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汉文辞书史料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韩国汉文辞书史料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78.55 4.7折 168 全新

库存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平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4055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68元

货号28531211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漢字曾是東亞地區的通用文字,并因此形成漢字文化圈,而辭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更是記載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文獻,東亞地區共同使用漢字編纂漢語辭書則進一步推動了漢字文化的傳播。據史書記載,漢武帝以後,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句麗、新羅諸國全面吸收漢文化,朝鮮歷代王朝也都非常重視漢語的學習,所編辭書參考模仿《玉篇》《字林》和《康熙字典》等,且往往以《玉篇》《字林》和《字典》命名。如《康熙字典》東傳朝鮮後,朝鮮參考模仿《康熙字典》編有《全韵玉篇》《字類注釋》等。又如鄭益魯編《國漢文新玉篇》以《全韵玉篇》爲底本,增補了一些日常實用字和韓語的讀音等,按214部首編排,以韓語注釋音義。再如池錫永編《字典釋要》、玄公廉編《漢鮮文新玉篇》、劉漢翼編《字林補注》、柳瑾執筆《新字典》都以《康熙字典》爲樣本,字音和詮釋也用韓語標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是骨子裡的東西,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制高點,而文明間的交流常常是雙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從韓國漢文辭書中不僅可瞭解漢字在東亞的使用情況與韓國漢文辭書的編寫歷史,而且更重要的是可藉“异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陳寅恪《王静安先生遺書序》《金明館叢稿二編》),探究漢文化的傳播與文化間的互動及變异,從中可見跨語跨域跨文化背景下傳播方和接受方的理念异同及價值的取向。如李義鳳所編《古今釋林》廣搜博取漢唐宋儒道釋典籍,傳承參仿《語録解》編排體例,分“别國方言、歷代方言、洛閩語録、道家語録、釋氏語録、傳奇語録、華漢譯語、東韓譯語、三學譯語、四夷譯語、元明吏學、羅麗吏讀”十二部分,以類相從加以詮釋。其所參《語録解》,《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稱爲朝鮮中期早刊行的中國俗語辭典,收釋了《朱子文集》《朱子語類》《近思録集注》和《心經附注》等宋明儒家文獻中1050個詞語,其中“合下、伶俐、怎生、頭當、心曹、照管、巴鼻、家事、領略、到頭、打乖、作麼生、擔板漢、不多時、大小大、信得及、信不及、無縫塔、不奈何、動不動、樸實頭、下梢頭、一綽過、做將去、一副當、大拍頭、捺生硬”等皆爲唐宋以來的口語詞和俗語詞,不僅在研究古白話詞彙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而且可探我國傳統文化在東亞的傳承脈絡。

