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零/(林谷芳作品
  • 归零/(林谷芳作品
  • 归零/(林谷芳作品
  • 归零/(林谷芳作品
  • 归零/(林谷芳作品
  • 归零/(林谷芳作品
  • 归零/(林谷芳作品
  • 归零/(林谷芳作品
  • 归零/(林谷芳作品
  • 归零/(林谷芳作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归零/(林谷芳作品

23 4.0折 58 九品

仅1件

辽宁锦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谷芳、孙小宁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c2-3

上书时间2024-05-08

淘书阁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谷芳、孙小宁 著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15-12
  • 版次 1
  • ISBN 9787100116817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丛书 林谷芳作品
【内容简介】
  《归零》是台湾著名禅者林谷芳与大陆媒体记者孙小宁观照生命、体践如实的畅销作品。全书以对话体形式呈现,可谓叩者无所不问,应者无所不答。用禅宗的生命智慧,应对现代人的惶惑、困扰、焦虑、缠缚。话题涉及人际、友谊、财富、命运、爱情、孩子、艺术、宗教、美与岁月、修行与生活等现代人生活的诸方面。
  禅,是生命的归零,因归零,乃有无限的可能。生命事,只“我生、我爱、我死”,可世人却尽多在此缠缚,你得返观自照,才能破茧而出。书中的应答啐啄是禅家境界现前的活泼对应,直指日常功用的随处安然,但总总都不在提供一答案,只在提醒你:回眸处,满目青山。
【作者简介】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教授。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同时间,亦因一段因缘入中国音乐。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标举宗门不共,所作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妆点”之病。在禅与艺术外,1988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之真实与虚妄,频仍来往两岸,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

  孙小宁,资深媒体人,书评人。现供职于《北京晚报》。读书、阅人、阅世。曾出版有电影随笔集《看得见风景 望不见爱情》(2013)、《印心》(2016)。散文《滇西笔记》曾获第六届(2014)在场主义散文奖。自1995年结缘林谷芳先生,先后分不同主题采访这位禅者兼文化学者,共合作访谈录四本。其中《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曾获新华网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共同评选的2013年度影响力图书,《十年去来》系列两本呈现的是林谷芳先生对大陆社会数十年变迁的文化观察,《归零》则是他针对当下人现实生活、生命困惑所做的叩应回答。 
【目录】
序:回眸过,满目青山 林谷芳1
采访者序:把心放下,随处安然 孙小宁2
第一部我生
(人际)
1位子摆对了,人家才看得对2
2朋友之间相知相谅,不腻最好6
3孤独是一种美感8
4整个社会都谈人际,反而没有真实的人际可言11
(友谊)
1朋友的前提是单纯,你看他对你做错事,也知道他不是出于恶意13
2纯粹的异性友谊,是否是我们的妄想?16
3社会落差中的相处之道——总经理与科长理论21
4寒微与世家都要能看到对方的优点26
(财富)
1有应对才有意义,金钱一样有它的价值递减效应31
2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34
3有过钱的人才能看淡钱吗?37
4没有理财智慧,不代表没有生命智慧40
5发展是硬道理吗?44
6感恩与仇富:当代人的一对难题48
(命运)
1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规划53
2人生四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于艺、志于道58
3算命与看星相,谦卑还是亵渎?61
4人的命运是上帝安排?但上帝如何安排我不信上帝?67
(加法世界与减法世界)
1扩展自由是生命最根柢的价值71
2禅者如何做减法74
3最适当的时机做最适当的事77
(超越惯性)
1吃食物还是被食物吃?80
2票友的心灵,专家的技巧85
3当“健康”变成流行89
(资讯社会)
1资讯经验不能替代生命经验95
2网络虚拟世界:是想象力释放,还是另一种脑空白?98
3因为网络,我们面临另一种失序102
4博客往往会让你退回子宫106
5资讯社会中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110
第二部我爱
(爱情)
1没有谁会永远年轻,没有谁感情不受挫116
2真的是年轻时代爽透了,老了才不留遗憾?照样有遗憾!121
3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真正懂了为何又难投入?125
4夫妻间的事情,没有哪一天是明白的128
5假如爱情是盲目的,禅者如何了了分明?132
6出家众以戒律为重,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134
(孩子)
1带业而来:认识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图138
2四种老师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种?143
3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样的参照系147
4孩子不需要全副盔甲应对社会149
5照见自己残缺,才不会为难孩子152
(旅行)
1旅行是为照见自己154
2年轻时的流浪叫浪漫,年老时的流浪叫流落街头157
3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161
4旅行如果没有跟生命相应,所写的文字就是一种职业书写165
(艺术)
1做艺术教育,先要想清楚为什么169
2艺术和人格为什么不完全统一?173
3当代艺术呈现了生命的困境,之后呢?177
4谢德庆与印度苦行僧:一个东西还需要秀,又能深刻到哪里去?180
5艺术如果从各种角度都可以诠释,就意味着没有判准183
6懂与不懂之间,我们要持什么态度?188
7永恒之当机:作为个体生命,我们选择什么?192
(美与岁月)
1拒绝长大与童心未泯有何区别?194
2不服老与临老入花丛198
3女人如何在岁月里安然?201
4一日有一日的领会,十年有十年的风光209
第三部我死
(宗教)
1痛苦的人才学佛?216
2我不确定这件事,为什么要信它?219
3我们可以把佛教当科学吗?223
4晓得终点在哪里,才会选择怎么活227
5死若乌有,生又何欢?231
6好死不如赖活?235
(修行与生活)
1宗教感不能代替修行239
2大法小法如何检验?242
3修行是否意味着对恶退让?245
4修行与日常生活会矛盾吗?254
5修行的实证缘自生命的另一套观念258
6有人说这是末法时代,我们怎么办?261
附录:手掌上的修行——关于生命困境的一场对话264
后记:禅者的立场,是不设立场 孙小宁293
序言
序:回眸处,满目青山 林谷芳
禅,是生命的归零,因归零,生命才有无限可能。
归零,体现在公案话头、机锋转语,它生杀同时,让人葛藤顿销。
归零,也体现在日常功用,既无限可能,乃必有生活的现前对应。
禅,活泼泼的对应,活生生的生活。
可我却不曾想过要写一本生活禅的书。
不写,不因它无法体现孤轮独照的绝待、两刃相交的截然。
不写,也不因它缺乏机关不露的绵密、兵法严厉的森然。
不写,是因写的人太多,可依文解义的结果却只能让人死于句下。
不写,还因写的人多非行者,无有境界现前的勘验。
不写,更因写的人总在提供一种立场,远离了禅归零的原点。
禅举药毒同性,一个答案,用在此人是药,用在他人是毒;
一种说法,放在此时是药,放在他时是毒。
也因此,禅从不提供一个固定答案,它强调解套的关键还在你自己。
所谓生命的智慧,
其实就在当事者能否就自身与事物的关联起观照,
能否识得自己应事对物的临界点。
正因如此,先前的不写,为的是禅者的如实;
如今的写,却也缘于同样的如实。
如实,是因书中的应答啐啄并不在提供答案,
它只在提醒你,“回眸处,满目青山”,你能返观自照,生命自有一转。
而禅者那不离生活、超越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种种也就在你眼前。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