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学方法论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译学方法论研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40.12 6.7折 59.9 全新

库存20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蓝红军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21311556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9元

货号28474765

上书时间2024-10-1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目录总序王克非前言章 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西方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第三章 中国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第四章 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第五章 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第六章 译学方法论的未来发展参考文献推荐文献索引后记前言翻译是人类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当我们冠之以"学"称之为"翻译学"或"译学"之时,表明我们已将之视为一门学问或一种专门的学术活动。早在20世纪上半叶,"翻译学/译学"在我国就已经出现了,1901年蔡元培撰写了《译学》一文(蔡元培 1984),1927年蒋翼振编著出版了《翻译学通论》,1933年林语堂在《论翻译》文中使用了"译学"一词,1951年董秋斯提出了建立"翻译学"的主张。今天,我们对"翻译学"不再陌生,翻译已经正式进入高校招生目录中,成了名正言顺的独立学科。各种学科背景、不同经验水平的学者和行业工作者投身到翻译研究中来,翻译学发展迅速,进步显著。翻译学的进步既归功于学科实践,也归功于学术研究。对于翻译研究,人们总寄予着一种期望:解决翻译问题、获得翻译新知。"凡称为学,必有其学术上的方法"(胡朴安 1984:3)。何谓学术?学者徐贲(2011)认为,学术是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和过程,是为发现新知识并将获得的知识用于社会普遍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公共事务参与的手段。中国古代本来就将"术"理解为"道"和"方法",如《广雅》中称"术,道也";《说文解字》中称"术,邑中道也"。可见,学术与方法密不可分。在学术活动中,方法至关重要,翻译研究自然也是如此。方法论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研究中和研究的所有阶段,它不仅关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对研究价值的预期,还关乎其对研究程序的设计、对研究过程的xiv 译学方法论研究控制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作为学术活动,翻译研究是困难而复杂的,它以知识的创新为目标,耗费人力和物力,必须讲求有效性和可靠性,因而对研究方法论进行探索是翻译之为"学"的本质要求。方法论是学者进入一个研究领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一门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缺乏适当的方法论作为基础与前提,人们也就无法清晰地界定自己研究对象的特质和范围,无以明确自身研究的性质与社会功能,无以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也就无法为学术和学科的存在提供合理的辩护。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门学科的发展史也是该学科方法论的演化史,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论的演进中实现的。方法论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学科开始获得自我意识,开始从"自在"走向"自为"。方法论研究属于学科基础性工作,是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重点。作为学科,翻译学既是有关翻译的知识体系,也是有关翻译人才培养的规训体系。和其他学科一样,翻译学的知识体系来源于实践,缺乏系统化知识建构的翻译实践活动不可能成为一门学问,而脱离了社会实践的翻译知识建构也无以成就翻译学。因而,翻译学研究既包括针对翻译实践的研究,也包括针对翻译知识建构的研究,翻译学方法论研究也由此可分为实践方法论研究和认识方法论研究两种。前者指对有关翻译的实践活动的方法论研究,即对翻译、翻译管理、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的方法研究, 后者指对翻译研究方法的研究,即对如何研究的研究,属于翻译学的元研究。本书名为《译学方法论研究》,讨论的内容限于后者,此处"译学" 指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而非指翻译学(TranslationStudies或 Translatology)。翻译研究可分为描写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两大类,对翻译研究方法论的研究也可分为应然和实然两种。应然说明行为应当如何,以给出行为指导为目标,实然说明事物之实际状态,以陈述事实为要。从应然角度对译学方法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获得对如何开展研究的规范性认识,人xv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ranslation Studies们往往期待此类研究能给出开展具体研究的步骤、程序和工具使用等方法指导;而从实然角度对译学方法论的研究,则主要是对人们是如何开展翻译研究的进行描写,认识研究方法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从而获得对学科发展、学术研究现状、问题、趋势和发展方向的认识。本书侧重于对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实然描写,并对翻译研究方法论发展的特征进行个人化的分析、解释和评述。本书共分为六章。章讨论了译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内容构成和价值意义等。该章辨析了方法与方法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等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译学方法论是由实践方法论和认识方法论两大部分构成的观点,指出了译学方法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章还明确了译学方法论研究是以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为对象,由此确立本书讨论的内容—— 并非单纯讨论方法,而是结合研究对象的变化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讨论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



导语摘要

方法论研究属于学科基础性工作,是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重点。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论的演进中实现的。本书侧重于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实然描写,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与其他同类专著相比,本书的特点是哲学层面的反思与学科内外的综合,着眼于讨论译学方法论中的"超"学科层面,从范式基础和创新途径来考察翻译研究的发生和发展。本书不对具体类别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介绍,而是努力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变化中去捕捉翻译研究方法论演变的内在依据。本书共分为六章。*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内容构成和价值意义等,明确本书目标——结合研究对象的变化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讨论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来源和适用范围,致力于揭示译学方法论发展与研究对象观、研究问题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发生学角度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历时演变进行简单的梳理,以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中西翻译研究中翻译本体观、研究对象域、核心论题及研究方法之间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把握翻译研究现状形成的历史背景,获得对其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的认识,揭示方法论演变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第四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讨论翻译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科学主义范式,分析这两种范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由来、特征以及局限,还讨论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和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对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翻译研究具有的典型特征即跨学科性,必须吸收、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获取新的视角,拓展新的思路,以开阔视野,深化理解,促进翻译阐释的深入发展,第五章讨论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具体原则。第六章为结论,主要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对象观突破和对象域拓展来获取发展动力。