由于這些漢文辭書在韓國散見别藏,在國内更鮮獲見,學者們瞭解不多,參考不易,使用不便,研究者也多有“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之嘆。可喜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漢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平教授近年相繼主編出版有《域外漢字傳播書系·韓國卷》(8種)、《中韓傳統字書匯纂》(21卷)、《日本明治時代漢字辭書彙刊·玉篇》(66卷)、《東亞千字文萃編》,今又費盡心血,從眾多圖書館收藏中爬羅剔抉,訪尋而得韓國部篆書字源字典《第五游》、部楷書字源字典《六書經緯》、部漢字譜系的字典《經史百家音訓字譜》、部按韵排列的字典《全韵玉篇》、部分類字典《字類注釋》等,計30多種,進而將這些韓國漢文辭書視爲一個整體加以關照,辨章學術,張皇幽眇,探其流而溯其源,探討其歷史傳承與變異,撰成《韓國漢文辭書史料學》一書,集韓國漢文辭書爲一編,介紹了韓國漢文辭書的産生背景、發展脈絡、基本種類,考察了每部漢文辭書的版本、體例、内容等,勾勒出韓國傳統漢文辭書從萌芽走向成熟的發展軌迹,揭示了《韵會玉篇》《全韵玉篇》《校訂全韵玉篇》《國漢文新玉篇》《漢鮮文新玉篇》等辭書的特點和文獻價值,爲進一步推動漢字傳播研究與東亞漢字文化圈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手資料,誠可嘉可賀。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正在迅速地改變着人類的社會生活和生存方式,世界範圍内的文化交流打破了人們封閉的心態和狹窄的視野,不斷發現的域外新材料則不僅拓寬了學人的視野,而且也給學術研究帶來新的生機,學界開始普遍重視域外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研究成果涉及哲學、史學、語言、文學等方方面面,域外漢語辭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亦成果豐碩。陳寅恪先生曾概括二重證據法在20世紀初的發展爲“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异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王静安先生遺書序》《金明館叢稿二編》)漢語辭書文獻在漢字文化圈的傳播經歷了一個世代累積的不斷擴展的過程,同一辭書的相關内容在域外文獻中的增删修改與變异則彰顯了東亞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异同,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前後相近的幾個時間點上漢語及漢語辭書在漢字文化圈的演變綫
索,可據以考察漢語及漢語辭書的發展規律及在漢字文化圈的價值取向,而古往今來凡卓有創獲的學術研究無不建立在扎實的材料基礎之上,《域外漢字傳播書系》《中韓傳統字書匯纂》《日本明治時代漢字辭書彙刊》《東亞千字文萃編》《韓國漢文辭書史料學》等,可以説實現了在域外漢文辭書語料搜集整理方面由“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到“巧婦能爲有米之炊”的跨躍。

天道酬勤,王平教授多年來致力于域外漢字搜集整理與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韓國傳世漢字字典文獻集成”(項目編號14ZDB108),在策劃開發中韓日越美德法等古辭書數據庫工作中,備嘗艱辛,用力甚勤,所獲亦豐。承其眷顧囑託,索序于我,却之恐爲不恭,是以不揣譾陋而忝爲序。在此我們期待王平教授在數據庫漢字學及漢字傳播與應用的研究方面再接再厲,續有更多的開拓和更多的成果問世。


徐時儀

己亥春于上海師範大學



导语摘要

该书内容包括韩国历代汉文字典凡16种。如:《训蒙字会》《字类注释》《全韵玉篇》《第五遊》《新字典》《字林补注》等,。历代词典凡10种。如:《财物谱》《广财物谱》《方言类释》《古今译林》《译语类解》等。历代汉文韵书凡8种。如:《华东正音》《东国正韵》《四声通解》等。历代汉文字谱凡9种。以上材料在中国具有首示性系统性。将其进行全面的梳理介绍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辞书在东亚文化圈传播的历史,更可以借鉴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汉字形音义的发展脉络。尤其是韩国汉文辞书编撰的高峰期在中国的明清两代,韩国汉文辞书中所包材的材料对于近代汉语的研究可谓他山之石。



作者简介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域外汉字研究。完成国际国内重大课题10余项。主编《域外汉字传播书系•韩国卷》《中韩传统字书汇纂》《日本明治时代汉文辞书汇刊•玉篇》。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目录

前言/1
章韓國漢文辭書/1
節漢文辭書的發展/1
第二節漢文辭書的種類/7
第三節漢文辭書的體例/12
第四節漢文辭書與漢語史料學/17
第二章韓國漢文韵書及史料/37
節《東國正韵》/37
第二節《四聲通解》/44
第三節《三韵聲彙》/54
第四節《華東正音通釋韵考》/59
第五節《御定奎章全韵》/64
第六節《玉彙韵考》/67
第七節《御定詩韵》/70
第三章韓國漢文字典及史料/72
節《訓蒙字會》/72
第二節《韵會玉篇》/82
第三節《新增類合》/126
第四節《金石韵府》/130
第五節《三韵聲彙補玉篇》/131
第六節《六書經緯》/133
第七節《經史百家音訓字譜》/136
第八節《全韵玉篇》/166
第九節《第五游》/169
第十節《字類注釋》/173
第十一節《〈説文解字〉翼徵》/177
第十二節《奇字彙》/182
第十三節《校訂〈全韵玉篇〉》/183
第十四節《字典釋要》/186
第十五節《國漢文新玉篇》/191
第十六節《漢鮮文新玉篇》/194
第十七節《新字典》/196
第十八節《字林補注》/238


