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管员必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网管员必读

正版书籍 高温消毒 放心购买 1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书名于图片不符时以图片为准

15.91 2.7折 59.8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达 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17

忻源星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达 著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10
  • 版次 1
  • ISBN 9787121050527
  • 定价 5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46页
  • 字数 1068千字
【内容简介】
  《网管员必读:服务器与数据存储》(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全面更新、改版而成的,仍然是目前图书市场中唯一一本全面介绍硬件服务器的IT图书。《网管员必读:服务器与数据存储》(第2版)针对近两年来所出现的新服务器、数据存储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进行了全面更新,相对第1版来说更新比例在70%以上。
  《网管员必读:服务器与数据存储》(第2版)包括两大部分:硬件服务器与数据存储,共15章。在硬件服务器方面全面地介绍了硬件服务器处理器、I/O总线、处理器扩展、服务器容错、服务器群集、服务器负载均衡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和方案;而在数据存储方面,则全面地介绍了磁盘阵列、DAS、NAS、FC-SAN、IP-SAN、FCoE-SAN、虚拟存储、数据容灾、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方案。
【作者简介】
  王达,1992年大学毕业,十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发表过千余篇以技术专题为主的文章,出版过多本以网络为主的计算机图书。曾是、天极网、IT168、e800和《电子世界》等媒体的专栏作者。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获得了不少荣誉。个人所获荣誉:
  2004年度:在华储网年度评比中获得“读者最喜爱IT图书作者”称号;
  2005年度:存电子工业出版社飞思公司年度评比中获得“最佳作者”称号;
  2006年度:获得第二书店“输出荣誉奖”。
【目录】
第1章服务器基础1
1.1服务器概述2
1.1.1服务器简介2
1.1.2服务器的“四性”3
1.2服务器的主要性能和
外观特点4
1.3服务器的分类8
1.3.1按应用层次划分8
1.3.2按处理器架构划分13
1.3.3按处理器的指令
执行方式划分15
1.3.4按服务器结构划分17
1.3.5按服务器用途划分20
1.4刀片服务器技术21
1.4.1刀片服务器的
集群原理21
1.4.2刀片服务器相对于
传统集群的优势22
1.4.3“刀片”标准之争24
1.4.4刀片服务器与机架
服务器优势比较26
1.5几种通用服务器技术28
1.5.1服务器硬件冗余技术28
1.5.2热插拔技术
(HotPlug)31
1.5.3诊断技术32
1.5.4智能监控管理技术32
第2章服务器处理器技术35
2.1IBMPower/PowerPC
处理器36
2.1.1IBMPower系列
处理器36
2.1.2IBMPowerPC系列
处理器40
2.2SunSPARC/UltraSPARC
系列处理器42
2.2.1Sun公司的成长史
简介42
2.2.2SunSPARC系列
处理器43
2.2.3SunUltraSPARC
系列处理器43
2.2.4UltraSPARCT和SPARC64
Ⅵ系列处理器49
2.3HPPA/Alpha处理器51
