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词三百年(要想读懂《宋词三百首》,请先读完《宋词三百年》)
  • 宋词三百年(要想读懂《宋词三百首》,请先读完《宋词三百年》)
  • 宋词三百年(要想读懂《宋词三百首》,请先读完《宋词三百年》)
  • 宋词三百年(要想读懂《宋词三百首》,请先读完《宋词三百年》)
  • 宋词三百年(要想读懂《宋词三百首》,请先读完《宋词三百年》)
  • 宋词三百年(要想读懂《宋词三百首》,请先读完《宋词三百年》)
  • 宋词三百年(要想读懂《宋词三百首》,请先读完《宋词三百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词三百年(要想读懂《宋词三百首》,请先读完《宋词三百年》)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6.41 3.3折 79.8 全新

库存136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艾公子著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32684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9.8元

货号29476847

上书时间2024-10-21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宋词里被遗忘的历史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江苏常熟,毛晋刊刻出版了一套书:《宋六十名家词》。这套书,只是这个“富二代”一生辉煌刻书事业的其中一种而已,但对宋词的整理和流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清代,这套书被人一刻再刻,广为流传,成为无数人欣赏和学习宋词的启蒙书籍。 
毛晋,他平生别无所好,就喜欢藏书和刻书。为了搜集宋元善本、孤本,他公开张榜说,“别家出一千,我出一千二百”,以高出市场20%的收购价,将江南一带的好书尽收囊中。他家的藏书楼——汲古阁,终所藏秘本珍籍多达8.4万余册。这么多好书,毛晋搜罗过来后,苦心校勘,又雇刻工、印工等多人,进行刊刻出版,造福天下读书人。 
毛晋去世两百多年后,晚清一个广西临桂人,花费近三十年时间,刻成出版了多种宋元词集,包括《四印斋所刻词》二十四种、《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三十一种等。这些刻本,保存了善本词集的原书真貌,十分难得和珍贵,故被学界专称为“四印斋刻本”。这名广西临桂人,名叫王鹏运。他官做得不大,但思想颇为进步,曾多次替康有为代上奏折,屡次抗疏言事,几罹杀身之祸。他一生的成就在词学上,被誉为“晚清四大家”之首。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鹏运在京师创立词社,期间,一个四十岁的浙江湖州人开始跟着他学词。由此机缘,这个大器晚成的湖州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后亦跻身“晚清四大家”之列,并成为王鹏运之后领导词坛近三十年的领袖。这个传奇人物,名字叫朱祖谋。他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号,上彊村民。如今为流行的宋词选本《宋词三百首》,就是他在1924年编的,上面署名“上彊村民编”。在《宋词三百首》中,他收选了宋代词人88家,选词标准是有神致、浑然天成,选源是既广泛又深入,此选本对后世影响极深。 
至此,作为宋代文学代表的宋词,历经数百年的流传、保存与刊刻,终于不至湮灭佚失。而且,随着一代代出版家、词学家的不懈努力,宋词跟唐诗一起,日渐走入普通读书人的阅读范畴,成为无数国人的精神食粮。但是,相比早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皇帝出面组织刊刻的影响深远的《全唐诗》,宋词直到二十世纪还在等待一个集大成的时机。 
直到唐圭璋的出现。 
“我在读大学时,曾在图书馆浏览过清康熙年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奉旨编校的《全唐诗》,《全唐诗》有12卷,共收入唐五代诗48900余首。我由唐诗想到宋词,宋词的数量虽不如唐诗,但宋词的艺术质量却完全可以和唐诗媲美,因此我心中升起一个想法,我来编一部《全宋词》,留给喜爱宋词的读者。”后来回忆起编《全宋词》的动因,唐圭璋如此说道。 
在战乱年代,从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到编辑,唐圭璋凭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终于在1940年出版了《全宋词》。此间的艰辛,难以为外人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宋词》又经过王仲闻修订、孔凡礼补辑,总共收录有姓氏可考的词人达1493家,词作达20155首,是迄今为止收录词人词作为完备的宋词总集。其中,1493家词人,唐圭璋一人就辑佚939家,是《全宋词》编纂中当之无愧的功臣。一代词宗,实至名归。 
回顾宋词流传的历史,对于网络时代的人们而言,或许难以体会前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焦虑感。但是,你只要想一想,在进入电子数据化时代之前,人类为了保存精神食粮,耗费了多少心力,而往往伴随着一场战争、一次藏书楼大火,抑或是虫咬水浸,多少经典就灰飞烟灭,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暗夜中,就像那些美好的文字从未出生过一样。是的,每想至此,你就会知道,无论是《尚书》《史记》,抑或是唐诗、宋词,我们今天还能够读到,无疑是十分幸运,甚至于有些侥幸了。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有更多的文字经典,我们已经永远无法读到和听到了。 
但在有限的幸运和侥幸背后,其实是人力对抗经典流失的结果:如果不是司马迁本人的传世意识,司马迁外孙等人的精心保存,我们还能看到多少《史记》篇目?如果不是伏生的舍命护书与传书,我们还能看到多少今文《尚书》?如果不是胡震亨、季振宜、康熙皇帝等人的用心整理和挂念,传世的5万首唐诗还要湮灭多少?如果不是毛晋、王鹏运、朱祖谋、唐圭璋等人的跨代努力,传世的2万首宋词还要湮灭多少?……所以,我们今天讲宋词,要感谢两宋时期的词人,写下了它们;第二要感谢每一首宋词在长达千年的流传过程中,那些默默传抄、校勘和刊刻它的幕后功臣。 
词从小道、艳科,难登大雅之堂,到上升为“一代之文学”,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哪些人使宋词完成了蜕变?是哪些事在宋词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词又是怎样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相始终?这背后,大有故事可讲。 
可惜的是,许多研究宋词的书籍,更喜欢沿着文学鉴赏的老路,去告诉读者这首词好在哪儿,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诞生的时代信息——这背后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抑或可能是一次宾主尽欢的宴饮,又抑或是一曲哀伤痛悟的临终寄语。 
一个作品,诞生的历史信息,有时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也是我在前面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追述宋词流传过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携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从而超越了词作本身的意义与内涵。有鉴于此,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或许是独特的:我们不是从文学角度去解析宋词的美与痛,而是尝试着从历史角度去走近宋词的时代氛围,去读取深藏其中的兴衰起落,生老病死,辉煌、深沉、热闹与沉默。 
希望您会喜欢以这样的方式重新接触和认识宋词。现在,请跟着我的脚步,一起开始这趟宋词之旅吧。 
艾公子 
2022年2月22日



