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

21.41 5.5折 38.7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泽厚、刘纪纲 著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27

忻源星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泽厚、刘纪纲 著
  •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9-05
  • 版次 1
  • ISBN 9787539618272
  • 定价 38.7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817页
  • 字数 64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下)》介绍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先生《美学的历程》曾认为魏晋是人的觉醒和文字的自觉时期,根据这一观点,在大量史料基础上,本书全面地分析论述了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佛学、文论、书论、画论、乐论、人物品评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
【作者简介】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人,生于1930年6月,曾就读于宁乡四中,湖南省第一师范,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突出贡献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李泽厚的学术探索,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这种重要性,首先不在于他对具体学术问题富于新意的阐释,而在于他作为哲学家的宏观视野在美学学科建构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他率先肯定实践对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本体地位,推动50-60年代的美学讨论超越了心—物二元对立的反映论模式。他通过康德研究建立了“主体性实践哲学”,其中对使用、制造工具的物质实践作为社会存在本体地位的强调,以及对于历史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地位的正面肯定,在80年代初具有双重积极意义,那就是,强调实践的主体性,有助于消解庸俗唯物论的影响,强调实践的物质性,有助于消解斗争哲学的影响。“主体性实践哲学”对个体主体性的领悟,使其所谓社会、实践等范畴显示出区别于同时代其他哲学教科书的特殊活力。当然,这种领悟与其立足于整体性的理论视角之间也形成了某种紧张,但这种理论紧张对年轻一代的理论思考却形成了特殊的刺激效应。为了消除这种紧张而创构的“积淀”学说,虽猜想多于证明,却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进入90年代,他又提出“情感本体”的观念,体现出追踪时代潮流的努力,只是这个观念没有带动其既有体系的整体性嬗变,也没有成为新的理论建构的阐释起点,而基本上停留在感性咏叹的层面。

(一)

李泽厚登上美学舞台之初,是以朱光潜为主要批判目标的。但50-60年代的大环境决定了朱光潜不批自倒的地位,因此,真正成为李泽厚新理论确立之障碍的,主要是蔡仪的唯物主义美学。蔡仪是从认识论立场切入美学问题的。在他看来,美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这种属性即“典型性”;美感是我们的意识对这种典型性进行反映的结果。反映当然是第二性的,并且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在这种反映论美学的框架中,美学基本问题被归纳为心—物关系问题,美的本质被对应于物,人的活动则被对应于心的意识。因此,问题的核心,就成了美与美感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种框架的弊端在于,单纯从意识—反映的角度对审美活动进行分析,则人的地位和功能无形中就被心的地位与功能问题所取代了。取代的结果,是如果强调人在审美活动中的能动地位,就往往流于主观主义;而抗拒主观主义的结果,是常常陷入机械反映论的泥坑。李泽厚的贡献,在于将“实践”范畴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李泽厚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自然,是因为作为类的人的“实践”改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本来是与人对立的自然变成了某种程度上是为人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探求美的本质,主要不能依据个体心理意识层面的所谓反映,而应依据群体人类物质实践层面的创造。这种实践的创造是过程性的,所以对美的本质的透视,不能局限于个体美感对它的横向的认识关系,而还必须转向纵向的美的历史生成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李泽厚批评说:“‘人’在蔡仪这里也仅是作为鉴赏者、认识者而存在,根本没有看到‘人’同时也是作为实践者、对现实的改造者的存在。”在“‘美’的诞生”、同时也是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生过程中,消极被动的、作为映现工具的“心”或曰“美感”,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了创造历史、也创造自身的“人”,其活动范围拓宽了,僵化的心—物对立得以消解。“实践”作为联结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使人作为主体与自然作为客体的相互对话与交流,从而也是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成为了可能。
【目录】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美学概观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演变

第二章建安文学与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一节建安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三章人物品藻与美学

第一节人物品藻的由来及其发展

第二节人物品藻与美学的关系

第四章魏晋玄学与美学

第一节玄学的产生及其与美学的联结点

第二节玄学讨论的各个问题与美学的关系

第五章阮籍的《乐论》及其它

第一节阮籍的生平、思想及其美学

第二节阮籍的《乐论》

第三节阮籍的《清思赋》

第四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第五节总论阮籍的美学思想

第六章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第一节嵇康的生平和思想特点

第二节关于声的哀乐问题的论辩的缘起

第三节嵇康的乐论和养生论

第四节嵇康的乐论的本质

第五节《声无哀乐论》对后世的影响

第七章陆机的《文赋》

第一节陆机的生平、思想及其《文赋》

第二节《文赋》试析

第八章《列子》中的美深思想

第一节《列子》的思想倾向

第二节《列子》的享乐主义的美学观

第九章葛洪《抱朴子》中的美学思想

第十章东晋佛学与美学

第十一章陶渊明的美学倾向

第十二章魏晋书论中的美学思想

第十三章魏晋画论中的美学思想

第十四章宗炳的《画山水序》

第十五章王微的《叙画》

第十六章齐梁文艺与美学

第十七章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十八章钟嵘的《诗品》

第十九章谢赫的《画品》与姚最的《续画品》

第二十章齐梁书论中的美学思想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