2.3.1PA-RISC系列处理器51
2.3.2Alpha系列处理器53
2.4Intel的服务器CPU54
2.4.1PentiumPro处理器55
2.4.2PentiumⅡXeon
处理器55
2.4.3PentiumⅢXeon
处理器56
2.4.4Xeon处理器56
2.4.564位至强处理器
Nocona57
2.4.6XeonMP处理器58
2.4.7Itanium/Itanium2
处理器59
2.4.8双核Xeon处理器61
2.4.9四核Xeon处理器67
2.4.10双核安腾处理器68
2.5AMD服务器CPU70
2.5.1AthlonMP处理器70
2.5.2单核Opteron处理器73
2.5.3双核Opteron处理器75
2.5.4AMD四核Opteron
处理器系列79
2.5.5AMD多核处理器
发布计划81
2.6IBMPower6处理器技术82
2.6.1Power6技术特性82
2.6.2IBMPower6的
创新技术83
2.7SunUltraSPARCT1技术84
2.7.1服务器处理器
市场的变迁85
2.7.2UltraSPARCT1的
新技术85
2.8Intel的双核/四核处理器技术87
2.8.1Intel虚拟化(IntelVT)
技术88
2.8.2I/OAT(IntelI/O加速)
技术90
2.8.3IntelFB-DIMM技术92
2.8.4IntelXeon5100
系列技术93
2.9AMD四核Opteron技术100
2.9.1真正的四核心100
2.9.2SSE和浮点
性能翻倍102
2.9.3更高级的分支
预测器104
2.9.4更快的加载技术105
2.9.5更快的内存控制器106
2.9.6新的预取器106
2.9.7全新三级缓存架构107
2.9.8AMD虚拟技术加强108
2.9.9高级电源管理109
2.1064位处理器技术110
2.10.1什么是64位技术111
2.10.264位运算的
主要优势111
第3章服务器内存技术115
3.1DDR内存116
3.1.1什么是DDR内存116
3.1.2DDR2标准116
3.1.3DDR3标准121
3.2通用服务器内存技术124
3.2.1奇偶校验技术124
3.2.2ECC内存查
纠错技术125
3.3IBM服务器内存技术126
3.3.1Chipkill内存技术126
3.3.2大容量、高速度
技术127
3.3.3IBM内存保护(Memory
ProteXion)128
3.3.4IBM内存镜像(Memory
Mirroring)技术129
3.4HP服务器内存技术129
3.4.1HP新ECC
内存技术130
3.4.2HP在线备份
内存技术130
3.4.3HP镜像内存技术134
3.4.4热插拔RAID内存
(HotPlugRAID
Memory)技术136
3.5主要服务器内存模组技术139
3.6FB-DIMM内存模组技术142
3.6.1现有内存架构
DIMM的不足143
3.6.2FB-DIMM互连架构145
3.6.3FB-DIMM内存
存取模式145
3.6.4FB-DIMM体系
架构的特性147
3.6.5FB-DIMM内存的
优势和不足148
3.6.6FB-DIMM2架构
最新动态151
第4章服务器I/O总线技术153
4.1计算机总线技术的
发展历程154
4.1.1ISA总线时代154
4.1.2PCI总线时代155
4.1.3AGP总线时代156
4.1.4PCI-E总线时代157
4.1.5智能输入/输出
(I2O)技术158
4.2主流系统总线技术简介159
4.2.13GI/O(PCI-Express)
总线简介159
4.2.2AGP8X总线简介161
4.2.3InfiniBand总线简介163
4.2.4PCI-X总线简介164
4.2.5HyperTransport
总线简介166
4.3InfiniBand总线技术166
4.3.1InfiniBand总线
体系结构167
4.3.2InfiniBand体系结构的
设备层次169
4.3.3InfiniBand高速
通信原理170
4.3.4InfiniBand结构的
网络化I/O技术171
4.3.5InfiniBand的优缺点172
4.4PCI-X总线技术173
4.4.1PCI-X总线结构173
4.4.2PCI-X总线的前景174
4.5PCI-Express总线技术176
4.5.1PCI总线的不足176
4.5.2PCI-Express总线
体系架构178
