   财产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选举


第八章   赋税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实业


第十二章 货币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语文


第十七章 学术


第十八章 宗教


下编 中国政治史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内容摘要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负盛名的史学代表作,分上、下两册。上编追本溯源地阐述了中国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学术和民生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演变,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编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政治变革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鞭辟入里地解析。全书旁征博引,论述深入浅出,文笔流畅有力,字里行间闪烁着吕思勉先生的远见卓识。



主编推荐

吕思勉,字诚之,史学四大家之一。1884年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幼年时即开始系统地学习经学、史学等多种文史典籍。21岁起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23岁立志专治史学。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海沪江大学等学校任教,并在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但任编辑。抗战期间,因不肯向日本人低头,置常州家业于不顾,闭门专心著书。从抗战胜利直到1957年辞世,一直在光华大学历史系(1951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担任教授。

吕思勉先生毕生悉心治学,即使在困顿中也笔耕不辍,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以及大量札记,共计1000余万字。 他关注国计民生和新文化的发展,致力于“以新思想整理旧国故”,其见解“石破天惊”,远远超越了时代。



精彩内容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

鉴。什么叫作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

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的“法戒”。这

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

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

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

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

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

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

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

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

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

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

此了么?无疑,是数十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

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

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

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以往的事情多着呢,安能尽

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

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然

则如何是好?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

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

能把自己以往的事,通统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

以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

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原,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

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

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失败者之多,无疑地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呢?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看(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氏》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么?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现,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柢。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媒体评论

  编著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自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

——顾颉刚

 

其治史,有理想,有计划,又有高度的耐性,锲而不舍的依照计划,不怕辛苦,不嫌刻板的坚持工作。

——严耕望

 

先生之于书几无所不读,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所创获者,吾未闻有第二人。

 ——谭其骧

 

我在阅读中感兴趣的部分,是吕先生建立在旧学底蕴和新学高度上的历史观。

——章立凡

先生于著作中常透出一些精彩议论,知道他实得益于对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知识的吸收, 社会经济、社会组织、社会生活都进入了他的中国通史,实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驱。

——王家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