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家:个体与亲亲(复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力作,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 论家:个体与亲亲(复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力作,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 论家:个体与亲亲(复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力作,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 论家:个体与亲亲(复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力作,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 论家:个体与亲亲(复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力作,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论家:个体与亲亲(复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力作,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28 3.6折 78 九品

仅1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向晨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17

上书时间2024-07-05

春申书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向晨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1
  • 版次 1
  • ISBN 9787567551312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6页
  • 字数 255千字
【内容简介】
“家”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学界悄然而成一重要论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如此显要的主题在近现代却迟迟难以进入主流话语,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立场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中国人进入现代世界的巨大障碍。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应该更从容地面对这个问题。针对以往或“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偏颇,本书以“双重本体”立意,坚持现代个体的自由,尊重传统亲亲的价值;以此“双重视野”重新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个体”与“亲亲”以一种相反相成的方式确立其在现代世界的内在关系。
  “家”在现代西方伦理中曾一度失落,从霍布斯到康德,现代个体的价值无疑取代了家庭的独到地位,但“家”的理念仍不时出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由“生生”而“亲亲”,由“孝”而“仁”,再到“家国天下”,这绝不是简单地建构一种伦理规范,“家”更具有一种本体论的地位。
【作者简介】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列维纳斯哲学,以霍布斯、卢梭、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近代政治哲学,近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现代阐释的研究。主要成果:《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2006)、《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2008)等。主要学术兼职:《通识教育评论》(联合主编)、复旦通识丛书主编、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简称FISP)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等。
【目录】
序 / 1

第一部分 双重本体

第一章 双重本体:形塑现代中国价值形态的基础 / 3

一、现代的,还是西方的 / 4

二、反思“五四”,还原自身文化的逻辑 / 12

三、重新定位中国文化传统 / 19

四、生活世界的“双重视野” / 27

五、“双重本体”的概念 / 32

六、“双重本体”的关系形态 / 43

第二章 现代个体权利与儒家传统中的“个体” / 57

一、“个体”之于现代性的意义 / 59

二、“个体本位”的消极影响及西方文化传统的抵御力量 / 67

三、“个体”在近现代中国的发现与陨落 / 72

四、儒家的道德自主性与非道德性的权利观念 / 77

五、儒家传统之于“个体”的现代意义 / 89

第三章 个体主义与家庭主义:新文化运动再反思 / 94

一、个体主义的倡导及个体的沉沦 / 95

二、家庭主义的批判及家庭的没落 / 102

三、现代中国的文化复兴需要建构双重命题 / 109

第二部分 迂回西方

第四章 “家”在近代伦理话语中的缺失及其缘由 / 115

一、亚里士多德论“家”的问题 / 116

二、近代“家庭”的契约化理解 / 121

三、财产问题的个人化处理 / 125

四、亲情问题的同情化理解 / 129

五、教育问题的自然化倾向 / 135

六、婚姻问题的法律化关系 / 138

七、“家”的双重性及“家”的瓦解 / 142

第五章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家庭”问题解读 / 148

一、近代“家庭”的契约化理解及黑格尔的批判 / 150

二、家庭的“伦理性原则” / 156

三、家庭与个体 / 164

四、家庭与市民社会 / 168

五、家庭与国家 / 175

第六章 关于“家”的一种现象学分析——基于莱维纳斯《总体与无限》第四部分 / 184

一、“爱欲”中的“女性她者”的他异性 / 186

二、“生衍”与跨世代的“实体转化” / 193

三、“父子关系”与“子亲关系” / 197

四、“兄弟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 202

五、“绵延不绝”的时间观 / 207

第三部分 重建家的哲学

第七章 生生:在世代之中存在 / 217

一、“向死存在”与“生生不息” / 218

二、在世代之中存在与“此身” / 228

三、“亲亲”作为源初情感的结构 / 235

四、“孝”的“共世代”结构 / 239

五、“家”与“代际共在” / 247

六、“在家存在”之“乐” / 253

七、“学”作为“跨世代”的筹划 / 258

八、世代性与历史性 / 264

九、世代之中的“死亡”问题 / 269

第八章 亲亲相隐之“隐”的机制及其本体论承诺 / 276

一、“隐”的训诂问题 / 277

二、“隐”作为道德困扰解决的机制 / 280

三、沉默权与容隐权 / 284

四、“亲亲相隐”的本体论承诺 / 288

第九章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 294

一、现代世界关于“家”之理解的多重误区 / 295

二、饱含“个体自觉”的现代“家”观念 / 302

三、现代世界中的“修齐”与“治平” / 308

四、“家”的本体论意义 / 312

附录:民族国家、文明国家与天下意识 / 318

后记 / 34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