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学讲读
  • 生态文学讲读
  • 生态文学讲读
  • 生态文学讲读
  • 生态文学讲读
  • 生态文学讲读
  • 生态文学讲读
  • 生态文学讲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态文学讲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41.87 4.8折 88 全新

库存1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志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25308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324701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 言
作为一个具有自觉生态意识的文学类别,生态文学诞生于18 世纪的英国,是启蒙运动和新兴工业革命催生的新型文学产儿,并在与咄咄逼人的现代机械论科学的长期抗争过程中艰难生存。随着全球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在文学领域长期默默无闻、“忍辱负重”的生态文学异军突起,发展为一个世界性文学现象。今天,不论东西南北,生态文学之树都根深叶茂、茁壮成长、繁花似锦、硕果累累,对每况愈下的全球生态危机做出了较为深刻、较为全面、颇具想象力的回应,并成了对抗、矫正短视的、掠夺性的社会发展范式,唤醒人之生态良知,培育人之生态意识,塑造人之生态品格,重构人天关系,推动社会生态变革的一支重要文化力量。
由于深受全球生态危机的催逼和日益成熟的生态哲学的强烈召唤,生态文学终于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并催生了国际性多元文化生态批评运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便结为生态人文学界的一对亲密盟友和忠实伴侣,它们立足大地,相互激荡,不断壮大,致力于传播生态理念,建构生态文明。更多的生态作家和生态著作也渐入普通读者的视野,成了生态文学爱好者们的“宠儿”。今天,生态文学早已不再是少数专家学者们待在书斋里玄谈的纯文本,或者散兵游勇式的生态读者们的休闲谈资,而是带有强烈生态政治属性并蕴含巨大变革社会潜能的文学著作,真正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精神。换言之,生态文学旨在发动一场“悄悄的思想革命”,以重塑人的意识,进而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正如美国生态学者保罗·布鲁克斯(Paul Brooks)在评价著名生态文学家蕾切尔· 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 对于开创生态时代新文明的意义时说的:“她将继续提醒我们,在现今过度组织化、过度机械化的时代,个人的动力与勇气仍然能发生效用;变化是可以制造的,不是借助战争或暴力革命,而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不少国家,比如英国和美国,生态文学早已作为一门正式的文学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名目繁多的生态文学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问世。在中国,伴随举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生态批评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文学也进入了大学课堂。比如,北京林业大学将“生态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西南交通大学也将“生态文学经典赏析”作为通识课程,供全校各专业学生选修。然而,在我国,中文版生态文学教材并不多见,读者的选择范围因此也非常有限。在此背景下,笔者应北京丹曾文化有限公司之邀撰写了这部《生态文学讲读》。这是一部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的生态文学著作,与国内同类著作相比,它具有五个显著特征,即动态性、代表性、文化多元性、文体多样性和实用性。
所谓“动态性”,就是指以动态而不是以静态的方式界定“生态文学”。具体来说,就是联系生态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社会文化语境来界定生态文学。追本溯源,明确地将生态文学产生的时间确定在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换句话说,生态文学的诞生与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致同步。然而,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的扩张,以及其所引发的危机的加剧,生态文学涵盖的内容早已溢出其诞生之初所局限的范围,不断丰富,不断深化,形式更加多样,所探讨的议题也更加多元。与此同时,本书还探讨了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并提供了欣赏、解读生态文学的主要理论方法。
“代表性”指的是所选的28 位作家几乎都是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生态文学家,相应的选文都能反映这些作家的核心生态思想或其思想的一个关键侧面。从第三章开始,每节讲述一位作家,既对其生态创作做概要梳理,也对其生态思想做精要介绍,有的章节还对其文风做了简要探讨,以期对爱好生态文学创作的读者有所启发。“文化多元性”指的是入选作家不局限于英美“白人男性作家”。国内生态文学教材的内容大多局限于西方,尤其英美生态文学,并且大多局限于白人男性作家,而本书力图克服这种局限,入选作家除了来自英美两国以外,还有来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及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名家。这些作家中,既有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女性作家,比如,美国土著作家、黑人女作家,也有加拿大女作家和中国藏族作家。而当初以探讨人类与非人类自然存在物之间关系为重心的生态文学,现已扩展到以自然为焦点,旨在探讨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阶级、不同文化及不同信仰等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所形成的复杂纠葛,以探寻使得普遍公正的人文世界和非人类自然世界永续共生的可能路径。
“文体多样性”指的是入选文本超越非虚构自然书写重心,特别是亨利·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瓦尔登湖,又名林中生活》(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1854,普遍称为《瓦尔登湖》)所确立的传记体自然书写传统,将生态诗歌、生态散文、当代生态小说纳入本书。当然,由于篇幅所限,以及考量作品的影响程度等因素,暂未将生态戏剧、生态报告文学等纳入本书。
“实用性”指的是以读者为中心,力图做到文体清新、明白易懂,尽量避免用晦涩玄奥的学术或专业术语。当然,由于本书除了着重分析了入选作家、作品的内容以外,还对作家及其创作风格给予了简析,因而对于国内生态文学创作者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容量较大,当选用作教材时,教师在讲授中可视具体情况,将某些部分讲得简略些,比如,有关作家生态创作的介绍;某些部分也可让学生提前阅读,比如,第三章《传记体生态文学经典》和第六章《生态小说》中的选文,以留下更多的时间讲授或进行师生互动。总之,教师应根据总课时数,灵活安排课程内容,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做到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品格。