导语摘要

词从小道、艳科,难登大雅之堂,到上升为“一代之文学”,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哪些人使宋词完成了蜕变?是哪些事在宋词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词又是怎样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相始终?这背后,大有故事可讲。
可惜的是,许多研究宋词的书籍,更喜欢沿着文学鉴赏的老路,去告诉读者这首词好在哪儿,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诞生的时代信息——这背后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抑或可能是一次宾主尽欢的宴饮,又抑或是一曲哀伤痛悟的临终寄语。
一个作品,诞生的历史信息,有时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也是本书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追述宋词流传过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携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从而超越了词作本身的意义与内涵。有鉴于此,本书或许是独特的:不是从文学角度去解析宋词的美与痛,而是尝试着从历史角度去走近宋词的时代氛围,去读取深藏其中的兴衰起落,生老病死,辉煌、深沉、热闹与沉默。



商品简介

词从小道、艳科,难登大雅之堂,到上升为“一代之文学”,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哪些人使宋词完成了蜕变?是哪些事在宋词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词又是怎样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相始终?这背后,大有故事可讲。
可惜的是,许多研究宋词的书籍,更喜欢沿着文学鉴赏的老路,去告诉读者这首词好在哪儿,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诞生的时代信息——这背后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抑或可能是一次宾主尽欢的宴饮,又抑或是一曲哀伤痛悟的临终寄语。
一个作品,诞生的历史信息,有时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也是本书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追述宋词流传过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携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从而超越了词作本身的意义与内涵。有鉴于此,本书或许是独特的:不是从文学角度去解析宋词的美与痛,而是尝试着从历史角度去走近宋词的时代氛围,去读取深藏其中的兴衰起落,生老病死,辉煌、深沉、热闹与沉默。



