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库2002
  • 读库200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读库2002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4.64 5.9折 42 全新

库存8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立宪 编;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40588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8978685

上书时间2024-10-2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读库2002》共包含八篇文章:《"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小本生意人》《落榜》《相信未来》《捂住口鼻和脸蛋》《月上东山》《电流之战》以及《百年前的成都吃相》。

  日本战败后,中国东北地区的"开拓团"踏上流亡之路。不少日本儿童被中国家庭收养长大,一些日本女性为生存或养活家人而进入东北家庭,这些残留孤儿和残留妇人在日本被称为"中国残留邦人"。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的作者吉井忍是个七〇后,虽然在日本接触到中国残留邦人相关的信息不少,但同时也意识到他们回到日本后的实际生活,大部分人知道的非常少。她记录了三位当事者:处境与遗孤二代类似的中国人汪楠,战败后与中国人结婚并在晚年回到日本的中岛千鹤,以及用相机记录"中国残留邦人"的摄影师江成常夫。听完这些讲述,你可能发现,七十多年前的战争,其实近在咫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胥小燕的父母离开家乡陕西汉中,来到咸阳,开餐馆卖大米凉皮。《小本生意人》中,胥小燕以朴实的笔触,巨细靡遗地描写父母开餐馆过程的林林总总:食材准备、食品制作、后厨管理,以及身边各色帮工等,真实淋漓地再现出小本生意的不易。二十多年后,大学毕业后继续做餐饮生意的弟弟,和父母辈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1977年,"文革"后的*届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四。已经当了三年知青,一心想离开农村的李金声,在仓促的备考之后,忐忑地走进考场,*终却因意外"押对题"而落榜。

  《相信未来》是梁一良以诗人食指为线索人物,串联起一众活跃于"文革"时期的诗人,例如张郎郎、北岛、何其芳等。诗人的青年时代以精神创伤收尾,正如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记的七十年代。

  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到今天,口罩和呼吸器的历史已有一百年。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图文并茂的科普文《捂住口鼻和脸蛋》显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从原始的呼吸防护到可怖的鸟喙状面具,从矿井呼吸器到今天随处可见的外科口罩,我们用于呼吸防护的器具,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革?

  秦玉兰是一位前图书编辑,在编辑《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的过程中,与翻译家巫宁坤先生通过邮件多番交流,成为忘年交,并在巫先生回国时有过一面之缘。《月上东山》里秦玉兰回顾自己与巫先生的交往,感于先生作为一代翻译家及一代学者的胸怀与风范。

  尼亚加拉瀑布旁有一座尼古拉˙特斯拉的雕像,底座碑上写着:特斯拉的众多发明在1896年应用于尼亚加拉水电站上,开启了电力能源的革命。毛继军在一次游玩中注意到这个,动了心念探寻特斯拉的故事,走入了这场历史上z著名也*重要的一次科技争论。

  1909年,《成都通览》这部"奇书"诞生,傅崇矩以七十多万字的篇幅,写下了一百年前成都的百科全书。阿狐哥哥深入挖掘"通览"中有关吃的部分,为读者详细介绍了一百多年前的成都人是怎样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实乃一篇读来甚感饥肠辘辘的文章。



作者简介

  主编:张立宪



目录

  1-90"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 吉井忍


  91-132小本生意人 胥小燕


  133-156落榜 李金声


  157-185相信未来 梁一良


  186-250捂住口鼻和脸蛋 李恪


  251-276月上东山 秦玉兰


  277-301电流之战 毛继军


  302-341百年前的成都吃相 阿狐哥哥



内容摘要

  《读库2002》共包含八篇文章:《"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小本生意人》《落榜》《相信未来》《捂住口鼻和脸蛋》《月上东山》《电流之战》以及《百年前的成都吃相》。


  日本战败后,中国东北地区的"开拓团"踏上流亡之路。不少日本儿童被中国家庭收养长大,一些日本女性为生存或养活家人而进入东北家庭,这些残留孤儿和残留妇人在日本被称为"中国残留邦人"。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的作者吉井忍是个七〇后,虽然在日本接触到中国残留邦人相关的信息不少,但同时也意识到他们回到日本后的实际生活,大部分人知道的非常少。她记录了三位当事者:处境与遗孤二代类似的中国人汪楠,战败后与中国人结婚并在晚年回到日本的中岛千鹤,以及用相机记录"中国残留邦人"的摄影师江成常夫。听完这些讲述,你可能发现,七十多年前的战争,其实近在咫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胥小燕的父母离开家乡陕西汉中,来到咸阳,开餐馆卖大米凉皮。《小本生意人》中,胥小燕以朴实的笔触,巨细靡遗地描写父母开餐馆过程的林林总总:食材准备、食品制作、后厨管理,以及身边各色帮工等,真实淋漓地再现出小本生意的不易。二十多年后,大学毕业后继续做餐饮生意的弟弟,和父母辈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1977年,"文革"后的*届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四。已经当了三年知青,一心想离开农村的李金声,在仓促的备考之后,忐忑地走进考场,*终却因意外"押对题"而落榜。


  《相信未来》是梁一良以诗人食指为线索人物,串联起一众活跃于"文革"时期的诗人,例如张郎郎、北岛、何其芳等。诗人的青年时代以精神创伤收尾,正如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记的七十年代。


  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到今天,口罩和呼吸器的历史已有一百年。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图文并茂的科普文《捂住口鼻和脸蛋》显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从原始的呼吸防护到可怖的鸟喙状面具,从矿井呼吸器到今天随处可见的外科口罩,我们用于呼吸防护的器具,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革?