4.5.3PCI-Express总线的
分层结构180
4.5.4PCI-Express总线
物理结构186
4.5.5PCI-Express2.0/3.0187
4.5.6PCI-Express
总线的优势188
第5章服务器处理器扩展技术191
5.1计算机扩展技术概述192
5.1.1并行扩展概述192
5.1.2并行扩展技术的分类193
5.1.3服务器扩展所要考虑
的3个主要方面195
5.2并行扩展技术196
5.2.1并行计算模型196
5.2.2并行计算模型比较198
5.2.3并行计算架构199
5.2.4并行机存储结构200
5.3双处理器(DP)技术202
5.3.1支持双处理的Intel
处理器203
5.3.2如何识别支持
双处理的处理器204
5.3.3支持双处理的主板
需要什么205
5.4SMP对称多处理技术206
5.4.1SMP技术概述207
5.4.2SMP系统对处理器
的要求208
5.4.3实现SMP的
其他条件210
5.4.4SMP扩展技术的
主要不足211
5.5Intel至强处理器MP211
5.5.1IntelXeonMP
处理器概述211
5.5.2XeonMP处理器的
使用环境需求212
5.5.3集成基于Intel至强
处理器MP的系统214
5.6MPP、COW和DSM
扩展技术215
5.6.1MPP扩展技术215
5.6.2机群(COW)
扩展技术217
5.6.3分布式共享存储处理机
DSM扩展技术218
5.6.44种并行扩展
技术的比较219
5.7NUMA扩展模式220
5.7.1NUMA技术概述220
5.7.2IBMNUMA-MBB
扩展技术221
5.7.3NUMA与SMP的
关系223
5.7.4NUMA技术在IBM
服务器中的应用224
5.8IBM企业级X架构的
“按需扩展”技术225
5.8.1XpandOnDemand
(按需扩展)理念的
产生背景225
5.8.2XpandOnDemand
(按需扩展)原理226
5.8.3IBM第二代企业级
X架构227
5.8.4IBM第三代企业级
X架构228
5.8.5RemoteI/O(远程I/O)
技术230
第6章服务器的选购233
6.1服务器选购综述234
6.1.1企业对服务器的
应用需求234
6.1.2服务器选购前的准备235
6.1.3服务器的选购考虑238
6.1.4服务器组件的选择240
6.2Web服务器的选购242
6.2.1Web服务器的选购
注意事项243
6.2.2Web服务器系统
基础架构244
6.2.3ApacheHTTPServer
方案及服务器选择245
6.2.4IIS+ASP/ASP.NET+
Access/SQL方案248
6.3数据库服务器的选购253
6.3.1数据库服务器
选购考虑253
6.3.2Oracle数据库系统
服务器选购255
6.3.3IBMDB2服务器
选购259
6.3.4SQL/Access数据库
服务器选购262
6.3.5其他数据库
软件简介265
第7章服务器集群技术、
方案与配置267
7.1集群基础268
7.1.1服务器集群
技术概述268
7.1.2典型集群结构269
7.1.3服务器集群
技术的优势271
7.2服务器集群的
故障转移方案272
7.2.1故障转移解决
方案考虑因素272
7.2.2故障转移原理272
7.2.3故障转移解决
方案示例275
7.3服务器集群的负载
均衡方案276
7.3.1负载均衡概述276
7.3.2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
所需考虑的因素278
7.3.3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
会话状态管理278
7.3.4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
方案类型和结构
转换示例280
7.3.5服务器集群负载
均衡优缺点281
7.4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
方案设计282
7.4.1服务器集群负载
均衡方案设计考虑282
7.4.2构建服务器集群
“级”282
7.4.3单级向多级调整的
方案示例283
7.5微软Windows系统的
群集服务287
7.5.1Microsoft群集服务287
7.5.2网络负载平衡
(NLB)289
7.5.3组件负载平衡
(CLB)290