作者简介

艾公子(原爱君),是微信公众号“爱历史”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本书三名作者为郑焕坚、吴润凯和陈恩发。其中两名主创者郑焕坚、吴润凯均为《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曾参与编著、合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等著作。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帝王将相的38种活法》系列畅销书。
“爱历史”公众号自2017年5月创办以来,坚持深度报道式的历史写作模式,聚拢百万 粉丝,跻身微信原创历史类公众号前三名。曾荣获2018年度新榜“人文自媒体”、2019年度UC大鱼号“U创大奖”、2020年度今日头条“优质创作者大奖”、2021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等称号。



目录

序言


宋兴:从花间词到宋词
978年南唐后主李煜之死,标志着文学史上“五代词”的落幕。当大幕再拉开时,属于两宋荣耀的“宋词”开始隆重登场。


乱世花间词:宋词的先声
带血的宋词:9个亡国之君被消灭以后
宋仁宗时代:宋词的个高峰
宋夏百年战争与边塞词
二晏:盛世词人的理想模样


变革:北宋党争与士人词声
在北宋大变革时代,多少的政治斗争和缠斗,抵不过一阕绝妙好词穿越时光的力量。


变革时代:北宋党争与士人词声
苏轼:千年一遇的妙人
秦观:一代情种死后,人间寂寞五百年
贺铸:侠骨与柔情并存


亡国:家山回首三千里
家国远去三千里,这种南归和北伐的慷慨愁绪,在经历宋徽宗时代的清新靡丽之后, 开始变得字字带血。


宋徽宗时代:北宋亡国曲
周邦彦:“结北开南”的集大成者
李清照:一个前卫的女词人
朱淑真:一生荒凉,一生断肠


北伐:王师北定中原日
爱国主义之精神,实为南宋一代文化之命脉, 亦为南宋词之命脉。


北伐时代:南宋词人被辜负的青春
张孝祥:状元、“刺头”与英雄
辛弃疾:酒、剑、白发
范成大:一个国民级英雄的归隐之路
姜夔:一代鬼才,浪迹江湖
开禧北伐:宋词里的抗金抱负


终局:后的宋词
张炎、王沂孙、周密和蒋捷,这四位词人被后世称为“宋末四大家”。他们在国破家亡之后书写后的宋词。


理宗时代:宋词中,国脉微如缕
吴文英:一个底层人,“粉丝”遍天下
周密:故国、诗词与野史
后的宋词:宋蒙战争及其结局


别集:从宋词中体会宋人生活的侧面
相较于讲述宋代的词,我们更想讲述词里的宋代, 那些活生生的词人,那个活生生的朝代,那段活生生的过往。


宋词里的开封往事
宋词里的两宋繁华消亡史
宋朝人吃什么
宋茶往事:杯茶盏水也风流
宋代的“狂欢节”,到底有多狂欢
宋词里的长江


后记
附录一:两宋大事记
附录二: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词从小道、艳科,难登大雅之堂,到上升为“一代之文学”,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哪些人使宋词完成了蜕变?是哪些事在宋词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词又是怎样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相始终?这背后,大有故事可讲。
可惜的是,许多研究宋词的书籍,更喜欢沿着文学鉴赏的老路,去告诉读者这首词好在哪儿,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诞生的时代信息——这背后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抑或可能是一次宾主尽欢的宴饮,又抑或是一曲哀伤痛悟的临终寄语。
一个作品,诞生的历史信息,有时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也是本书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追述宋词流传过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携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从而超越了词作本身的意义与内涵。有鉴于此,本书或许是独特的:不是从文学角度去解析宋词的美与痛,而是尝试着从历史角度去走近宋词的时代氛围,去读取深藏其中的兴衰起落,生老病死,辉煌、深沉、热闹与沉默。



主编推荐

艾公子(原爱君),是微信公众号“爱历史”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本书三名作者为郑焕坚、吴润凯和陈恩发。其中两名主创者郑焕坚、吴润凯均为《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曾参与编著、合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等著作。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帝王将相的38种活法》系列畅销书。
“爱历史”公众号自2017年5月创办以来,坚持深度报道式的历史写作模式,聚拢百万 粉丝,跻身微信原创历史类公众号前三名。曾荣获2018年度新榜“人文自媒体”、2019年度UC大鱼号“U创大奖”、2020年度今日头条“优质创作者大奖”、2021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等称号。