第四章韓國漢文詞典及史料/244
節《譯語類解》(含《譯語類解補》)/244
第二節《蒙語類解》(含《蒙語類解補編》)/278
第三節《方言類釋》/302
第四節《古今釋林》/329
第五節《才物譜》/507
第六節《廣才物譜》/511


第五章韓國漢文字典視角下的汉字学專題研究/637
節漢文字典與《説文》學/640
第二節漢文字典與“六書”學/642
第三節漢文字典所收异體字/650
第四節《六書經緯》與漢字認記/659
附録一韓國漢文辭書圖版/682
附録二主要參考文獻/716


 



内容摘要

该书内容包括韩国历代汉文字典凡16种。如:《训蒙字会》《字类注释》《全韵玉篇》《第五遊》《新字典》《字林补注》等,。历代词典凡10种。如:《财物谱》《广财物谱》《方言类释》《古今译林》《译语类解》等。历代汉文韵书凡8种。如:《华东正音》《东国正韵》《四声通解》等。历代汉文字谱凡9种。以上材料在中国具有首示性系统性。将其进行全面的梳理介绍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辞书在东亚文化圈传播的历史,更可以借鉴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汉字形音义的发展脉络。尤其是韩国汉文辞书编撰的高峰期在中国的明清两代,韩国汉文辞书中所包材的材料对于近代汉语的研究可谓他山之石。



主编推荐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域外汉字研究。完成国际国内重大课题10余项。主编《域外汉字传播书系•韩国卷》《中韩传统字书汇纂》《日本明治时代汉文辞书汇刊•玉篇》。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精彩内容

節漢文辭書的發展
一、 辭書、韓國漢文辭書

辭書是匯集詞語、概念或獨立的知識主題,按照一定順序編列,并按不同要求逐一提供必需的信息、供人們尋檢查閲的工具書。“辭書”一詞的定義當取廣義,即辭書是辭典(包括字典、語文詞典、百科辭典等)和百科全書(包括我國古代的類書)的統稱。(徐時儀2016:6)本書所謂“韓國漢文辭書”是韓國漢文字典、詞典、韵書、字譜等工具書的統稱。
自漢字傳入韓國并被定爲官方使用文字后,直到19世紀末,漢字一直是記録韓國政治和歷史的主導文字。古代韓國仰慕中國文化,視漢字爲神聖之文而崇尚至極。他們用漢字記録自己的歷史,創作本民族文學作品,抄寫中國經典文獻。爲了配合學習古代漢語,方便閲讀中國經典文獻,吸納中國文化,“譯官”和漢學家們用漢字自編了大量的漢文工具書。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這些漢文辭書主要産生于韓國朝鮮王朝(1392—1910)時期。“縱觀朝鮮王朝的漢語研究,可以説是在培養漢語翻譯、從事交鄰友好來往中開展起來的。這也并不爲奇。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的研究都是從學習并掌握其語言本身開始的。學習的好了,掌握的好了,才可以認真進行研究。譯官們爲朝鮮的漢語研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不僅要學習漢語,還要深入研究漢語,其中留下來了很多珍貴文獻,即漢語學習書、韵書、玉篇、詞彙注釋詞典等。”(金哲俊2012:5)
二、 韓國漢文辭書發展概况

