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理论大纲(布尔迪厄作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实践理论大纲(布尔迪厄作品)

《实践理论大纲》是布尔迪厄对于人、社会和文化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其田野调查材料来源于5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 ,通过对当地居民婚姻策略、仪式行为、神话的地位等问题的深入细致考察,布迪厄提出了有关“制度与实践、个人与社会、认识论与谋略、符号与社会场域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

58 8.5折 6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6469

出版时间2017-01

版次1

印刷时间2017-01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20页

字数287千字

定价68元

上书时间2023-05-3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明德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人民大学出版社自营店铺  出版社库房新书发货
商品描述
《实践理论大纲》是布尔迪厄对于人、社会和文化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其田野调查材料来源于5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 ,通过对当地居民婚姻策略、仪式行为、神话的地位等问题的深入细致考察,布迪厄提出了有关“制度与实践、个人与社会、认识论与谋略、符号与社会场域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
实践理论(Theory of Practice)这个概念,是布尔迪厄首先在他的《实践理论大纲》一书中提出的。作者始终在理论—田野—重新构建—阐述理论中不断深入。正如该书的出版者所说的,虽然该书既不能满足那些只对人类科学进行思考而不动手实践的“理论家”,也不能让那些只知埋头实践而不知坐下来思考的“实干家”满意,但对于人类学者和社会学家来说却是非常重要、不可不读的。

作者简介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和英国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德国的哈贝马斯(Jurgen Harbermas)被认为是当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布尔迪厄横跨众多领域,打破了学科界限,从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文学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范畴,建构了相当新颖的学术框架。作为法国当代最有声望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布尔迪厄以其独创性的学术研究和丰裕的理论创作,在法国和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掀起一阵阵争论浪潮,推动着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变革,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身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目录
第一部分卡比尔民族学研究三种
前言
第一章名誉的含义
挑战与反击的辩证关系
名誉点和名誉
名誉观的“精神”
第二章翻转的房屋或者翻转的世界
第三章作为意象与意愿的亲属关系
亲属关系的意象与意象的亲属关系
用途、符合与符合的用途
集体信仰与虔诚的谎言
通常与非常
婚姻战略和社会复制
第二部分实践理论大纲
前言
被观察的观察者
三种理论知识模式
结构、惯习与实践
结构的身体化
规则的错觉
作为尺度的身体
时间的行动与行动的时间
象征资本
附件经济实践与时间倾向性

