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与安身立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与安身立命

正版书籍 高温消毒 放心购买 1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书名于图片不符时以图片为准

29.91 7.9折 38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樊浩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16

忻源星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樊浩 著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2
  • 版次 1
  • ISBN 9787533450892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2页
  • 字数 356千字
【内容简介】
  文化的真谛——人化;

  文化的两大永恒课题——“人应当如何生活?”“我们如何在一起?”

  文化如何用生用世——透过“意义世界”的建构,为人的“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超越“生存困境”;

  中国人和中华民族跨越时代的文化基因——血缘、情理、入世三大文化胎记;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基地——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形态,建构和造就了中华民族进退互补、刚柔相济的极富弹性的意义世界和心灵构造,使中国人尤其中国知识分子在任何境遇下都不致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地;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前途和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命运——通过文化对话实现“人化”的“理一分殊”,透过人文素质生态的建构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
  樊浩,本名樊和平。男,1959年生,博士,江苏省泰兴市人。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
【目录】
第一部分 引论

文化之“用生”与“用世”

一、“人”的困惑与寻觅

1.苏格拉底:“人在哪里?”

2.尼采:“瞧!这个人”

3.梁漱溟:“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二、人与文化的基本问题

1.永远的“苏格拉底问题”——“人应当如何生活?”

2.“苏格拉底问题”的人类学演绎——“我们如何在一起?”

三、“文化热”与中西方文明

1.西方文明进程中的“文化热”

2.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热”

3.“文明的冲突”与当代中西方文明

第二部分 文化与中西方民族的“生命过程”

第一讲 文化与人的“生命过程”(上)

一、“文化”是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系统”

1.“文化”概念

2.文化的第一要素——“生命过程”

3.文化的第二要素——“生存困境”

4.文化的第三要素——“解释系统”

5.文化的第四要素——超越性的“努力”

6.结语

第二讲 文化与人的“生命过程”(下)

二、“文化”创造的是“意义世界”

1.“文化”遗案

2.“文化”的真谛——“人化”

3.“教育”的本质——“解放”

4.作为超越“生存困境”的“意义世界”

三、如何才是“有文化”和“有人文素质”的人

第三讲 中西方文化的精神要素与中西方人的文化基因(上)

引子

1.文化的发生学考察及其意义

2.中西方文化的发生背景

3.文化要素分析的依据

一、中西方文化要素一:血缘与地缘

1.中国文化的“血缘”

2.西方文化的“地缘”

第四讲 中西方文化的精神要素与中西方人的文化基因(下)

二、中西方文化要素二:情理与法理

1.中国文化的“情理”

2.西方文化的“法理”

三、中西方文化要素三:人世与出世

1.中国文化的“入世”

2.西方文化的“出世”

四、如何才是中西方文化?如何才是中西方人?

第三部分 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与中国人的安身立命

第五讲 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特殊文化难题

一、如何把握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体系

二、古神话与中国文化的基因

三、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与中国文化生命的展开

第六讲 儒家人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入世”取向(上)

一、儒家安身立命的文化取向与文化原理

1.儒家的人生理想与文化生命原理

2.儒家对世界的态度:乐观的紧张

3.儒家的精神与境界

4.儒家“安身立命”的文化要义

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1.孔子的历史哲学还原

2.“礼”:社会生活秩序的理念与伦理世界的建构

3.“仁”:个体生命秩序的理念与道德世界的建构

4.“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七讲 儒家人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入世”取向(中)

三、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1.孟子对儒家的贡献

2.“五伦”与伦理世界的范型

3.“四德”与道德世界的本体

4.“万物皆备于我”

第八讲 儒家人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入世”取向(下)

四、“大学之道”与中庸智慧

1.《大学》与“大人之学”

2.《中庸》与“中庸境界”

五、“孔孟之道”及其后续发展

第九讲 道家的人生智慧与中国文化的避世结构

引子

1.“道家”的历史文化地位

2.道家人生智慧之要义:明“哲”保“身”

一、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1.老子与道家

2.“‘道’—‘德’经”

3.“‘道’—‘德’”智慧:无为而无不为

4.修“身”养“性”

二、庄子:“逍遥游”

1.庄子的文化地位

2.“‘道’—‘德”’境界

3.“逍遥游”

4.“真人”境界

三、道家人生智慧的文化—历史逻辑

第十讲 佛家人生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出世元素

一、人生的终极难题与宗教的文化意义

1.生与死、人生的有限与无限

2.终极难题的宗教解释与宗教超越

3.人“生”观与人“死”观

4.宗教的世俗意义与哲学价值

二、佛教的世界观

1.人生的大痛苦与释迦牟尼的觉悟

2.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

三、佛教的人生观

四、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构成

1.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关系

2.佛教中国化与中国文化中佛家结构的形成

第十一讲 儒、道、佛三位一体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需要儒、道、佛

1.儒家为何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主流和正宗地位?

2.道家为什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始终?

3.儒、道结合为何难以安身立命?

二、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精神形态与文化精神生态

1.“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结构与文化精神生态

2.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形态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三、“人世中求出世”的文化境界与人格追求

四、儒、道、佛三维结构的世俗形态与现代意义

第四部分 结语

第十二讲 全球化与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归宿

一、20世纪的经济—文化不平衡与文化启蒙的两个路径

1.20世纪的经济—文化不平衡

2.中西方文化启蒙的不同路径

3.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经济—文化关系的理论及其发展

4.中国的选择与实践

二、文化对话与“人化”的“理一分殊”

1.“人化”体系与“文化设计”的理念

2.人性的“认同”

3.“自我”的设计

4.价值体系与性格系统

5.“社会”原理

6.“文化模式”

三、文化“解释系统”与人文素质的知识生态

1.“文化知识”成为“人文素质”的条件

2.“五‘理’一体”的人文知识生态

四、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归宿与安身立命基地的建构

1.全球化-“电子信息方式”的文明难题

2.文化认同与安身立命

附录

问题与对话

参考书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