精彩内容

乱世花间词:宋词的先声
花间词书写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却来不及记录一个时代的结束。
没有花间词,就不会有宋词。
1

978年南唐后主李煜之死,标志着文学史上“五代词”的落幕。当大幕再拉开时,属于两宋荣耀的“宋词”开始隆重登场。
而在李煜死前大约一百年,温庭筠就走完了他的一生。我们至今无法确知温庭筠死于哪一年,只能推断他应该死在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爆发之前。
未能看到摧枯拉朽的起义如何重创那个曾经辉煌的朝代,但温庭筠也切实经历和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江河日下。
温庭筠生在没落贵族家庭,自幼才华横溢。唐宣宗大中年间进京应试,京师人士争相与之结交。
江湖上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段子,说他有一种本领,应试时, 根本不用打草稿,把手笼到袖子里,伏在几上,信口吟诵,便能作完八韵的诗赋,因此人送外号“温八吟”。又说他一叉手即成一韵,八叉手即能完篇,故又名“温八叉”。
他还是个“天才枪手”,经常出现在考场上代人答题。“牛” 的一场考试,他暗中帮了8个人答卷。看来,“8”是他的幸运数字。
讽刺的是,他自己科举却一直不顺利,“累年不第”。
原因呢,根据史书记载,温庭筠到京城后,“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公卿无赖子弟……相与蒲饮, 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总之就是跟京城的贵族子弟一块儿玩耍堕落,喝酒唱歌,当权者认为这样的人不靠谱,所以把他放弃了。
不过,其中有项“罪名”值得说一说,叫作“为侧艳之词”。写艳词,被当作是不入流乃至下流的,这跟早些年杜牧写艳诗饱受非议是一样的。然而温庭筠在现实中的挫折,正是他死后成名的“资本”。
在他死后六七十年,后蜀出了一本畅销书《花间集》,开卷便是66首温庭筠词,温庭筠由此被奉为中国词史上个流派“花间词派”的鼻祖,影响深远。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帏。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早晚乘鸾去,莫相遗。
——温庭筠《女冠子》


像“雪胸鸾镜里”这样直写女人胸脯的词句,在温庭筠生活的时代还难以被接受。所以,尽管在五代来临以后,有无数的花间派词人都在写“雪胸”,但早生了半个世纪的温庭筠显然没赶上那样的“好时代”。在现实中,他“活该”被正襟危坐的士大夫摒弃。更倒霉的是,这名恃才傲物的落魄才子,因为太耿直,终丧失了人生的转机。
史载,温庭筠起初很受宰相令狐绹的欣赏,经常出入令狐绹的书馆。令狐绹是唐宪宗时期宰相令狐楚的儿子,他本人则在唐宣宗时期担任相位长达十年之久。
令狐绹善待当时受人冷落的温庭筠并非没有条件。他的意图很明确,利用温庭筠的才气向皇帝邀宠。据说唐宣宗很喜欢《菩萨蛮》的曲子,令狐绹就拿了温庭筠所作《菩萨蛮》词20首(现存14 首)进献给唐宣宗,谎称是自己写的。同时,令狐绹告诫温庭筠, 不能向外人透露此事。
有才的人身上难免有个性。温庭筠怎能受得了自己满意的作品被他人“盗用”,剥夺署名权?于是,很快,整个京城都在哄传令狐绹偷了温庭筠20首《菩萨蛮》的事儿,搞得令狐绹无地自容。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