“朝鮮半島是‘漢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員。之所以如此,是其與中國山水相連、自古以來長期密切交往所致,是漢字、漢語、漢文化在其地長期不間斷傳播的必然結果。這種傳播,是緩慢、漸進、漫長和逐步‘量變’的過程,甚至是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但無論如何,它發軔和奠基于箕子,故箕子之功不可没。春秋戰國時期,伴隨着燕國同朝鮮半島北部的深刻聯繫與頻繁交往,由箕子打下的傳播基礎得到了鞏固、加强,半島作爲‘漢字文化圈’成員的面貌已依稀可辨。秦漢之際,特别是漢設四郡以後,隨着漢字理所當然地居于‘法定’地位而通用于半島中北部,隨着漢語(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在半島中北部成爲‘强勢’語言,半島作爲‘漢字文化圈’成員的條件已臻于成熟。”(董明2002:2223)所以説,韓國學者編撰本土漢文辭書既是吸收中國文化精華的過程,也是中國文化在韓國長期傳播的結果。
1. 漢文辭書編撰背景


(1) 盛世文明鋪墊

根據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韓國學者用漢字編撰適用于本國使用的辭書,始于朝鮮王朝時期的15世紀40年代。在韓國歷史上,朝鮮王朝時期是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鼎盛時期。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而後歷經27代君主,共500餘年。在這期間,文字、文化、立法、儒學等方面功績赫然,堪稱文化黄金時期。1446年世宗大王李祹正式公布“訓民正音”(即諺文,也稱作“朝鮮語”,現在韓國稱其爲“諺文、韓字”),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諺文。他還將之作爲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并在錢幣上刻印“訓民正音”字符。漢字和諺文的并用,不僅普及了大衆文化,更推進了韓國本土文明的進程。被譽爲“國家立國磐石”的《經國大典》于世祖時期開始撰寫,于成宗七年(1476)成書,頒布于1485年。該書是朝鮮王朝時期的法律文獻,其中確定的國家在行政、財税、軍事、禮儀制度、刑罰、工程營建等方面的運作規則,使朝鮮王朝治理國家有法可循,有法可依。韓國國寶第151號《朝鮮王朝實録》亦誕生于此時。該書記載了由朝鮮王朝始祖太祖到哲宗472年(1392—1863)間的歷史事實,共1893卷,888册,約6400萬字,堪稱朝鮮王朝之史詩。
(2) 鼓勵漢語學習

朝鮮王朝歷代國王都非常重視國内的漢語教育和漢語人才培養,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勵政策,這無疑是保障漢語在國内有效傳播的重要原因。
世宗十六年(1434),制定了獎勵漢語翻譯和學習翻譯人員的兩項措施: 一是允許譯員在遼東進行貿易以取利;二是學習翻譯人員中已徙居中國的,完恤其家,以供居京之費。
另一方面,明朝對朝鮮來華使節的漢語水準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朝鮮王朝格外重視漢語人才的培養。爲了培養漢語人才,朝鮮王朝采取了諸多措施。在開國之初就設立了司譯院,金哲俊(2012)在《“類解”類文獻中的漢朝詞彙研究》前言中指出:“朝鮮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學習外國語。1276年,朝鮮高麗王朝設置了‘同文’(後來改稱爲‘司譯院’),該機構專門用來培養外語人才。朝鮮設立‘司譯院’的初目的是爲了學習漢語并開展與中國之間的外交。之後,隨着管轄範圍的不斷擴大,除漢語外,還先後設立‘四學’即‘漢學’(1393)、‘蒙學’(1394)、‘倭學’(1415)、‘女真學’(1426)。1667年,‘女真學’改稱‘清學’。”使高級漢語人才的培養得到有力保障;增設鄉校等機構,教授兒童學習漢字漢語;引進中國考試制度,鼓勵民衆參與科舉考試。朝鮮王朝時期“世事中國,言語文字,不可不習。是以殿下肇國之初,特設本院,置禄官及教官,教授生徒,俾習中國言語音訓,文字體式,上以盡事大之誠,下以期易俗之效”(柳夢寅1993:178)。
可以説,朝鮮王朝時期一直彌漫着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重視漢語漢文化學習的濃厚氛圍。(董明2002:146)這既保證了漢語漢字在朝鮮的有效傳播,也激發了學者編纂本土漢文辭書的積極性。
(3) 崇儒抑佛國策

