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居里夫人自传/读名著学英语978755346822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居里夫人自传/读名著学英语9787553468228

11.46 4.6折 25 九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居里|译者:张云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ISBN9787553468228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5元

货号9787553468228

上书时间2024-12-13

代号永恒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一场名著阅读的风暴,一次英语学习的革命!中英双语对照,让英语学习变得更轻松、更简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必备读本!
在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科学史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伟大的女人——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原籍波兰,后加入法国国籍,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研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她也因此被称作“镭的母亲”。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有着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力。她一生两度荣获诺贝尔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物理和化学两项诺贝尔奖的成功女性先驱,其典范事迹激励了时时代代的人们。
《居里夫人自传》是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留下的唯一的人生自述,真实再现了居里夫人凭着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著,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生历程。

作者简介
玛丽·居里(1867—1934),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后,被人们尊称为居里夫人。因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又被人们称为“镭的母亲”。
作为杰出的科学家、成功女性的先驱,居里夫人拥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她一生两度荣获诺贝尔奖:1903年,因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莱尔在放射性上的研究和发现,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成功分离镭元素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而且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仅有的两名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之一。此外,她还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居里夫人一生中共获得过来自7个国家的24项奖金和奖章,她杰出的科学成就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受到世人景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目录
Chapter 1:My Family
第一章  我的家庭
Chapter 2:Married Life
第二章  婚后生活
Chapter 3:At War
第三章  在战争中
Chapter 4:A VisittoAmerica
第四章  美国之行
Madame Curie biography
居里夫人传
Appendix
附录

内容摘要
 玛丽·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不言
而喻的,但也是一位谦虚的科学家。她之所以写《居里夫人自传》,完全是不好意思驳了一再劝说她写自传的美国好友、女记者梅乐内夫人的面子,怕扫了她的兴。这位美国女记者为了支持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工作,曾呼吁美国妇女积极捐款资助居里夫妇因经费紧张而陷于困境的研究工作。最后,梅乐内夫人用妇女界的捐款购买了一克镭赠给居里夫妇,美国总统亲自主持了捐赠仪式。这令前来美国接受捐赠的居里夫人感动不已。在这个异国友人的敦促下,居里夫人只好勉为其难地动起笔来。她的《自传》有四万字左右,直白、坦诚、不加修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的普通家庭的女孩,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之后,只身前往巴黎大学求学。她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其苦其累尽在不言中。在与皮埃尔·居里相识、相知,到喜结良缘之后,夫妻二人性格相近,志趣相投,为了科学研究而甘于寂寞,乐于过着清贫的生活,终于发现了新元素——镭,并将它运用到医学上,救死扶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她带领医疗队,奔赴各个战区,利用与丈夫共同发明的X光设备,积极地投入到抢救伤病员的行列中去。一位知名的科学家,战争爆发后,在前线又当上了白衣天使,其高尚的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她与丈夫一样,整天待在由于经费不足而设备简陋、条件极差的实验室里,冒着受到有毒气体伤害的危险,为寻找新元素而废寝忘食,先后发现了镭、钋等当时尚不为人所知的新元素。由于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卓越成就,终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在居里先生不幸遭遇车祸而英年早逝之后,不到四十岁的她,中年丧夫,一度被这意外的沉重打击所压倒,终日在思念自己的丈夫——科学研究事业上的战友和朋友。最后,她还是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中,一边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和照顾年迈的公公,一边继续进行科学探究,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得主,而且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是她单独获奖,真可谓史无前例。

精彩内容
 美国的朋友们让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来。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建议对我来说真的是难以接受,但到最后,我还是被友人们说服了,勉强地写了这个简
短的生平传记。但我不可能凭借这本简略的传记写出我一生
中的全部感受,也没办法对我所经历过的全部事情进行详述。
时过境迁,许多关于当时感受的记忆已经模糊,时间越久,就越加模糊不清,以致有时还认为有些事情与自己无关,像是别人所经历的。无疑,人的一生总会受一些主要思想以及某些深刻感受的影响与支配,从而使生活能够
沿着一
条主线往前走。有了这一主线,就会明白当时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就可以看出当事人的性格等各方面的特点。
我会把自己并不算一帆风顺的一生作一个概述,将其中的要点记叙下来,相信我的故事能够把我从工作和生
活中得到的启示展示给大家。
我祖籍波兰,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我的父母都出生于波兰的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国,像我父母那样拥有一份不大产业的中产阶级家庭颇多。他们成为了社会上的一
个阶层,彼此之间通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现在,波兰的知识分子大部分都还来自于这一阶层。
我的祖父管理一所省立中学,闲暇时也干一些农活。我的父亲热爱学习,曾在俄国圣彼得堡大学读书,毕业后回到波兰,在华沙的一所预科大学里教授物理和数学。他娶了一
位和他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女子为妻。我母亲很年轻时,就已经在华沙一所女子学校担任校长了。那时候,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
我的父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的学生遍及波兰,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直到现在仍对我的父母十分感激,并且怀念着他们。即便在今天,每当我回到波兰,遇见以前父母教过的学生,他们还总要向我倾诉对我父母温馨的(或者深切的)的怀念。
我的父母尽管在城市从事教育事业,但他们与农村的亲戚们也都保持着往来。每到放假,我都会到农村亲戚家去住上一段日子,这使我对波兰的农村了解很深,并因此喜欢上了它。在那里,我感到无拘无束。我想这段难忘的生
活经历也正是我终生喜爱田野乡村,热爱大自然的原因吧。
1867年11月7日,我出生于华沙,是家中五个孩子里最
小的一个,但是我的大姐于14岁时不幸病逝,所以留下了我们姐妹三个和一个兄弟。我的母亲因为大女儿的不幸病逝悲恸欲绝,并因此患上了不治之症,在她年仅42岁的时候便撒手人寰。母亲去世时,我年仅9岁,哥哥也只有13岁
,全家人都沉浸在无以言表的悲痛之中。
亲人的突然离去,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遭遇的最悲惨、最
痛苦的事情。在这之后,我就陷入了忧伤悲戚之中。
我的母亲品格高尚,温柔敦厚,心地善良,而且她知识广博,心胸坦荡且又严于律己,在家中很有威望,大家都很信服她。她对自己的信仰非常虔诚(我的父母亲都是天主教徒),但又能够包容一切,对有关宗教的不同看法,她向来都是求同存异,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母亲对我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在我心中,除了有原本那种小女儿对母亲的爱,还有一
种强烈的崇拜之情与之紧密相连。
母亲去世之后,父亲非常悲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全身心地投人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投人到对自己孩子们的教育中,从而使自己没有多少空闲再去伤心难过。
母亲过世多年后,我们仍然感到很不习惯,总是觉得家中少了灵魂和主宰。
我们兄弟姐妹很早就开始学习了。我6岁的时候就入学,在班里年龄最小,个子最矮。每当有人听课或是参观
时,老
师总是把坐在第一排的我叫上讲台朗读课文。我性格
内向,一叫我上台就会吓得不行,恨不能跑出教室躲起来。
我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并懂
得如
何对我们进行指导,但是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一开始我们上的是私立学校,后来就不得不转到公立学校了。
华沙当时正处在俄国的统治之下,而他们的统治中最残酷的一面就是对学校和学生进行严格的控制与迫害。
波兰人经营的私立学校都被警方严密监视,并且全部使用俄语教学。这样学生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俄语,以至于自己的母语波兰语反而说不利索了。幸亏这些学校的老师全是波兰人,他们不想受此迫害,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们多掌握一
些波兰语。这些私立学校都不被准许授予正式文凭,仅有公立学校才有这个权力。
P3-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