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

30 5.5折 55 九品

库存2件

贵州贵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云林、孙力斌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5

上书时间2024-08-0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云林、孙力斌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6
  • 版次 1
  • ISBN 9787565321856
  • 定价 5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心证之义:多道仪测试技术高级教程》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心理测试实验室陈云林和其心理测试团队为《心证之道》编写的配套教程。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一种利用被测人的心理生理反应规律,依照其在回答一些特定问题时的生理变化,推断其心理信息的技术,在刑事证据领域发挥出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本书内容包括多道仪测试的基础知识、测试技术、多道仪测试图谱数据分析、技术应用、SPEI之质量控制。本书中一些新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对原有观点进行了新的解释,然后整合各家之长,力图弥补不足,是业内人士的学习必选读本。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基础知识
1.导言
2.心理信息(Psycho-information)
2.1概述
2.2历史
2.2.1欺骗、谎言与信息
2.2.2“测谎仪”与多道仪
2.3心理信息(Psycho-information)
2.3.1心理信息的产生
2.3.2心理信息的主观性
2.3.3心理信息的层级性(hierarchyofpsycho-information)
2.3.4心理信息单元(Psycho-informationCell,PiC)
2.4心理信息耦合与共鸣
2.4.1心理信息耦合(psycho-informationcoupling)
2.4.2心理信息共鸣(Psycho-informationResonance,PiR)
2.4.3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s)
2.5“黑箱”方法
2.5.1“黑箱”理论
2.5.2“黑箱”方法
2.5.2“黑箱”方法
2.5.3评价
2.6心理信息分布
2.6.1信号检测论
2.6.2“两个分布”
2.6.3“两个分布”的用途
2.7心理测试
2.8小结
3.基本概念
3.1测试准确度(TestAccuracy)
3.1.1效度(Validity)
3.1.2信度(Reliability)
3.1.3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3.1.4讨论
3.2阈值(DecisionThreshold)
3.3基本率(BaseRate)
3.3.1基本率忽略(base-rateneglect)
3.3.2基本率与Bayes原理
3.3.3基本率与筛查测试
3.4测试错误(TestErrors)
3.4.1某群体接受心理测试的结果表如下:
3.4.2假阴性错误(falsenegativeerror)
3.4.3假阳性错误(falsepositiveerror)
3.4.4阈值错误(thresholderror)
3.4.5灵敏度与特异性(SensitivityandSpecificity)
3.5优势与优势比
3.5.1优势(odds)
3.5.2优势比(oddsratios,ORs)
3.5.3灵敏度、特异性与优势(Sensitivity,SpecificityandOdds)
3.6小结
4.Bayes决策
4.1概念
4.2Bayes定理(BayesTheorem)
4.3Bayes定理优势表达
4.4联合概率
4.5证据关联性
4.5.1证据“三性”与信息
4.5.2证据证明力与关联性
4.5.3证据关联性的定量理解
4.5.4证明标准
4.6小结
5.总结