“崇儒抑佛”爲朝鮮王朝之國策,它集中體現于《經濟六典》。《經濟六典》不僅體現了儒家思想,更强化了中央集權,并確立儒學爲官方學問。朝鮮王室通過土地改革沉重打擊了佛寺勢力,又通過重用儒臣樹立了儒家的統治地位。儒學在16世紀得到了蓬勃發展,經過趙光祖、李珥與李栗穀的宣傳,儒學已經成爲朝鮮王朝百姓生活之重要組成部分。儒學興,經學昌,小學亦盛。周秦諸子、《史記》、《漢書》之屬,皆多古言古字,非知小學者,必不能讀。經學的興盛,爲經學之本——小學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爲適應形勢,服務于經學,學者们需要編撰適合于本土使用的漢文工具書。《字類注釋·序言》在論及漢文字典的編撰目的時,精闢總結道:“書契之作也,以言爲字。言以道事指物,而事與物各有其字,故古書謂字曰言。華人言與字一,故識其字體而音義具焉。東人言與字二,故以方言釋義辨音,而復求之字體,所以煩而難也。字書之學,語其至則列于六藝,并于三重。成天地之文,人文以化天下者也,尚矣,未可與議也。韓子曰:爲文辭宜略識字,非識字無以讀古書而通人情也。”爲配合儒學教育和科舉制度,朝鮮王朝在引進中國音韵學書籍的同時,開啓了編撰本土漢文辭書的漫長道路。
2. 漢文辭書編撰初期和高峰期

