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之诗:黎雄才人物研究
  • 行者之诗:黎雄才人物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行者之诗:黎雄才人物研究

1.内容丰富:本书涵盖了黎雄才人物画的技法、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等多个方面,内容全面而深入。 2.图文并茂:书中配有大量黎雄才的人物画作品,让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3.学术价值高:本书是对黎雄才人物画艺术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4收藏价值大:作为一本研究国画大师黎雄才的专著,本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68 6.9折 99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朋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68237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9787559868237

上书时间2024-06-12

LD立达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黎雄才先生是岭南画派著名的山水画大家。其山水画广为人知,但其人物画研究者甚少。本书聚焦黎雄才先生的人物画艺术,重点考察、研究了黎雄才先生20世纪40年代西南、西北写生之旅中的人物画创作及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中的人物形象。本书立足第一手资料,将作品的主题与历史语境相结合,以对作品的形式分析为基础,力图挖掘黎雄才先生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价值。本书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对中国画学研究、岭南画派研究及岭南中国画人物画的研究、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作者简介
    陈朋,1973年生于广东汕头,祖籍湖北武汉。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9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作品曾获“广东省第四届中国画展”金奖、“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百年风云——广东近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铜奖、“庆祝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广东省中国画(写意)‘40 1’经典作品奖”等。出版有《陈朋素描作品集》《新视野·当代名家中国画鉴赏系列丛书一·陈朋》《当代国画名家作品研究·陈朋·大巧之朴》《海岬之上·陈朋作品》《陈朋水墨写生作品集》《水墨人物画写生教学》《毛笔速写》。作品及文章曾刊登于《美术》《美术观察》等刊物。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东画院、浙江画院等单位收藏。
目  录
绪 论 001
第一章 诗意川蜀:安身与徜徉 001
受聘重庆国立艺专 001
2.《达摩面壁图》 006
万福桥 009
4.《杉林晓雾》012
出川 015
第二章 长诗:行旅中的母题 017
道中所见 018
道士肖像 025
六盘山下 033
蒙古族人 037
乡长公举布 044
马 049
难童 059
罕见的围坐者群像 065
雨中的迪化马车 071
哈密女子 075
11.《西北来鸿》 079
船家女 090
无声处听惊雷:《武汉防汛图卷》中的人物  095
第三章 羹墙之思:访谈 109
访陈振国 109
访李劲堃 111
访王大鹏 122
访韦承红 130
访王艾 138
结语 145
附录 黎雄才系年简编 147
后记 181

前  言

黎雄才先生是现代中国画大家,研究他的艺术不是一件易事。之所以对先生的人物画发生兴趣,不仅因为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北写生中创作了一批精彩的人物画作品,还出于对先生广博的艺术世界充满崇敬和好奇。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波谲云诡的时代,有关中国画的讨论以及实践探索,更多集中于如何走创新之路,如何面对新的生活,如何抒发新的感受,解决新的问题。如果将先生的西南、西北写生之行与创作《武汉防汛图卷》贯穿起来,可以说先生为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探索中国画向现代转型方面的代表。先生的人物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生习作,而是带有强烈创新意识和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正是先生所提倡的。在2011年“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展”及一系列学术活动开展之后,先生的人物画受到关注,同时也亟待更多角度、更深入的研究。这些人物画是怎样产生的,与当时的中国画有着怎样的联系,黎先生人物画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申报了一个名为“黎雄才人物画研究”的课题,尝试着打开先生的人物画世界,一窥端倪。
翻阅文献后,我发现涉足黎雄才先生人物画研究的人员极少,可参阅的文献资料对研究者而言可谓极少。但我相信,好作品始终是有研究价值的。现成的资料少,可以创建一些资料,于是我有了对一批专家、学者进行采访的构想。专家们的感言十分宝贵,给予我很多启发,鞭策我去努力完成这个课题。
对于学术研究,在有选择、有思考的前提下,我主张去研究一 些受到“冷遇”的学术问题。这些问题往往疑难重重、可利用的文 献稀少,研究过程具有挑战性,有“闪光点”,一鳞半爪的线索,也 能引发诸多有趣的话题。这种研究对艺术实践理论的总结及艺术教 学研究,是十分有益处的。研究者在研究中不妨“大胆的假设,小 心的求证”,去提高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
对黎先生人物画的研究,作为后学,我是抱着忐忑的心情进行 的。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多向诸位先生、专家请教,或许能打开 一个小小的口子。更理想的研究成果的获得,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和 有识之士参与到研究当中来。今日,处于21世纪上半叶的岭南遇 到的许多文化艺术方面的问题,或许与一个世纪以前岭南画家们遇 到的问题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中国画的发展路径问题。其个中原 因,有偶然,也有必然。追溯黎先生的足迹,感受先生的智慧与力 量,设身处地地去体悟和学习,是我研究的初衷。
由于我的研究水平有限,书中定有不少错漏和不当之处,还请 诸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陈 朋
2023年7月19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