导语摘要

&nbsp&nbsp尽管在人类文明中文学的生态根脉可谓历史悠久,但作为具有自觉生态意识的生态文学文类却大致发轫于西方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是西方新兴工业技术革命催生的新型文学产儿。随着全球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长期默默无闻的生态文学异军突起,对主流社会生存范式发起了较为全面、深刻,又颇具想象力的回应,并已成为推动社会生态转型的一支重要文化力量。当今的世界生态文学生机勃勃,体裁驳杂、文风多变,但总体都聚焦非人类自然世界,追求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世界之间的永续和谐共生。
《生态文学讲读》是国内整合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生态文学名家的生态文学著作,对身为传记体生态文学家、生态诗人、生态散文家和生态小说家的28位作家,进行了周详、全新的呈现,并对其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精彩解读。《生态文学讲读》既有对生态文学的独到理解和界定、对其演变过程的精要梳理,也有对生态文学创作和解读方法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欣赏文体多样、风格迥异、思想多元的生态作品,有助于唤醒人们沉睡的生态良知,培育其自觉的生态意识,提升其生态审美能力,塑造其健全的生态人格,进而推动构建美丽、和谐、包容、永续的世界生态共同体。



商品简介

&nbsp&nbsp尽管在人类文明中文学的生态根脉可谓历史悠久,但作为具有自觉生态意识的生态文学文类却大致发轫于西方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是西方新兴工业技术革命催生的新型文学产儿。随着全球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长期默默无闻的生态文学异军突起,对主流社会生存范式发起了较为全面、深刻,又颇具想象力的回应,并已成为推动社会生态转型的一支重要文化力量。当今的世界生态文学生机勃勃,体裁驳杂、文风多变,但总体都聚焦非人类自然世界,追求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世界之间的永续和谐共生。
《生态文学讲读》是国内整合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生态文学名家的生态文学著作,对身为传记体生态文学家、生态诗人、生态散文家和生态小说家的28位作家,进行了周详、全新的呈现,并对其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精彩解读。《生态文学讲读》既有对生态文学的独到理解和界定、对其演变过程的精要梳理,也有对生态文学创作和解读方法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欣赏文体多样、风格迥异、思想多元的生态作品,有助于唤醒人们沉睡的生态良知,培育其自觉的生态意识,提升其生态审美能力,塑造其健全的生态人格,进而推动构建美丽、和谐、包容、永续的世界生态共同体。



作者简介

胡志红,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科联理事会理事,美国爱达荷大学访问学者,北京丹曾文化生态文学首席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理论及英美文学、文化研究与教学。曾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和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已出版专著《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西方生态批评史》及译著《实用生态批评》,参编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多部。



