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柯林·戴维斯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71343316
出版时间 2025-01
装帧 平装
上书时间 2025-01-0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1.建筑到底是什么?建筑理论是如何影响建筑的?本书用再现、语言、形式、空间、真实、自然、历史、城市8个维度,分角度厘清建筑理论概念,让读者对于理论不再畏惧困惑,拨开其神秘面纱,重新认识建筑。 2.书中收录100余幅图片,所选案例丰富,深入浅出回顾了西方建筑史、人类思想史,读者可以了解大师思潮,与经典建筑对话。 3.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刘文豹领衔重新翻译版本,新加译注,便于读者无障碍阅读。 4.封面、内文版式重新设计,纸张厚实,便于翻阅。 作者简介: 柯林·戴维斯,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教授。曾任《建筑师期刊》(The Architects Journal)杂志编辑,并定期为世界各地的杂志供稿。出版有《新现代建筑历史》(A New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高技派建筑》(High Tech Architecture)、《预制住宅》(The Prefabricated Home)《20 世纪经典住宅》(Key Hous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等著作,以及多篇分析当代建筑师作品的专题论文。 译者简介: 刘文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从事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史论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现代先锋建筑案例,以及聚落空间形态和城市考现等。发表论文、译文多篇,并出版《世界现代建筑系谱纲要(19 世纪末20 世纪中)》《回眸京城:北京老城街景同视角比较》《建筑的想象:建筑环境的技术与诗意》等著译作。 周雷雷,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yi级注册建筑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特种工程建筑与环境。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以及合著《回眸京城:北京老城街景同视角比较》《建筑的想象:建筑环境的技术与诗意》。 目录:(中英文对照图书必需提供中英文目录) 引言 5 第1章 再现 13 第2章 语言 29 第3章 形式 51 第4章 空间 77 第5章 真实 101 第6章 自然 127 第7章 历史 155 第8章 城市 173 参考书目 193 内容简介(200至500字,概述图书主要内容,可以抄一些书内的内容,不能与编辑推荐雷同):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介绍了当下的建筑思想,涵盖了众多关键的建筑理论概念。书中分为再现、语言、形式、空间、真实、自然、历史、城市等八章的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将关注点放在思想层面,而非仅聚焦于理论背后的理论家和哲学家们。从帕特农神庙到高技派建筑,从柏拉图到勒·柯布西耶、索绪尔,对于学生、建筑从业者及任何对建筑理论怀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都可以较快理解建筑文化的复杂性,丰富相关知识,促进对建筑的思考,步入建筑理论之门。 在线试读(序言或前言,可适当多提供): 引言 20 世纪 50 年代,建筑理论在欧美只是一门敷衍门面的学问。它混杂了有关构图的旧观念――这些观念自从建筑专业的学生被要求了解古典柱式的那一刻起,一直延续至今;它也混杂了由 20 世纪 10―20 年代的现代主义宣言所衍生出来的关于形式与功能的新思考;还混杂了旨在使设计流程更为合理化与科学化的大量研究。在思想建树方面,这门学科并没有什么野心。1 理论必须依附于实践,这似乎是证明其存在的唯一途径。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那些现代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正统观念,并且开始显得有些陈旧。处于该专业边缘的教师和作家陆续提出质疑:难道建筑这门学问真的只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吗?难道建筑一定要亦步亦趋地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吗?例如在意大利,阿尔多 · 罗西(Aldo Rossi)在其《城市建筑学》(L’architettura della città)一书中试图重新建立起对前现代欧洲城市的尊重,该书于 1966 年首次出版(1982 年出版了英文版,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而曼弗雷多 · 塔夫里(Manfredo Tafuri)则在他的《建筑与乌托邦》(Progettoe Utopia)一书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建筑学,该书于 1973年首次出版(1976 年出版了英文版,Architecture and Utopia)。与此同时,美国建筑师罗伯特 · 文丘里(Robert Venturi)于其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1966 年出版)中为新的后现代主义批判奠定了基础;而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杂志《反对派》(Oppositions)开始发表由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柯林·罗(Colin Rowe)和艾伦·科洪(Alan Colquhoun)等建筑师或思想家撰写的观点鲜明的学术文章。 接着,两条截然不同的哲学线索开始崭露头角:一是现象学方法,典型表现为法国哲学家加斯东 · 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所著的《空间的诗学》(The Poetics of Space)在建筑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广为流传,而且一个古老的观念――即建筑可以视为一种语言,又重新为人所关注。大约在同一时期,另一个是名为“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新文学批评方法引起各大院校英文系(English departments)的激烈讨论。结构主义源自于法国。不久之后法国批判理论――以克洛德 ·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米歇尔 · 福柯(Michel Foucault)、罗兰 · 巴特(Roland Barthes)以及雅克 ·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思想家为代表,开始进入建筑理论这一相对较窄的文化领域。突然间,建筑理论似乎可以毋需成为建筑设计实践的附庸。随着法国批判理论的介入,建筑理论本身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哲学分支。不久,英、美两国的大学便开设了针对这种建筑新理论的研究生课程。2 人们开始专门研究建筑理论,而且求学者也并非都是建筑师。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亦被削弱。如今,建筑理论主要被视为一种批判的形式,不仅针对单个建筑物,而且也对整座城市以及建筑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建筑理论开始获得独立地位,并形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写作形式,自己的智库。它成了一种微型经济,通过出版书籍、撰写文章和研究项目为某些专业研究生提供参考;接着,这些研究生继续撰写更多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报告。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