第二章测试技术
1.概论
2.隐蔽信息测试——原理、发展及准确性
2.1导言
2.2发展
2.2.1探索阶段
2.2.1.1Marston的努力
2.2.1.2Larson的实践
2.2.1.3ClarenceD.Lee的工作
2.2.1.4Keeler的贡献
2.2.1.5其他人的探索
2.2.2成形阶段
2.2.3成熟阶段
2.2.4经典案例
2.2.5几种典型格式
2.2.5.1FBI格式
2.2.5.2美国军方的标准格式
2.2.5.3Abrams标准化格式
2.2.6小结
2.3经典研究成果
2.3.1早期的混合研究
2.3.2实验室研究
2.3.3实案研究
2.3.4小结
2.4国际应用
2.5工作的深化与扩展
2.5.1概述
2.5.2GKT和CQT的比较
2.5.3问题的意义与呈现方式及回答模式的影响
2.5.3.1问题的意义
2.5.3.2问题的呈现方式
2.5.3.3特定回答模式
2.5.4功能发掘
2.5.5刺激测试
2.6结语
3.准绳问题测试——原理与应用辨析
3.1导言
3.2准绳问题
3.2.1概述
3.2.2Reid(里德)准绳
3.2.2.1概述
3.2.2.2Reid准绳问题类型
3.2.3Backster准绳
3.2.3.1概述
3.2.3.2类型
3.2.4Utah准绳
3.2.4.1概述
3.2.4.2类型
3.2.5小评
3.3准绳问题测试结构
3.3.1概述
3.3.2Reid结构
3.3.3Backster结构
3.3.3.1概述
3.3.3.2结构
3.3.4Utah结构
3.3.4.1概述
3.3.4.2结构
3.3.5总结
3.3.5.1Reid的贡献
3.3.5.2Backster的贡献
3.4实施过程
3.4.1概述
3.4.2Utah技术
3.4.2.1测前谈话
3.4.2.2数据采集
3.4.3刺激测试(适应性测试)
3.4.4小结
4.系统(调查)测试(SPEI)
SystemicPolygraphExaminationforInvestigation
4.1概述
4.1.1循证测试原则
4.1.2最小测试量原则
4.1.3适度刺激原则
4.1.4测前状态评估严格谨慎原则
4.2系统(调查)测试结构
4.2.1基本测试
4.2.1.1概述
4.2.1.2主要形式
4.2.1.3构建原则
4.2.2精细测试
4.2.2.1概述
4.2.2.2主要形式
4.2.2.3构建原则
4.3基本测试与精细测试的关系
4.3.1主辅性
4.3.2时序性
4.3.3递进性
4.3.4系统性
4.4要求
4.4.1恰当区分基本测试与精细测试
4.4.2合理配置单元测试内题目结构。
4.4.3合理配置单元测试间结构内容。
4.5系统(调查)测试之单元测试
4.5.1准绳问题测试(CQT)
4.5.1.1定义
4.5.1.2相关问题(RelevantQuestion,R)
4.5.1.3不相关问题(IrrelevantQuestion,I)
4.5.1.4准绳问题(ControlQuestionorComparisonQuestion,C)
4.5.2隐蔽信息测试(CIT)
4.5.2.1关键问题(KeyQuestion,K)
4.5.2.3已知隐蔽信息测试结构和未知隐蔽信息测试结构
4.5.2.4CIT测试多在精细测试中使用。
4.5.2.5刺激形式
4.5.3CQT测试题目结构
4.5.3.1单主题多侧面(multi-facets)结构
4.5.3.2单主题“唯你”(Single-issueYouPhase)结构
4.5.4CIT的测试题目结构
4.5.4.1一般形式:
4.5.4.2POT与GKT
4.5.4.3已知(隐蔽)信息测试
4.5.4.4未知(隐蔽)信息测试
4.5.4.5BCQT(BigControlQuestionTest,大准绳问题测试)
4.5.5小结
4.6系统(调查)测试应用类别
4.6.1调查测试
4.6.1.1证据测试
4.6.1.2侦查测试
4.6.2筛查测试
4.6.3监查测试
4.7SPEI测试过程
4.8SPEI图谱评析
4.9小结

第三章多道仪测试图谱数据分析
1.概述
1.1打分(score)
1.2概率计算
1.3优势计算
1.3.1优势
1.3.2优势的优势
1.4Bayes定理与优势变化
1.4.1Bayes定理
1.4.2优势变化
2.Utah-CQT的打分评图
2.1概述
2.2过程
2.3标准
2.3.1呼吸图谱
2.3.2皮肤电图谱
2.3.3血压与血容量图谱
2.4评判阈值
3.SPEI的图谱评析
3.1原则
3.1.1Bayes推断(BayesianInference)
3.1.2题图对应原则
3.1.3自比性原则
3.1.4系统性原则
3.2打分
3.2.1七分制
3.2.2标准与过程
3.2.2.1确定相关问题反应强度(Ir)和准绳问题的反应强度(Ic)。
3.2.2.2计算相关系数(Rr)
3.2.2.3原始赋分(x)
3.2.2.4原始得分加权(加权分λ)
3.3加权得分转换为概率
3.4优势计算
3.4.1CQT测试
3.4.2CIT测试
3.4.2.1已知结果测试
3.4.2.2未知结果测试
3.4.3小结
3.4.3.1关于BCQT
3.4.3.2关于“探(搜)索性测试”
3.5联合优势
3.5.1SPEI的优势计算与分析
3.5.2假阳性对“有罪”测试结果的影响
3.5.3最小测试量(MMS)的优势分析
3.6优势标准
3.6.1标准
3.6.2计算示例
4.研究报告——SPEI的“鲁棒性”分析
4.1Ir/Ic与Rr
4.2优势变化比较
4.2.1优势标准验证
4.2.2证据检验前后的优势
4.3优势阈值的影响
5.结语

第四章技术应用
1.导言
1.1概述
1.2反测试(Countermeasure,CM)
1.2.1引言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