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乌托邦
正版二手书 实拍图发货
¥
6.26
2.6折
¥
24
九品
仅1件
作者[美]欧内斯特·卡伦马赫 著;杜澍 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7-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欧内斯特·卡伦马赫 著;杜澍 译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0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77754
-
定价
2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3页
-
字数
186千字
- 【内容简介】
-
《生态乌托邦》的雄心是提供一幅吸引人的画面,即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可持续”到底是什么样子,向大家展示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新的生活方式,确保人类可以比较舒服地在地球上生存更长时间。
书中描绘的许多日常生活细节,使得许多读者都为之着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希望与乐观,对年轻读者格外有吸引力。它揭示了蒙在环境退化、社会异化、社区衰败、个人压力等看似不可避免的表象上的面纱,教导我们:敢于做梦是件好事,乐于尝试新观念新想法是件好事,想象自己快乐幸福是件好事,与我们的同伴拥有相互支持关系同样是件好事。
- 【作者简介】
-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ErnestCallenbach,1929—— ),美国当代著名环保作家,1955-1991年间为加州大学出版社编辑、电影评论家、出版社下属刊物《电影季刊》的创立者与编辑之一。代表作为《生态乌托邦》,另著有《生态乌托帮之诞生》等书。
现居拍克利私人生态园,经常在世界各地进行环保讲演,联系方式:ec2@berkeley.edu。
- 【目录】
-
内容摘要
一本英文版的《桃花源记》,一本西方“乐活族”的宣言书,一本影响20世纪70年代的思想书,一本与《1984》、《美丽新世界》齐名的地下经典。十种语言,百万销量,生态可持续社会的第一幅生动画像。
精彩内容
穿越生态乌托邦的边界5月4日,塔霍到旧金山的山脉快车上。
我现在已经进入生态乌托邦,我是生态乌托邦独立二十年来第一个访问这个新国家的美国人。
飞机降落在里诺市。出于避免空气和噪音污染的考虑,生态乌托邦政府禁止包括国际航班在内的任何航班飞越它的领空,但这个规定并不太为人所
知。从旧金山到亚洲,或者飞越北极到欧洲的航班,不仅必须使用距离城市
六十公里外的偏远机场,还必须走水上线路;飞往夏威夷的美国飞机,则必须取道洛杉矶。因此,若是想去旧金山,我就必须在里诺市换乘昂贵的出租
车到塔霍湖北端的火车站。从塔霍出发有频繁而快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现在的边界,以一个独特的饱经风雨的木栅栏为标志。它有一个巨大的门,但明显很少使用。出租车停下时,附近并没有人出现。司机不得不下车,走向小小的石头砌成的警卫室,这个举动打断了生态乌托邦军人们的纸牌游戏。里面走出两个年轻人,穿着完全没有熨烫过的制服。他们知道我要到来的消息,他们非常老道地检查过我的证件,然后向我强调了一件事,即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车辆需经特许才能进入他们的神圣入口。强调过这件事后,他们才放行出租车通过大门。我答复他们,它只需要把我带到三十公里外的火车站。“你很幸运,这会儿风是从西边吹来的,”一个年轻人说道,“要
是碰巧风从东边吹来,我们就不得不请你在这里等上一阵了。”他们带着几分好奇心检查了我的行李,并特别看了看我的安眠药片。我被允许保留所有东西,除了我信赖的点四五口径手枪和枪套。在纽约,这可能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装束,但我被告知生态乌托邦不允许携带武器。或许是注意到了我有点不安的反应,一名警卫告诉我,生态乌托邦的街道从早到晚都非常安全。随后他递给我一本小册子,《生态乌托邦指南》。这本书印刷非常精美,里面画着一些相当离奇古怪的图画。显然,这是为那些从欧洲和亚洲来的游客准备的。“这会让你更容易习惯这里的事情,”一名警卫用一种温和得令人生疑的友好语气说道,我现在已开始把这种语气视为生态乌托邦的一个国家特征。“放轻松,这里是自由的国度。‘“我的朋友,”我反驳道,“我去过一大堆比这里古怪得多的地方,等我喜欢上这里自然会放松。如果检查完毕,我可要上路了。”他啪的一声合上我的护照,但仍拿在手里。“韦斯顿,”他看着我的眼
睛,“你是个作家。我们希望你在这里的时候能够慎用你的措辞。当你从这条路回来时,或许你会正确地使用‘朋友’这个词。我们更喜欢那样。”然后他对我热情地笑了笑并伸出了手。出乎我意料的是,我接受了,而且我自己的脸上也浮出了同样的笑容。