主题与名词索引
本书作者其他著作
译后记

精彩样章
结构、惯习与实践
作为所有研究的必要阶段并作为与第一经验和客观关系建构决裂的工具的系统客观主义需要被超越。要逃脱因为误把客观关系系统转化为已经在个人历史和集体历史之外组建起来的整体而把客观关系系统误认为现实的结构的现实主义,只需要从操作成果走向操作方式,从数据规则性或是代数结构走向这种被观察的秩序的生产原则,并建构实践理论,或更确切地说,建构实践生成模式的理论,而这一理论是构建内在性和外在性辩证法——也就是外在性的内化和内在性的外化——的实验科学的条件:组成某种特殊环境类型(例如某种阶级条件特有的存在物质条件)并可以以与某种被社会结构化的环境相联系的规则性的形式凭经验的方式捕捉的结构会产生惯习,惯习是可持续的倾向性系统,是先期被结构化且作为使结构化结构——也就是作为可以被客观“支配”且“规则的”但又不是遵守规则(这些规则客观适应其目标,但并不意味着有意识的目的和明确掌握为达目的所需要的操作,因此这些规则是被整体协调的,但又不是协调者组织行动的产物)的产物的实践与意象的产生与结构化原则——来运作的结构。
即便当实践显得是为未来所决定,也就是为某个计划或规划的明确的和明确提出的目的所决定,作为令人得以应对不可预见和不断变化的局势的战略的产生原则的惯习所产生的实践是由暗含的对局势后果的预见所决定的,换句话说是为过往的局势的生产原则的产生条件所决定的,以便实践总是趋向于复制最终产生了实践的客观结构。具体来说,因为如此,所以在拥有相同惯习的两个行为体或者两组行为体(A和B)之间的互动中,一切的规律就是,任意一方的行动(即A的行为a1)都以呼应其引发的有相同惯习的任意行为者的反应(即b1,也就是B对a1的反应)的方式进行,以至于这一反应客观地引发对其所引发的反应的预备(即a2,也就是A对b1的反应)。但最天真的看法就是认同一种目的论的描述,这种描述认为,每个行动(如a1)的目标都是使对其引发的反应的反应成为可能(即a2对b1的反应)。惯习原则上是一连串“行动”,这些行动以战略的形式被客观组织起来,但惯习绝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意图的产物(例如,这些行动可以被理解成很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战略)。
如果说,并不完全排除这种情况,那就是,惯习的回应伴随着一种趋向于以几乎有意识的模式实现惯习以另一模式实现的操作的战略计算,而所谓另一模式就是对过往效果转化为预期未来的几率预测,那么还得认识到,这些回应首先是按照立即能映入现时的客观潜在性来确定的,所谓潜在性就是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能说的和不能说的话,而判断能与不能的依据就是是否将发生,这个将发生与黑格尔所说的由“否定性自由”的纯粹计划所规划的“绝对可能性”相反,其基础是排除了商议过程的存在的紧急性和抱负。那些象征性刺激,也就是惯例性的和条件性的只在遇到被调试为可感知刺激的行为者时才启动的刺激,趋向于在专断的反复灌输消弭了反复灌输和被灌输意义的专断时以无条件和必要的方式确立地位:紧急性、已实现的目标和诸如工具的具有胡塞尔所说的“永久目的论性质”的客体、需遵循的过程、被完整描述的进程和被物化的价值的世界,也就是实践的世界,只能给予一种有条件的自由[如果我可以,我就会],这一自由很像磁针的自由,在莱布尼茨的想象中,磁针在指北过程中可能是自得其乐的。如果我们周期性观察科学地建立起来的客观概率 (例如进入高等教育或是博物馆等的机会)和主观憧憬之间的紧密相关性,就会发现,并不是行为者有意识地将其憧憬调整到符合其成功机会的精确评估的程度,调整到像一名选手根据有关其获胜机会的完全信息调节战术那样的程度,当忘记了“一切就好像是”这一前提,我们做得就好像游戏理论或概率计算这两个有悖于即兴倾向性的东西构成了实践的人类学描述似的。一旦完全逆转客观主义的趋势,我们就能够在概率或战略的科学建构的规则里面寻找因为规则清楚地以有悖于这些暗含规则建构(例如突出早期经验的倾向)而使规则必然包含的自发数据的暗含规则的否定性描述,而不是一种实践的人类学模式。不同于科学以一定方法和可控经验为基础、根据以准确规则获得的数据建立起来的概率估计,对特定局势下的特定行为的成功机会的主观评估利用的是一整套半形式化的智慧体系,即格言、老生常谈、伦理戒律(“这不是为我们而设的”)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ethos)的无意识的原则,这一套体系具有普遍的和可换位的倾向性,是被一种被客观规律性决定的类型主导的学习的产物,为所有从属于这些规则性的行为者决定了“理智的”或“非理智的”行为(“疯狂”)。休谟在《人性论》中说:“我们刚刚知道不可能满足欲望,欲望就自己消失了。”[41]而马克思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无论我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没有旅费,那么我就不会有可以被满足的,真正意义上的旅行需求。无论我是什么,如果我有学习的使命却没有醉心于学业所需的金钱,我就没有学习的使命,即确实的、真实的使命。”实践可能客观地被调试到适合客观机会的程度[“一切就好像是”根据以往经验获知的某一事件逆推的或是根据过往经验分析的(ex post)概率,决定了事件的先验(a priori)的或根据预期而变化的(ex ante)被主观赋予的概率],而行为者没有进行哪怕是简单的计算或是多少有意识的对成功机会的估计。由于持续被客观条件灌输的倾向性(科学可以通过诸如与某一团体或阶级客观相关的概率那样的数据规则性来理解客观条件)引发了可以客观与这些客观条件兼容并在某种意义上事先与客观条件的客观要求相适应的憧憬与实践,所以最不可能的事就被排除了,要么是由于不可思议(impensable)而在任何检验开始前就被排除,要么在付出双重否定(double négation)的代价后排除,双重否定导致不得已而为之,也就是导致拒绝被拒绝的并喜欢不可避免的。精神(ethos)或者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nécessité faite vertu)的产生条件导致风气引发的预防措施趋向于无视概率计算有效性所受的局限,这一局限就是未被改变的经验条件:与每次经历后都会根据严格的计算规则修正的学术性估计不同,实践估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期经验,因为是特定的存在条件类型的特征性结构,通过其附加给相对独立的家庭关系领域的经济和社会必要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au travers)这些外部必要性的严格的家庭表现(例如禁止、忧愁、道德课、冲突、品位等)——产生了惯习的结构,而惯习的结构也导致所有日后经验的感知和评价。因此,由于在惯习构成逻辑中必然会出现的迟滞(hysteresis)效果,当实践真实面对的环境与其客观适应的环境差距过大时,实践总是可能受到负面的认定,也就是一种“负面的次要性加强”。根据同一逻辑,我们也能理解,代际冲突并不是让在属性上有区分的不同年龄组对立起来,而是让不同惯习对立起来,这些惯习由不同的代际模式(modes de génération)产生,也就是由存在条件产生,261通过强加不同的对不可能、可能、或然或肯定的定义,这些存在条件让一些人感到某些实践或憧憬是自然的或理智的,而另一些人则觉得这些实践或憧憬不可思议或令人齿冷,或是反过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人民大学出版社自营店铺  出版社库房新书发货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