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制史
¥
30
3.5折
¥
85
九品
仅1件
作者杨鸿年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M5-2
上书时间2025-01-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鸿年 著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5
-
版次
1
-
ISBN
9787307097636
-
定价
8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86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内容简介】
-
杨鸿年、欧阳鑫所著的《中国政制史(修订版)》分三编。《中国政制史(修订版)》第一编为中央政制,就我国富有特色的君主、宰相、行政、监察、考试诸制度断代一一叙述。第二编为地方政制,就我国独具特色的地方行政区划如州、郡、道、府、县依朝代分期叙述。一、二编的时间跨度自秦初至清末。秦以前年代久远,碍于篇幅,从简。辛亥后,我国政制由君主转为共和,变革殊大,影响至深,宜专编叙述,是为第三编中华民国政制,亦分为中央与地方两部分。五权宪法为孙中山为中华民国所设计的理想政制图案,自为重点。红色政权奉行之中华苏维埃制,乃20世纪30年代照耀中国南方的星星之火,于第三编辟专章简述。
- 【目录】
-
前言第一编 秦汉至清的中央政治制度第一章 君主制度 第一节 皇帝 一、皇帝称谓出现前君主称王 二、皇帝称谓的由来及皇帝一词的含义 三、君主的其他称谓 四、君主的特殊人格 五、君主的权力 第二节 我国君主制度观念的发展 一、君主权力的来源 二、君主制度观念的代表学说第二章 宫廷内外制度 第一节 戒备内比外严 一、内比外严的表现 二、内比外严的结果 第二节 宫门后重于前 一、重大政变发生在后门 二、帝后宫女活动在后门 三、精兵良马驻扎在后门 四、各种杂事出现在后门 第三节 后宫官实权大于前宫官 一、以尚书台为例说明后宫官实权大 二、以枢密院为例说明后宫官实权大 三、以翰林院为例说明后宫官实权大 第四节 前宫官实权大于宫外官 一、从大夫与太尉、丞相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 二、从大司马大将军与丞相的关系上看前官官实权大 三、从尚书与三公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 第五节 其他有关问题 一、君主由宫外而前宫而后宫将权力向自己手里集中 二、尚书由前宫官变为宫外官 三、给事中由后宫官变为前宫官 四、汉世后官称省与“省”字含义的变化第三章 宰相制度 第一节 秦、汉宰相 一、秦宰相 二、汉宰相 三、秦汉丞相的权力和职掌 第二节 三国、晋、南北朝宰相 一、三国宰相 二、晋、南北朝宰相 三、隋唐以后之诸公 第三节 隋、唐宰相 一、唐代的三省制度 二、三省制的历史沿革 第四节 宋宰相 一、二府制 二、中书省 三、枢密院 第五节 明、清宰相, 一、明宰相 二、清宰相第四章 行政制度 第一节 行政制度综述 第二节 列卿 一、列卿设置的沿革 二、秦汉时期的列卿 第三节 尚书 一、尚书郎及其他 二、尚书机关的内部组织 三、尚书的职掌 第四节 六部制度的发展 一、隋、唐时期的六部概况 二、宋、元、明、清的六部制度第五章 监察制度 第一节 两汉至元的监察制度 一、监察机关总述 二、监察机关的设官 第二节 明、清监察制度 一、明监察制度 二、清监察制度 第三节 监察机关职权行使的方式 一、弹劾 二、推事 三、谏诤与言事第六章 司法制度 第一节 司法机关 一、沿革 二、刑部与大理 三、特殊司法机关 第二节 司法权的运用 一、君主与司法 二、宰相与司法 三、监察机关与司法 第三节 法典的编纂 一、春秋战国时期 二、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三、自隋唐至明清 第四节 赦宥制度 一、赦的解释和种类 二、赦的作用 三、赦后杀人与敖前事务的处理 四、不赦 五、赦的原因 六、古人对于赦的态度第七章 文官制度 第一节 秦汉以前文官制度简述 第二节 人才的选拔——推荐及考试 一、秦汉时期的推荐制度 二、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度——九品中正制 三、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 文官的任用与考绩 一、文宫的任用制度 二、文官的考绩制度第二编 秦汉至清的地方政治制度第一章 州郡制 第一节 州机构 一、州 二、州官 三、州佐属 第二节 郡机构 一、郡 二、郡官 三、郡佐属 四、州郡佐属自辟的利弊第二章 府州制(上)——府州上级机构 第一节 唐府州上级机构 一、都督府 二、观察使 三、节 度使 四、诸杂使及特差使 五、都统 第二节 宋府州上级机构 一、转运使 二、提刑司 三、提举司 四、诸杂使 第三节 元府州上级机构 一、行中书省、行枢密院、行御史台 二、诸道 三、路 第四节 明府州上级机构 一、总督、巡抚、巡按 二、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三、诸道 第五节 清府州上级机构 一、总督、巡抚 二、布政使、按察使 三、诸道第三章 府州制(下)——府州 第一节 州机构 一、州 二、州官 三、州佐属 第二节 府机构 一、府 二、府官 三、府佐属第四章 县制 第一节 县 一、设县沿革 二、历代县之分等 第二节 县官 一、县官称谓之沿革 二、县官的职掌 三、县官的慎选 第三节 县佐属 一、县佐属设置概况 二、县丞、主簿、县尉 第四节 县下机构第三编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绪言第一章 中华民国中央政治制度 第一节 临时政府时期(1912~1913年)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民初的司法制度 四、民初的文官制度 第二节 南北政府对峙时期(1913—1923年) 一、《新约法> 二、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 三、法统之争与南北两政府之对峙 四、民初军阀割据之历史渊源 第三节 军政时期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1924~1927年) 一、中国国民党 二、国民政府 第四节 训政时期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1928~1945年) 一、《训政时期约法》 二、中央政治委员会 三、国防最高会议 四、《抗战建国纲领》之颁布与“总裁制”之设立 五、国防最高委员会 六、国民参政会 第五节 五权宪法的理念与国民政府的构架 一、五权宪法的理念 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三、行政院。 四、立法院 五、司法院 六、考试院 七、监察院 八、军事委员会 第六节 宪政时期(1946—1949年) 一、《五五宪草> 二、中国宪政的艰难之路:民国以来的十部宪法 三、政治协商会议 四、《中华民国宪法> 第二章 地方政治制度 第一节 省 一、省行政机关 二、省议会和临时参议会 三、省司法机关 第二节 特别区域行政机关 一、省级特别区域行政机关 二、省与中央间的组织 第三节 省县问的行政组织 一、道制 二、各省特有的省县中间组织 三、行政督察专员制 第四节 县制 一、县的地位发展沿革 二、县行政机关 三、县议会与县参议会 四、县司法机关 五、县的下级组织 第五节 市制 一、市的地位及发展沿革 二、市的组织 三、市临时参议会 四、重点市组织概略第三章 革命政权之政制 第一节 革命政权之中央政治制度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二、抗日民主政权 三、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节 革命政权的地方政制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地方政制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政制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