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现代的迷思
  • 走出现代的迷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走出现代的迷思

5.8 1.6折 36 八五品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伍方斐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7-45

上书时间2024-06-26

书中书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伍方斐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86183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7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社科博士文库
【内容简介】
    《走出现代的迷思》以“走出‘现代’的迷思”为题,以“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为主线,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作历史的、逻辑的与美学的分析。全书从清理“现代”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叙事与文学史叙事入手,考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从译介话语向创作与批评话语、再向理论话语推进的本土化进程和多样化形态;并勾勒出这一思潮“从‘现代’中诞生”、“ 解构‘现代’、“重构‘现代’”的发生和流变轨迹,以及从“解构”向 “建构”转型的总体趋势。《走出现代的迷思》认为,“后现代”是对“现代”的根本性问题和后果的全盘反思与超越,但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对话与互动中相互渗透和改造。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下,“后现代”主要表现为对“现代”的重写与重建,因而仍是中国现代化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独特价值在于为现代化和现代化叙事提供全面的反思视角。
【作者简介】
    伍方斐,1964年生,湖南常德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系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人文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等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出版相关著述多种。主编教材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论文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广东省文学评论奖。
【目录】
    序 “后现代”思潮的西学东渐< br>     引论 是现代?还是后现代?还是< br>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导引< br>     < br>     第二节 有关本论题的学术史回顾< br>     一 文学批评史研究层面< br>     二 文学理论史研究层面< br>     三 文学史研究层面< br>     四 思想史研究等层面< br>     < br>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研究的倾向与问题< br>     一 突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 br>     二 “现代”与“后现代”关系认知的二元对立倾向< br>     三 从“解构”走向“建构”的趋势及其悖论< br>     四 学科意识与知识伦理的改进问题< br>     < br>     第四节 本书的阐释方法与主要结构< br>     一 理论方法与阐释框架< br>     二 主要内容与各章结构< br>     < br>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的后果和问题< br>     第一节 西方语境中“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用法和定位< br>     一 术语史与概念探讨的角度转换< br>     二 作为“现象”与“理论”的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br>     三 后现代主义的地域与语境差异< br>     四 后现代主义的形态与类型< br>     五 “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大致定位< br>     < br>     第二节 全球与中国:“现代”的后果与问题< br>     一 全球的“现代”语境及其后果和问题< br>     二 中国的“现代”语境及其后果和问题< br>     < br>     第三节 后现代的“问题语境”及其与现代关系的定位< br>     一 从现象层面看“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br>     二 从叙事层面看“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br>     三 从历史建构层面看“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br>     < br>     第二章 文学史叙事对“现代”的建构及其后现代转型< br>     第一节 文学史模式的转换与“现代化叙事”的建立< br>     一 “现代”与“现代文学”词源略考< br>     二 文学史:从进化论叙事到革命史叙事< br>     三 文学史现代化叙事模式的建立< br>     < br>     第二节 文学史分期与文学史叙事对“现代”的断裂< br>     一 文学史分期讨论的问题分歧:延续抑或断裂< br>     二 文学叙事的“断裂”与文学史叙事的策略< br>     < br>     第三节 “现代”的迷思与反思:后现代视角的引入< br>     一 现代化叙事的自我反思与“现代”的“再解读”< br>     二 后现代叙事的引入:“迷思”的解构与“现代”的重构< br>     < br>     第三章 从“现代”中诞生:后现代文学译介话语的发生与传播< br>     第一节 以“现代”之名:“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br>     一 译名源考:从“后期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br>     二 在“现代派”名下对后现代主义三大流派的早期译介< br>     < br>     第二节 走出“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关系的纠缠< br>     一“现代”与“后现代”之争:以袁可嘉为个案< br>     二 两种“现代”:从现代派之争到伪现代派之争< br>     三 同一历史语境:建筑界“后现代”发生史的比较研究< br>     < br>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历史语境< br>     一从杰姆逊的接受史看后现代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语境变迁< br>     二理论旅行与跨语际实践:后现代主义理论译介话语的传播< br>     < br>     第四章 解构“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欲望叙事与解构批评< br>     第一节 先锋文学与解构批评:主体、真实、意义的解构< br>     一 先锋文学的后现代解读与解构批评的发展轨迹< br>     二 主体、真实、意义:“现代”核心价值的反思与解构< br>     < br>     第二节 断裂叙事与削平深度:形式革命对意识形态的消解< br>     一 欲望与欲望叙事的断裂和意义的解构< br>     二 从空间到时间:时间秩序的破坏与意义的消解< br>     < br>     第三节 革命叙事与启蒙叙事的解构和先锋文学的转型< br>     一 面对“现代”欲望叙事:从“乌托邦”到“去乌托邦”< br>     二 历史与欲望的叙述:对革命叙事的解构与重构< br>     三 存在与欲望的叙述:先锋文学的推进与转型< br>     < br>     第五章 重构“现代”:在反思“后现代”中的理论建构< br>     第一节 面对中国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意识和理论自觉< br>     一 一个导引:全球化话语与本土化话语的对接< br>     二 一个讨论个案:建构的智慧与解构的智慧的对话< br>     < br>     第二节 从“语言”突围:后现代性与汉语文化重建< br>     一 解构诗学与汉语文化重建:以郑敏为例< br>     二 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华性”的建构:以张颐武为例< br>     < br>     第三节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转型及其问题< br>     一 转型的几种路径与取向:从陈晓明到王宁< br>     二 解构基础上的建构:关于建构与解构关系的探讨< br>     三 体制化与普泛化:后现代转型的社会动因与前景< br>     < br>     结语:是后现代的现代?还是现代的后现代?还是< br>     参考文献< br>     后记< br>     Contents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