目录

目 录
前 言 ......................................................................................... 1
章 生态文学 ........................................................................ 1
节 生态文学的缘起及发展 ................................................... 1
第二节 生态文学的界定及创作 ................................................. 13
第二章 环境危机时代的生态文学解读 ....................................... 25
节 解读生态文学的理论方法:生态批评 ............................ 25
第二节 本书阅读指南 ............................................................... 34
第三章 传记体生态文学经典..................................................... 37
节 梭罗的《瓦尔登湖》:生态栖居的神话 .......................... 37
第二节  缪尔的《墨西哥湾千里徒步行》:身体确证人与万物一体的形象表述...................................................................... 60
第三节 奥斯汀的《少雨的土地》:沙漠朝圣者的浪漫记录 ......... 80
第四节  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浪漫与科学精妙融合的生态伦理经典 ............................................................................ 99
第五节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骇人听闻的生态灾难启示录 .... 115
第六节 阿比的《孤独的沙漠》:构建沙漠生态乌托邦的力作 .... 139
第七节  迪拉德的《汀克溪的朝圣者》:激情遭遇多样化神圣自然的记录 ........................................................................... 157
第四章 生态诗歌 ..................................................................... 175
节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自然诗歌传统的奠基之作 .... 175
第二节 克莱尔:植根土地的农民诗人 ...................................... 188
第三节 惠特曼的《草叶集》:激情歌唱自我和大地的欢歌 ........ 205
第四节  斯奈德的《龟岛》:一部书写山河大地和人之灵性的杰作.................................................................................. 219
第五节 弗罗斯特:构建田园之梦的生态诗人 ........................... 229
第六节 修斯的诗:非裔美国人与自然之间亲缘的深情倾诉 ....... 238
第五章 生态散文 ..................................................................... 246
节 爱默生的《论自然》:自然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二重书写 .... 246
第二节  贝尔的《斑点鹰的土地》:天、地、神、人生命之网的生态书写 ........................................................................... 259
第三节 沃克的诗文:生态负担与生态美丽并存的环境想象 ....... 269
第四节 贝里的散文:农耕主义实践的诗意表达 ........................ 283
第五节 威廉斯的《心灵的慰藉》:探寻心灵慰藉的环境想象 .... 294
第六章 生态小说 ..................................................................... 313
节 福克纳的《熊》:荒野终结的挽歌 ................................ 313
第二节  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书写生态难民争取环境公正的史诗般杰作 ................................................................. 325
第三节 霍根的《力量》:狮与人神圣一体的精彩诠释 ............... 340
第四节  金索维尔的《动物梦》:探寻普遍环境公正现实的文学想象.................................................................................. 353
第五节  巴特勒的《异种繁殖》:抵制殖民有色族身体及其环境的科幻想象 ........................................................................ 366
第六节 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书写自然之死的科幻梦魇 .... 381
第七节 温顿的《浅滩》:控诉血腥捕鲸业的文学想象 ............... 397
第八节  高希的《饿浪潮》:环境公正与生态中心共融的环境想象.................................................................................. 416
第九节 姜戎的《狼图腾》:草原、狼与人和谐共生的环境想象 .... 427
第十节  阿来的“山珍三部”:书写天、地、神、人被欲望撕裂的悲歌 ........................................................................... 438
结束语 ...................................................................................... 451
主要参考文献 ........................................................................... 454
后 记 ...................................................................................... 461



内容摘要

&nbsp&nbsp尽管在人类文明中文学的生态根脉可谓历史悠久,但作为具有自觉生态意识的生态文学文类却大致发轫于西方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是西方新兴工业技术革命催生的新型文学产儿。随着全球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长期默默无闻的生态文学异军突起,对主流社会生存范式发起了较为全面、深刻,又颇具想象力的回应,并已成为推动社会生态转型的一支重要文化力量。当今的世界生态文学生机勃勃,体裁驳杂、文风多变,但总体都聚焦非人类自然世界,追求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世界之间的永续和谐共生。
《生态文学讲读》是国内整合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生态文学名家的生态文学著作,对身为传记体生态文学家、生态诗人、生态散文家和生态小说家的28位作家,进行了周详、全新的呈现,并对其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精彩解读。《生态文学讲读》既有对生态文学的独到理解和界定、对其演变过程的精要梳理,也有对生态文学创作和解读方法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欣赏文体多样、风格迥异、思想多元的生态作品,有助于唤醒人们沉睡的生态良知,培育其自觉的生态意识,提升其生态审美能力,塑造其健全的生态人格,进而推动构建美丽、和谐、包容、永续的世界生态共同体。