7.5.4ApplicationCenter
2000292
7.6第三方服务器集群的
创建与管理293
7.6.1第三方服务器集群创建与
管理的节点行为294
7.6.2第三方服务器集群
创建示例简介295
7.6.3集群示例的硬件
安装及连接296
7.6.4集群示例的磁盘
阵列安装297
7.6.5系统安装299
7.6.6集群服务器
故障检测300
7.7创建双节点微软服务器群集302
7.7.1创建服务器群集302
7.7.2向群集中添加节点305
第8章服务器容错技术、
方案与配置309
8.1服务器容错技术概述310
8.1.1服务器容错的概念310
8.1.2容错技术的发展历史310
8.1.3单机和双机容错技术312
8.2服务器网卡容错技术313
8.2.1什么是Teaming技术313
8.2.2Intel网卡出错冗余
(AFT)314
8.2.3Intel网卡自适应
负载均衡(ALB)315
8.2.4Intel快速以太网通道
(FEC)和千兆位以
太网通道(GEC)316
8.2.5Intel交换机
出错冗余317
8.2.6IEEE802.3ad318
8.2.7Broadcom公司的3种
Teaming技术320
8.2.8Intel网卡的网卡
Teaming技术配置320
8.2.9Broadcom网卡
SLB配置322
8.2.10任意网卡的ALB
方案323
8.3服务器容错技术325
8.3.1双机容错原理及
工作模式326
8.3.2双机热务与数据
备份的关系329
8.3.3单机容错方案329
8.3.4双机热备软件
产品的选择330
8.4IBM中小型企业双机
容错方案331
8.4.1方案总体部署332
8.4.2IBM双机容错
方案特点333
8.4.3选型产品介绍334
8.5宝德双机热备份容错方案335
8.5.1方案简介336
8.5.2方案主要软、
硬件配置336
8.5.3宝德HPC双机
容错方案336
8.6Stratus容错服务器337
8.6.1Stratus公司的容错
服务器的发展历程337
8.6.2Stratus公司的主要
容错服务器系列338
8.6.3Stratus的连续
处理技术341
8.7HPNonStop容错服务器341
8.7.1HPNonStop系列
容错服务器简介342
8.7.2NonStopS系列服务器的
可扩展性能和带宽343
8.7.3持续的系统可用性344
8.7.4轻松维护与管理345
8.7.5HPNonStop系列
服务器方案346
8.7.6HPIntegrityNonStop
服务器方案347
8.8NECExpress5800容错
服务器351
8.8.1NECExpress5800/ft
容错服务器概述351
8.8.2NECExpress5800/ft
容错服务器的主要
容错技术352
8.8.3NECExpress5800/320fa
容错服务器方案353
第9章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
方案与配置355
9.1服务器负载均衡356
9.1.1服务器负载
均衡概述356
9.1.2负载均衡策略357
9.2负载均衡技术359
9.2.1传输链路聚合359
9.2.2更高层交换359
9.2.3带均衡策略的
服务器集群360
9.3负载均衡应用362
9.3.1负载均衡在网站
访问应用概述362
9.3.2基于DNS的
负载均衡363
9.3.3基于反向代理的
负载均衡364
9.3.4基于NAT的
负载均衡367
9.4微软的网络负载平衡368
9.4.1网络负载平衡
配置概述369
9.4.2网络负载平衡
工作原理370
9.4.3虚拟群集371
9.4.4网络负载平衡
系统要求373
9.4.5网络负载平衡
关键特性374
9.5创建网络负载平衡群集375
9.5.1启用网络负载平衡376
9.5.2添加主机379
第10章磁盘阵列技术及配置381
10.1SCSI磁盘接口及控制卡382
10.1.1SCSI接口简介382
10.1.2SCSI接口技术的
发展历程383
10.1.3SCSI控制卡结构385
10.1.4SCSI电缆386
10.1.5SCSI控制卡
设备号的配置388
10.1.6SCSI总线的
体系结构389
10.1.7SCSI体系结构模式
(SAM)389
10.1.8SCSI控制卡的安装390
10.1.9SCSI控制卡的
选购要点393
10.2SATA磁盘接口394
10.2.1SATA简介394
10.2.2SATA技术特性395