作者简介

蓝红军,翻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广州科技翻译协会会长,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跨文化与翻译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理论和翻译批评,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翻译类权威期刊《中国翻译》上发表9篇,参与《翻译研究方法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等学术著作和《中国翻译年鉴》编写,是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学》编纂负责人之一及词条主要撰写者。



目录



目录

总序
王克非
前言

章 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西方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

第三章 中国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

第四章 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

第五章 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

第六章 译学方法论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文献
索引
后记

目录

总序 王克非 ix
前言

章 

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蓝 红 军 xiv

1

1 . 1 译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 2
1 . 1 . 1 方法与方法论 2
1 . 1 . 2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7
1 . 2 译学方法论的内容构成 10
1 . 3 译学方法论研究的价值意义 15
第二章 西方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 18
2 . 1 前学科时期 19
2 . 1 . 1 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的登场 19
2 . 1 . 2 前提性问题域的形成 22
2 . 1 . 3 翻译研究流派的出现 25
2 . 2 学科形成时期 37
2 . 2 . 1 翻译研究的科学化诉求 38
2 . 2 . 2 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自觉 42
2 . 3 学科体系发展时期 51
2 . 3 . 1 形成趋势的实证研究 51

v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2 . 3 . 2 来源多元的理论研究 52
2 . 3 . 3 成为研究对象的译学方法论 54
第三章 中国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 57
3 . 1 前学科时期 57
3 . 1 . 1 古代中国翻译研究的对象域 58
3 . 1 . 2 近现代中国翻译研究的问题域 63
3 . 1 . 3 前学科中国翻译研究方法论的特点 69
3 . 2 学科形成时期 73
3 . 2 . 1 学科意识萌发 74
3 . 2 . 2 西方译论的引介 75
3 . 2 . 3 学科理论的建构 78
3 . 3 学科体系发展时期 79
3 . 3 . 1 走向融合的译论交流 79
3 . 3 . 2 本土翻译理论的建构 81
3 . 3 . 3 翻译学方法论的探索 85
第四章 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 89
4 . 1 哲学与译学方法论 90
4 . 1 . 1 思考翻译问题的前提假设 90
4 . 1 . 2 选择译学对象的价值取向 94
4 . 1 . 3 确立研究方法的范式基础 97
4 . 2 人文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 100
4 . 2 . 1 人文主义范式的翻译本体基础 101
4 . 2 . 2 人文主义范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 103
vi

译学方法论研究

4 . 2 . 3 人文主义范式翻译研究的局限 105
4 . 3 科学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 106
4 . 3 . 1 翻译研究的学科化和科学化 107
4 . 3 . 2 科学主义范式翻译研究的特征 109
4 . 3 . 3 科学主义范式翻译研究的局限 112
4 . 4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与翻译研究 116
4 . 4 . 1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的特点 116
4 . 4 . 2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121
4 . 5 西方哲学方法论与翻译研究 123
4 . 5 . 1 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发展 124
4 . 5 . 2 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发展的影响 131
第五章 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 137
5 . 1 学科分类与翻译学 138
5 . 1 . 1 知识与学科分类 139
5 . 1 .<



内容摘要

方法论研究属于学科基础性工作,是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重点。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论的演进中实现的。本书侧重于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实然描写,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与其他同类专著相比,本书的特点是哲学层面的反思与学科内外的综合,着眼于讨论译学方法论中的"超"学科层面,从范式基础和创新途径来考察翻译研究的发生和发展。本书不对具体类别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介绍,而是努力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变化中去捕捉翻译研究方法论演变的内在依据。本书共分为六章。*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内容构成和价值意义等,明确本书目标——结合研究对象的变化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讨论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来源和适用范围,致力于揭示译学方法论发展与研究对象观、研究问题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发生学角度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历时演变进行简单的梳理,以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中西翻译研究中翻译本体观、研究对象域、核心论题及研究方法之间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把握翻译研究现状形成的历史背景,获得对其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的认识,揭示方法论演变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第四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讨论翻译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科学主义范式,分析这两种范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由来、特征以及局限,还讨论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和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对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翻译研究具有的典型特征即跨学科性,必须吸收、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获取新的视角,拓展新的思路,以开阔视野,深化理解,促进翻译阐释的深入发展,第五章讨论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具体原则。第六章为结论,主要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对象观突破和对象域拓展来获取发展动力。



主编推荐

蓝红军,翻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广州科技翻译协会会长,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跨文化与翻译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理论和翻译批评,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翻译类权威期刊《中国翻译》上发表9篇,参与《翻译研究方法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等学术著作和《中国翻译年鉴》编写,是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学》编纂负责人之一及词条主要撰写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