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
  • 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
  • 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

6 2.0折 30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颜同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7-45

上书时间2024-06-26

书中书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颜同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9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71271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2页
  • 字数 325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方言这一语言学视角来切入中国现代新诗,可概述为对方言入诗的诗学考察,重点在于论述方言与现代新诗的复杂关系。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按历时性维度梳理方言入诗现象与史实,主要以新诗语言为纲,以新诗流派、诗潮、个案为骨架,呈现了白话新诗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被遮蔽的历史细节,突出了方言入诗在白话新诗不同时期的特色、作用、意义,以及方言进入新诗的途径、效果等相关内容。20世纪前半叶整个国家都处于国语发展不甚理想与不均衡状态,受此深刻影响的诗人话语特征呈现出方言化色彩,方言与现代新诗的关系由此错综多变。下编则以方言入诗的社会、文化与语言背景,方言入诗与声音的诗学,方言入诗与新诗去方言化之间张力形成及其实质渊源等命题为主。主要观点如方言入诗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潜流;方言入诗与新诗的发生密切相关;母语方言化影响新诗创作的思维与话语方式,新诗的白话化与方言化有同构性;“化土”与“化古”、“化欧”三足鼎立是新诗语言发展衍变的常态;方言入诗存在“正名”问题;方言入诗具有未完成性等,都是论著阐述较为深入之处。
【作者简介】
颜同林,男,1975年出生于湖南涟源市,行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2007年获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自1992年始,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首。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目录】
方言、国语与中国新文学(代序)

引言  缘起、背景与视角

上编

  第一章    白话入诗:从潜流到激流(1916—1925)

    第一节  方言入诗与中国新诗的产生

    第二节  正统以立:“白话”与“新诗”

    第三节  打油诗、白话诗与“胡适之体”

    第四节  乐山方言与《女神》

  第二章  从白话入诗到土白人诗(1926—1937)

    第一节  扇形与球面:转轨深化中的多元拓展

    第二节  刘半农:举灯者的足迹

    第三节  土白入诗与新月诗派

    第四节  “化土”:在“化古”与“化欧”之间——以卞之琳为例

  第三章  转折与嬗变:救亡语境下的方言与新诗(1937—1949)

    第一节  驱赶与停留:战争语境下新诗的地域置换及空间性

    第二节  上海方言与马凡陀的山歌

    第三节  自我突围与方言自觉:论沙鸥的四川方言诗创作

    第四节  叩问经典:陕北方言和《王贵与李香香》

下编

  第四章  作为背景的歌谣与方言文学

    第一节  歌谣:新诗的语言资源与精神资源

    第二节  方言文学视野下的方言诗

    第三节  口语:现代白话新诗的一个关键词

  第五章  声音的诗学及诗歌史意义

    第一节  土音入韵的现代轨辙与嬗变

    第二节  “读诗会”及其诗学价值

    第三节  “新诗中的新诗”:论朗诵诗及其运动

  第六章  方言入诗与去方言化

    第一节  新诗集版本变迁中的方言因素

    第二节  新诗方言化写作与普通话写作及其消长

    第三节  方言入诗的合法性辩难与认同焦虑

  余论  困惑与诱惑

  附录  方言语境下的现代诗人地域分布概况

  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目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