10.2.3SATAII标准398
10.2.4eSATA400
10.3SAS401
10.3.1SAS简介402
10.3.2SAS接口结构402
10.3.3SAS接口的
设备连接404
10.4磁盘阵列(RAID)406
10.4.1RAID概述407
10.4.2RAID对服务器的
要求408
10.4.3RAID实现的方式408
10.5主要RAID模式及
相关技术409
10.5.1主要RAID模式409
10.5.2主要阵列模式比较417
10.5.3是IDERAID、SATA
RAID还是SCSI
RAID418
10.5.4与RAID相关的
技术420
10.6RAID控制卡423
10.6.1SCSI/IDE/SATARAID
控制卡423
10.6.2SASRAID控制卡424
10.7磁盘阵列配置实例426
10.7.1在Adaptec磁盘阵列
控制器上创建RAID
(容器)427
10.7.2在AMI/LSI磁盘阵列
控制器上创建
逻辑磁盘429
10.7.3软件RAID的实现431
第11章数据存储技术基础439
11.1数据存储概述440
11.1.1什么是数据存储440
11.1.2数据存储方式的
发展441
11.23种数据存储形式443
11.2.13种数据存储
形式概述443
11.2.2近线存储的优点444
11.3NetApp的NearStore
近线存储方案445
11.3.1NearStore的优点445
11.3.2NearStore方案的
主要应用447
11.3.3NearStore企业
备份与恢复448
11.3.4NearStore移动和
台式机备份450
11.3.5NearStore电子
邮件存档451
11.3.6NearStore项目和
数据存档452
11.3.7NearStoreHSM453
11.3.8其他近线存储产品454
11.43种主流数据存储方式455
11.4.1DAS数据存储方式455
11.4.2NAS数据存储方式456
11.4.3SAN存储方式458
11.4.4SAN的优点与缺点460
11.4.53种存储方式之争461
11.5SAN方案推介462
11.5.1HP存储效率SAN
方案462
11.5.2HP高可用性SAN
方案465
11.5.3IBM中小企业数据
中心SAN方案467
11.5.4IBM数据中心整合
(DCC)解决方案468
11.6NAS和SAN的融合468
11.6.1NAS和SAN融合的
源动力469
11.6.2HPNAS与SAN
整合方案470
11.6.3NetApp统一
存储方案472
第12章SAN存储技术与方案475
12.1SAN基础476
12.1.1SAN的由来及存储
架构的变迁476
12.1.2SAN基本特性477
12.2光纤通道(FC)基础478
12.2.1FC概述478
12.2.2光纤通道相对SCSI
通道的优势479
12.2.3光纤通道的
主要不足480
12.3FC基本结构480
12.3.1FC体系结构481
12.3.2光纤通道(FC)
标准482
12.3.3光纤通道帧格式483
12.4光纤通道的3种主要
拓扑结构485
12.4.1点对点连接485
12.4.2光纤通道仲裁环(FC
ArbitratedLoop,FC
-AL)连接486
12.4.3交换结构
(SwitchFrame)490
12.5光纤通道设备491
12.5.1光纤通道端口类型491
12.5.2FC-SAN的
主要设备492
12.5.3光纤集线器和
交换机493
12.6DellPowerVault128T服务器
光纤通道的安装与
光缆连接495
12.7光纤交换机的分类与选购497
12.7.1光纤通道交换机的
分类497
12.7.2光纤通道交换机
选购注意事项499
12.8中小型企业光纤通道
存储解决方案501
12.8.1方案需求分析502
12.8.2方案简介503
12.8.3选用产品介绍503
12.9高校光纤存储备份方案506
12.9.1高校特点和
存储要求506
12.9.2ROSEHA方案简介507
12.9.3ROSEHA存储系统的
基本功能508
12.9.4ROSEHA高可用性
系统的构造508
12.9.5ROSEHA工作原理509
12.9.6选用产品介绍509
12.10IP-SAN存储基础511
12.10.1IP存储概述511
12.10.2IP存储的优势和
面临的挑战512
12.11iSCSI协议513
12.11.1iSCSI协议简介514
12.11.2iSCSI协议栈和