这是温庭筠《菩萨蛮》的首,也是花间词的扛鼎之作。如果温庭筠当年咽下了那口气,他或许可以在令狐绹的庇护下享受荣华富贵,但他偏不。哪怕当年这些词不受待见,他依然认为这是可以青史留名的作品。他才不在乎现世的安稳,他要的是一股傲气得以抒发。
所以,类似让令狐绹下不了台的事儿,温庭筠没少干。
野史记载,唐宣宗作了一首诗,里面用到“金步摇”一词,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对仗语。结果温庭筠对以“玉条脱”,唐宣宗十分赞赏。“金步摇”和“玉条脱”都是人身上的饰物,对仗也堪称完美。
令狐绹不知道“玉条脱”是什么东西,出自什么典籍,于是就问温庭筠。温庭筠告诉令狐绹出自某某书,但又忍不住多嘴说了一句:丞相在处理公事之余,也应该读点古书呀。
一句话又让堂堂宰相难堪至极。
据说唐宣宗本有意把温庭筠提拔成进士,但令狐绹从中作梗后不了了之。被令狐绹疏远后,温庭筠更加陷入困顿,流落而终。相传温庭筠曾收过一个女弟子,教她写诗。这个女弟子,名鱼玄机。某年,鱼玄机因笞打女婢致死,被京兆尹温璋判处死刑。而温璋是温庭筠的远亲。
听闻女弟子被处死,流落千里之外的温庭筠默然无语。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女子,在温庭筠的词里都和他有关。但在现实中,他却只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旁观者,仅此而已。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翠钿金靥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温庭筠《菩萨蛮》

2

唐朝号称盛世,长安名为世界中心,但大唐一乱起来,连皇帝都往四川跑。原来,成都才是大唐后的乌托邦。
温庭筠死后,王仙芝、黄巢起义相继爆发,“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花间词派就崛起于西蜀。由此形成了此后半个多世纪西蜀文化的繁荣——五代词的个高峰。
在花间词派内部,如果说温庭筠是死去的教父,那么韦庄就是活着的教父。
897年,当年逾六旬的韦庄被朝廷派往蜀中时,他不知道自己将要在那里经历改朝换代,并终老于此。
跟温庭筠一样,韦庄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他是韦应物的四世孙。史书并未记载他有何“不检点”的行为,但他参加科举就是考不上。不过,与温庭筠率性而为、爱咋咋地的个性相反,韦庄终却活成了乱世中的励志榜样。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韦庄在长安科举失败。同年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韦庄滞留长安,与弟、妹失散。一年多后,他才得以离开长安赴洛阳。
在洛阳,韦庄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全诗长达1666字,是现存唐诗中长的一首。诗中通过一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 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诗中有许多悲怆之语以及血淋淋的描写,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乱的人,断然写不出来。
在这首长诗中,韦庄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冷峻的历史记录者。他既写了黄巢军的暴虐,“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也写了朝廷官军之恶甚于黄巢,“黄巢过后犹残半”,但官军一来,“罄室倾囊如卷土”……据说此诗甫一问世就流传广泛,韦庄因此获得绰号“秦妇吟秀才”。
单凭这首史诗,韦庄已经足够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了。然而,这首史诗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内却失传了,直到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中被发现后才重见天日,震惊世人。
韦庄本人的态度也很奇怪,他晚年一再告诫子孙,不要提及此诗。他的诗词集《浣花集》也未收录此诗。似乎在他自己看来,这首诗犯了什么忌讳,使他本人都不愿提起。
当年,黄巢军攻陷长安后,负责组织朝廷官军反击的人叫杨复光,杨复光手下有八个都头,其中一个叫王建。这个王建后来成为五代十国中前蜀政权的开国皇帝,而韦庄晚年入蜀后,官至前蜀宰相。王建成了韦庄的上级,《秦妇吟》中讽刺朝廷官军(包括王建部队)胡作非为的句子自然也不好让其看到,于是韦庄才忍痛将这首诗删掉,并严禁子孙提及。
从长安逃亡洛阳后,韦庄仍然四处避乱。从四十八岁到五十八岁,除中间一度北上迎驾之外,他在江南前后待了近十年。江南因此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这是韦庄后来回忆江南生活的代表词作之一,语句清秀,但读完使人莫名惆怅。晚清词人陈廷焯评论说,“意中是乡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
892年的秋天,五十七岁的韦庄从江南的衢州出发,赴长安应试。在近六十岁的时候,这个顽强的老头儿终于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校书郎,开始仕途生涯。
而此时,他所效忠的王朝早就进入了败亡的倒计时。897年,韦庄奉朝廷之命入蜀,作为副官去调解西川节度使王建和东川节度使顾彦晖的矛盾。但王建并不理会朝廷的态度,依旧出兵打败顾彦晖,尽占两川之地。
皇权出不了长安,使大半生执着于科举的韦庄再次领会到王朝末世的残酷。“蜀王”王建不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