韓國漢文辭書編纂的初期階段大致在15世紀至16世紀間,高峰階段大致在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1702—1915)。
從漢文辭書發展歷史來看,其編撰始于漢文韵書。中國韵書傳入韓國的確切時間,古代史書并未記載,只能通過一些歷史背景材料推測。據考證,《禮部韵略》大約在宋代已經傳入韓國。而《洪武正韵》在朝鮮王朝時期已經是司譯院的規定教材。伴隨着中國韵書在韓國的傳播,學者們開始仿照中國韵書之體例,編撰適合本國學習之用的韵書。漢字傳播到韓國之後,漢字的讀音問題始終困擾着漢字的使用者。爲了統一漢字讀音,“所習漢音字樣,請以增入諺文爲宗肄習”(董明2002:138)。所以,韓國早期的漢文韵書多具有正音特點。《東國正韵》(1447)是目前我們見到的韓國學者自己編撰的早的漢文韵書,也是早的一部用諺文標注漢字發音的韵書,該書編撰的主要目的是爲了確定漢字在朝鮮王朝時期的正確讀音。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韓國自編的漢文字典,始于《訓蒙字會》(1527)。《訓蒙字會》是韓國現存早的一部童蒙識字課本兼字典。像中國古代一樣,韓國早期的漢文字典脱胎于童蒙識字課本。在形式上,爲便于記憶,往往四字爲句,朗朗上口。此外,《韵會玉篇》(1536)是爲了便于檢索元代傳入朝鮮半島的《古今韵會舉要》裏的漢字,按照字頭筆畫重新編排的輔助性工具書。韓國以“玉篇”命名字典,即始于此書。
發展初期的漢文辭書有三個特點:一是,韓國自編的漢文韵書以正音爲主要目的。所謂正音,就是糾正漢字漢語錯誤的發音,以提高學習者的漢語聽説能力。二是,附于韵書之後的部首檢字表誕生。韓國自編的韵書,是依韵排列所收漢字,而檢字表則是以部首排列所收漢字。附有檢字表的辭書往往以“玉篇”命名,這爲後來漢文字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三是,蒙求類字典誕生。像《訓蒙字會》《新增類合》等,該類字典兼具識字課本和漢字字典的功用,所收標題漢字字量3000餘個,絶大多數是常用漢字。
韓國漢文辭書發展高峰期的特點是: 辭書品種多、内容豐富,編寫體例具有本土特色。該期的《三韵聲彙補玉篇》(1746)是部采用《康熙字典》214部首編排漢字檢字表的輔助性字典,《金石韵府》(17世紀中)是目前我們發現的部收録古文异體字的字典,《六書經緯》(1777—1780)是部楷字字源字典,《經史百家音訓字譜》(1792)是部漢字譜系字典,《全韵玉篇》(18世紀末)是部從韵書附列中獨立出來的漢文字典,《第五游》(18世紀末)是部篆書字源字典,《〈説文解字〉翼徴》(19世紀末)是部用金文訂補《説文》的字典,《奇字彙》是部收録楷字异體字字典,等等。韓國將自編自刊的查檢漢字形音義的工具書命名爲“字典”,見于1906年之《字典釋要》。在此之前,字典的名稱不一,如《訓蒙字會》《全韵玉篇》《字類注釋》等。
如果説韓國自編的韵書是幫助漢語學習者訂正發音的工具書,自編的字典是幫助漢語學習者掌握漢字形音義的工具書,自編的詞典則是幫助譯員學習漢語詞彙的工具書。高峰期産生的《譯語類解》(1682)、《方言類解》(1778)、《蒙語類解》(1768)等詞典都屬“類解”詞典。“所謂‘類解’,即把詞彙分類成天文、時令、地理等幾十個類别之後,逐次解釋其義的意思。這不僅是有關學習外國語的既簡明又饒有興趣的詞彙集,同時還具有對譯著述的性質。”(金俊哲2012)該期産生的另一類詞典是綜合性詞典,如被稱爲韓國大百科全書的《古今釋林》(1789)、《才物譜》(1798)、《廣才物譜》(19世紀初)等。
“字譜”,又名“字藪”,是韓國朝鮮王朝時期輯録的銅活字字樣工具書,内容涉及活字之字形和字量(使用頻率)。高峰期産生的漢字字譜有: 《實録字藪》(1677)、《新訂字藪》(1772)、《韓構字藪》(1782)、《生生字譜》(1792)、《鑄字目録》(1909)等。
從韓國漢文辭書的發展歷史來看,韵書是漢文辭書的發端。爲了便于使用韵書,于韵書後附録漢字檢字表,之後這種檢字表逐漸獨立出來,編撰者以部首統攝漢字,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注釋,漢文字典由此誕生。在漢文辭書中,漢文字典的品種爲豐富。有古文字重文字典、楷字字源字典、篆字字源字典、漢字分類字典、訂補《説文》字典、漢字譜系字典等等。漢文詞典主要是供譯員學習使用,因而口語性特别强,而百科詞典則更注重收録古代漢語經典文獻中的名物詞和常用詞彙。
總之,仿照中國經典辭書的體例和内容,創造適合本國人學習古代漢語和口語的工具書,是韓國學者漢文辭書編撰之傳統,而實用性、時代性和簡約性,則是韓國漢文辭書的突出特點。
第二節漢文辭書的種類

目前,我們收集到的韓國漢文辭書有40餘種。這些辭書出自不同時代不同學者之手,命名不同,體例各异,資源相當豐富,絶大多數在中國尚未面世。無疑,這批資料對中國歷史語言學、字典編纂學、歷史文化學、漢字傳播史和漢字發展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極具參考價值。按照内容和功能,韓國漢文辭書分爲以下四類: 韵書、字典、詞典和字譜。



媒体评论

域外资料首示性 
本书所用辞书资料,绝大部分在中国尚未出版,从这种意义上讲,韩国汉文辞书是新材料,具有域外数据的首示性。

辞书语料实用性

本书研究内容涉及韵书、字典、词典、字谱等文献。所选文献皆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通过整理和研究,极大地延伸了辞书语料的实用价值。

研究角度独特性

本书以“攻玉之石”为切入点,将韩国汉文辞书作为一个系统,关注其对汉语史研究的补充和补正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