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余英时作品系列 绝版正版

100 八品

仅1件

福建漳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英时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4-08

印刷时间2004-08

印次1

印数7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1-0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封底有水浸痕迹 保正版
商品描述
余英时先生在《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开篇便点明三个核心观点:一是文化是有形态 (Pattern) 可言的,而中华文明则具有它的独特形态;二是历史是一种连续发展的过程,而非无数彼此不相关联的事实碎片的偶然集结;三是过去与现在(包括某种限度的未来)之间是相通的,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态及其发展趋势虽然不完全为过去所决定,但必然受过去影响。[2]因此,从多角度分析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格外重要,这将有利于我们从多方面去认清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及其发展的过程,有利于照明现代文明的现实处境。揆诸西方学者的文明史著作,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到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虽然兼具观察与思考,但缺乏对中华文明的深刻亲身体验;而中国学者的中华文明史著作,则往往局限于自身,且反省和危机意识不足。何怀宏先生在本书中主要采取一种观察、描述、思考和反省者的视角来鉴古知今,厘清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以物质为基础、价值为主导、政治为关键”。他怀抱着一颗对文明的热爱和忧虑之心,将观察视角投向文明的两端。他用基于文明后端的最新知识来回顾文明的“前端之前”,既关注文明始端的中华文明之历史起源和演变;又关注文明近端的人类共同体之未来命运,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两端相通”。文明的前端是指文明诞生的时段。在本书上编,何先生试图探索“有限世界的开端”,如:追溯宇宙、地球、自然生命的演化;探讨人类与它们之间的联系;思索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因;分析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信仰和价值观与政治的互动所起的作用。文明的后端是指文明的现代,也就是人类文明诞生一万余年后我们正身处其中的这一端,其中以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民主浪潮以及大众社会的兴起等事件最为突出。在本书下编,何先生反省近代文明所取得的成就,重新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注意价值的转换和趋同,观察其推进者和抵制者,思考将遇到的挑战和危机,预测未来可能的走向。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余英时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04-08
  • ISBN 9787108020222
  • 定价 26.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一片广大而肥沃的园地。作者主要以19、20世纪的文化与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它们当作是中国传统研究的一种延伸。此书主要收录作者自1956年到2003年的代表性论文18篇。最后一篇《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为2003年新作,对当下及今后的中国文化传统研究提出了重要看法。
【作者简介】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目录】
总序
一个人文主义的历史观(1956年)
――介绍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
工业文明之精神基础(1958年)
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1959年)
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1960年)
史学、史家与时代(1973年)
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1973年)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1976年)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1976年)
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1974年)
――一个学术史的分析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1973年)
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1980年)
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1979年)
――《史学评论》代发刊辞
从史学看传统(1981年)
――《史学与传统》序言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1981年)
学术思想史的创建及流变(1999年)
――从胡适与傅斯年说起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1981年)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1984年)
论文化超越(1988年)
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2003年)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封底有水浸痕迹 保正版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