  秦玉兰是一位前图书编辑,在编辑《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的过程中,与翻译家巫宁坤先生通过邮件多番交流,成为忘年交,并在巫先生回国时有过一面之缘。《月上东山》里秦玉兰回顾自己与巫先生的交往,感于先生作为一代翻译家及一代学者的胸怀与风范。


  尼亚加拉瀑布旁有一座尼古拉˙特斯拉的雕像,底座碑上写着:特斯拉的众多发明在1896年应用于尼亚加拉水电站上,开启了电力能源的革命。毛继军在一次游玩中注意到这个,动了心念探寻特斯拉的故事,走入了这场历史上z著名也*重要的一次科技争论。


  1909年,《成都通览》这部"奇书"诞生,傅崇矩以七十多万字的篇幅,写下了一百年前成都的百科全书。阿狐哥哥深入挖掘"通览"中有关吃的部分,为读者详细介绍了一百多年前的成都人是怎样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实乃一篇读来甚感饥肠辘辘的文章。



主编推荐

  主编:张立宪



精彩内容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吉井忍遗孤的真正问题,在他们回到日本后才开始。
日本战败后,中国东北地区的“开拓团”踏上流
亡之路。不少日本儿童被中国家庭收养长大,他们后来被称为“残留孤儿”;还有为生存或养活家人而进入东北家庭的日本女性,被称为“残留妇人”。这些残留孤儿和残留妇人在日本被称为“中国残留邦人”。
笔者是七〇后,在日本,和我同龄或以上的人,接触过中国残留邦人相关的信息不少。比如从中国来的残留孤儿寻亲团,八十年代在电视上被介绍过多次;到九十年代,为纪念“二战”结束五十周年,日本NHK与中国CCTV共同制作的电视剧《大地之子》播出后也广受好评。然而,中国残留邦人回到日本后的实际生活,我们知道的非常少。本次采访始于2019年,日本年号从平成到令和,而若聆听受访者的诉说会发现,七十多年前的战争,近在咫尺。
汪楠当时十四岁,到日本才一个礼拜,在东京都江户川区的一所初中学校,面对着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他们说着他听不懂
的语言。一个来自中国东北的男孩子,完全不知所
措。
之后他如何成为华人暴走族“怒罗权”的创立人之一,与日本黑社会扯上关系,在监狱里蹲了十三年;后来他又为何组织了为监狱里犯人送书的非营利组织(回归本来)。我们顺藤摸瓜思索下来,就会发现这一切和“二战”、
战后,以及“日本遗孤”的历史有关。
所以,这个故事还得从七十多年前开始讲述。
日本遗孤“回国”194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除了日本军人,还有一百五十五万日本人,其中二十七万人以“开拓团”的名义从事农业。8月9日,苏联出兵东北,该地区的日本人在混乱中随军溃退,慌张逃散。
这时开拓团的情况特别艰难,一是因为他们的居住地离铁道沿线很远;二是因为当时开拓团的青壮年男性都被征兵到战况激烈的南方,团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徒步逃避的过程中,他们有的集体自杀,有的在极度疲劳和饥饿中因病死亡,也
产生了因父母死亡、与亲人走散等原因而走投无路的数千、数万个儿童。不少日本儿童被中国家庭收养长大,他们后来被称为“残留孤儿”(或称“日本遗孤”“遗华日侨”)。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首先从中国回到日本的是残留妇人。很快,日本国内媒体开始讨论还留在中国的遗孤,日本政府在报社的协助下,从1975年开始进行关于遗孤的公开调查。据报道,包括残留孤儿在内的“中国残留邦人”回国热潮在1987年和1990年有过两次,至今办理永久回国手续的残留妇人共有4167人(包括其家族的总数为11530人),残留孤儿有2557人(包括其家族的总数为9381人)。。如
今战后已有七十多年,遗孤的平均年龄达到七十六岁(2015年日本政府调查时)、七十岁以上的占93.4%。另外,还有两三百位遗孤在中国继续生
活,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愿意在中国终老。
那么,日本遗孤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了?
其实遗孤的真正问题,在他们回到日本后才开
始。
遗孤和遗孤的孩子们(下文称“第二代”)在中国当地的环境下长大,虽然血统上算是日本人,但语言、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都和中国人没有区别。回到日本的遗孤,马上要面对如何学会“外语”,也得尽快让自己融人新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他们人生
的巨大挑战。有时候他们再努力,日本社会的集体主义和“排斥”氛围还是会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奈或委屈。(P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