数据包封装515
12.11.3iSCSI会话原理516
12.11.4iSCSI应用方案
体系架构518
12.11.5基于iSCSI的
IP存储519
12.11.6iSCSI设备520
12.11.7iSCSI协议的
优缺点520
12.12基于IP协议的
光纤通道(FCIP)521
12.12.1FCIP简介521
12.12.2FCIP的协议栈和
数据封装523
12.12.3基于FCIP的
IP存储524
12.12.4FCIP的优缺点525
12.13iFCP协议526
12.13.1iFCP概述526
12.13.2基于iFCP的
IP存储527
12.143种主要IP存储
协议的比较528
12.15图书馆IP-SAN存储
系统方案530
12.15.1方案简介530
12.15.2选用产品介绍531
12.16FCoE技术534
12.16.1FCoE概述534
12.16.2FCoE所带来的
好处535
第13章虚拟存储技术与方案537
13.1虚拟存储基础538
13.1.1虚拟存储概述538
13.1.2催生虚拟存储的
源动力539
13.1.3虚拟存储的
主要用途541
13.1.4虚拟存储的优势541
13.1.5虚拟存储面临的
尴尬542
13.2虚拟存储技术544
13.2.1数据镜像复制技术544
13.2.2数据迁移技术545
13.2.3存储整合546
13.2.4虚拟存储的
实现方式548
13.2.5基于网络虚拟
存储的分类549
13.3典型虚拟存储方案介绍551
13.3.1全线虚拟的StorageTek
虚拟存储产品552
13.3.2HP虚拟存储产品553
13.3.3IBM的“虚拟
引擎”555
第14章数据备份、容灾
技术与方案557
14.1备份基础558
14.1.1数据备份概述558
14.1.2备份的重要性559
14.1.3加强几方面的认识560
14.1.4主要备份方式560
14.1.5数据备份活动组成561
14.2常见的数据备份设备563
14.3磁带技术569
14.3.1磁带格式技术569
14.3.2两种磁带驱动技术577
14.3.3磁带介质技术579
14.3.4磁带技术的
发展趋势579
14.4磁带机、磁带库和
磁带的选购581
14.4.1主流磁带设备
厂商和产品581
14.4.2磁带设备选购的
注意事项582
14.5备份软件586
14.5.1备份软件功能简介586
14.5.2备份软件技术的
最新发展588
14.5.3主要备份软件
厂商及产品590
14.6存储容灾591
14.6.1什么是容灾591
14.6.2数据备份与
容灾的关系592
14.6.3数据容灾等级592
14.6.4异地容灾系统简述594
14.6.5主要异地容灾技术595
14.6.6灾难恢复的关键
注意事项598
14.7HP的异地容灾方案598
14.7.1康柏(Compaq)
公司的容灾方案598
14.7.2HP的容灾方案601
14.8IBM的异地容灾方案604
14.8.1IBM容灾方案概述604
14.8.2数据级容灾备份
——PPRC605
14.8.3应用级容灾备份
——HAGEO606
14.8.4NAS容灾方案607
14.9其他公司的异地容灾方案610
14.9.1CA的异地容灾方案610
14.9.2EMC的异地容灾
方案611
14.9.3Veritas的异地容灾
方案612
第15章数据备份与恢复配置613
15.1备份概述614
15.2了解备份614
15.2.1“备份”工具支持的
备份类型615
15.2.2卷影副本概述615
15.2.3备份和还原所需要的
用户权限和权利616
15.2.4系统状态数据616
15.2.5授权还原、原始
还原和普通还原618
15.2.6故障恢复控制台的
安装与使用621
15.2.7自动系统故障恢复
(ASR)概述623
15.3设置备份选项624
15.3.1设置备份类型624
15.3.2设置高级备份选项625
15.3.3设置高级还原选项626
15.4备份和还原数据628
15.4.1执行备份的
最佳操作628
15.4.2将文件备份到
磁盘或磁带629
15.4.3从磁盘或磁带
还原文件636
15.4.4命令行方式备份638
15.4.5备份系统状态数据641
15.4.6还原系统状态数据641
15.4.7利用ASR保护
系统642
15.5故障恢复控制台的删除64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