主编推荐

胡志红,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科联理事会理事,美国爱达荷大学访问学者,北京丹曾文化生态文学首席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理论及英美文学、文化研究与教学。曾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和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已出版专著《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西方生态批评史》及译著《实用生态批评》,参编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多部。



精彩内容

一、生态批评的发展概览
生态批评是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思潮与文学研究相融合的产物,是文学研究的“绿色转向”,是文艺批评界次涌现的对现实生态危机广泛、全面、深刻、激烈的回应。生态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发轫于英美两国,经历二十多年的漫长孕育期后,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英美迅速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文学批评运动,其理论形态也趋于成熟,不仅具有明确的生态哲学基础、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学术实践,而且还建构了一套相对完整、开放的批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批评方法。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生态学者们对生态危机文化根源的诊断尚算全面,指出的问题也发人深省,所提出的应对危机的文化策略尽管有时显得天真、激进,但似乎也合情合理。其兴起的直接动因是威胁人类生存、日益恶化的现实生态危机,其产生的思想基础是走向成熟的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哲学,其产生的学术背景是当时回避现实、画地为牢、追精逐致、孤芳自赏的当代文艺批评理论已四面楚歌、难以为继。
随着全球生态严峻形势的扩散,生态批评迅速发展成了生机勃勃的国际性多元文化绿色批评潮流。跨学科是其基本特征,跨文化,甚至跨文明是其显著特征。总的来看,生态批评近五十年的发展并非井然有序地展开,而是磕磕绊绊、几经周折。迄今为止,其大致经历了三次生态“波”或曰三个阶段。阶段是生态中心主义哲学推动下生态批评学派的创立及其理论建构时期,即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72—1997);第二阶段是生态批评的环境公正转向时期,即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97—2000);第三阶段是生态批评的跨文化、跨文明传播,即“跨越性”生态批评的形成与发展时期(2000—),这里的“ 跨越性” 指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
阶段主要以生态中心主义哲学,尤其是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锁定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透过跨学科的视野,形而上地探究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涤除文学、文化中形形色色的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因素,深挖其中的生态内涵,旨在“绿化”文学和文化生态,具有浓郁的生态乌托邦色彩。
随着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的美国草根环境公正运动的深入开展及其国际化传播,作为生态批评主要思想基础的生态中心主义哲学,尤其是深层生态学,遭到了以有色人种、穷人为主体的群体,第三世界以及生态哲学内部的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和社会生态学学者的严厉批判,指责其专注于自然生态保护,忽视社会生态中因为肤色、性别、阶级及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遭受环境歧视的弱势群体,生态批评似乎也因此遭遇“十面埋伏”的窘境。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部分生态批评学者顺应环境公正之诉求,将环境公正引入生态批评学术活动之中,推动了生态批评的转型,过渡到了其第二阶段——环境公正生态批评。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不是简单抛弃前一阶段的批评理论,而是疾呼拓展其研究视野,力荐站在环境公正的立场、吸纳生态中心主义视野,透过种族/ 族裔、性别,甚至阶级的视野,结合各自独特的环境经验,检视文学、文化、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构多元文化生态批评,探寻解决危机的多元文化路径。明确地说,环境公正生态批评主要增添了两个考察文学、文化生态的视野——种族/族裔视野和性别视野,有时也纳入阶级视野,当然,种族/族裔视野是基本的观察点。有鉴于此,除了环境公正理论以外,生态哲学中的另外两个哲学派别——生态女性主义和社会生态学也成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正当环境公正生态批评出现不久,大约在新千年之交,有学者对它发难,指责它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并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与深化。明确地说,意欲用“更具比较意识、更具跨国意识的方法从事生态批评研究的强烈冲动也开始抬头”,其后续发展势头迅猛。具体来说,生态批评的发展过渡到其第三阶段——“跨越性”生态批评。当然,尽管作为生态批评基本特征的“跨学科性”得到了进一步拓宽,但在此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跨文化、跨文明”。根据生态批评后来的发展来看,所谓的“跨文化、跨文明”既指英美生态批评跨越其地理边界,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其他国家的文学进行生态研究,也指英美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像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学界以及中国、印度、韩国、日本等非西方国家学界对英美生态批评的回应和在比较中建构富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生态批评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