我们继续赶路,朝着生态乌托邦铁路系统中的塔霍站开去。它是一个非常乡村化的建筑,全部用巨大的木料建成。如果把它搬到美国,很可能会被看成一个又大又怪的滑雪小屋。甚至它的候车室里都有壁炉,其中一个候车室是一间餐厅,另一个候车室是一间很大的废弃房间,房间里有一个音乐演奏台,那里一定是用来举行舞会的;还有一个安静的小休息室,里面有皮椅和一些书籍。
为滑雪者准备的特别设备也非常醒目,像储藏架和带锁的柜子。只是每年一到这个时候,雪大都已经融化,所以也就很少有人去滑雪。穿梭在火车站、滑雪场和附近城镇间的电动小巴车上,几乎看不到有什么人。
我上了火车。从外观看,与普通火车相比,它更像一架没有翅膀的飞机。可当我走入里面,我又恍惚觉得自己进入了一节没有完工的车厢——里面居然没有座位!地板上铺着厚实柔软的地毯,及膝高的隔板将车厢分隔开,几名乘客悠闲舒展地躺在大袋子一样的皮制坐垫上,这些坐垫随意散放在车厢内。一个老人从车厢一端的毛毯堆里抽出一条,躺下准备打个盹。一些乘客从我的疑惑中知道我是一个外国人,他们告诉我应把行李放在什么地方、
如何从下一节车厢的乘务员那里领取食物和饮料。我挑了一个垫子坐下,很快就发现那些被降到距离地板只有十五厘米的巨大窗子视线非常好。我的旅伴点起香烟(我闻出那是大麻)逐一传递。我也吸了两口,看到我作出这第一
个国际性友好举动后,大家很快就在一起谈笑风生。
对自然的多情,让这些生态乌托邦人甚至把植物也带进了他们的火车里,车里到处都悬挂着我叫不出名的蕨类和小花草(我的旅伴却能很有把握地叫出它们的植物学名)。车厢尽头有一些很像垃圾箱的货柜,分别标着巨大的字母——M、G和P。车上人告诉我它们是“循环箱”。这和美国的情况不太一样,但据我观察,在我坐火车这段时间,所有旅客无一例外都把金属、
玻璃、纸和塑料垃圾分别投入恰当的箱子。他们这样做时并没有美国人身上可能会出现的那些窘困,这就是我关于严格执行再循环和再利用的第一印象,生态乌托邦人声称他们为能做到这一点而感到骄傲。
同时你会注意到,虽然你正坐在一辆生态乌托邦的火车上,但你会感到你实际上完全没有在移动。因为它应用了磁悬浮和磁动力技术,所以你感觉不到车轮的隆隆作响、呜呜声及颠簸振动。人们在相互交谈,偶尔还听得到碰杯的声音,一些乘客向他们站台上的朋友挥手告别。我突然觉得火车完全是在大地上飞行,虽然事实上它仅仅是奔跑在导轨槽一米之上而已。
我的旅伴告诉了我一些有关这些火车的背景情况。显然,位于西雅图的波音公司在独立时一直没有认真考虑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即从飞机转向其他交通工具。新飞机的世界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不过幸运的是,尽管他们的长期经济政策要求每个城市和地区生产多样化和分散化,生态乌托邦政府还是利用波音设施短期的暂时优势,建立了新的国家铁路系统。虽然德国人和日本人曾在线性马达磁悬浮列车技术上领先过,但波音在独立后一年内就开
始生产该系统。当我问起如何为该系统的巨大花费融资时,我的同伴哈哈大笑。其中一位表示,从旧金山到西雅图的整个路基成本,仅相当于十架超音速运输机,他声称他们的火车每公里的人均社会总成本,小于一千公里内的任何空中运输。
我从我的小册子中得知这些火车通常的时速是三百六十公里(生态乌托邦普遍使用公制度量系统),你可以在这个速度上把外面的田园风光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们是在翻过险峻的内华达山脉东坡二十多分钟后才达到的这个速度,我感觉翻山时的时速应该不到一百五十公里。唐纳山口非常寒冷荒凉,似乎这里注定要让唐纳党的先驱们丧命于此。我们在诺登停了一站,上来了一些晚季滑雪者——他们是一群快乐的人,就像我们的滑雪者一样,但是他们穿的衣服则有些破烂,包括一些看起来非常像是二手的毛皮夹克。他们带着自制的背包和简陋的雪橇,雪橇长而薄,还有易坏的老式扣拴。火车随后猛扑向内华达山脉森林的长长峡谷,深蓝色的潺潺河流和岩间冰雪一闪而过。几分钟后,我们驶向了奥本。画有线路及火车汽车换乘复杂网络的时刻表显示,还有三站就可到达旧金山。我非常高兴地注意到,即使人们带着
典型的生态乌托邦式的散漫悠闲地上下,我们也只停了不到一分钟。
火车下到谷底,我对眼前所见毫无兴趣,他们却是兴致盎然。他们指出我们经过的原野和森林发生的变化;在一段树木茂密的路程上,有人发现了一只母鹿和两只小鹿,过了一会儿,一只长耳大野兔又给大家带来很大的乐趣。很快我们便进入环绕旧金山湾的山地乡村,穿过了绿草覆盖波状小山里的一系列隧道。这里可以看到更多房子,尽管相对有些分散,其中有一些看起来像是小农场。果园、田地、篱笆看上去非常健康,并得到了惊人的良好维护,几乎和西欧一样。然而与爱荷华和新英格兰那些刷了白漆的农场比起来,这里显得非常邋遢和不体面。生态乌托邦人肯定对油漆过敏。他们用石头、土砖、风化的木板——几乎是所有手边可以得到的东西——来进行建造。他们缺少美感,美学可以教会他们给这些材料涂上一层隐蔽的外漆。他们显然更愿用藤蔓和灌木环绕他们的房屋,而不是用白漆去粉刷它们。
明显的隔离使得乡村愈发乏味。道路狭窄弯曲,树木离公路非常近,有些地方近得甚至有几分危险。路上也没看到有什么人或车。看不到广告牌,也没有加油站和电话亭。天黑后这样的地方应该是不怎么安全的。
离开塔霍一小时十五分钟后,火车驶入海滨隧道,几分钟后就出现在了旧金山的主火车站。在我的下篇专栏里,我要从金门开始描述我对这个城市
的第一印象——大批早期美国人都是从那里登陆并到金矿区去寻找属于他们的财富的。
P8-1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