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

44.1 4.5折 98 九五品

库存4件

辽宁锦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罗德尼·哈里森 著;范佳翎 译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5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5-23

北溟特价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澳]罗德尼·哈里森 著;范佳翎 译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5
  • 版次 1
  • ISBN 9787532598151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反思遗产就是反思我们的历史
  选择遗产就是选择我们的文化
  聚焦全球文化产业爆发和巨变,反思当代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
  文化遗产的关注映照当代社会发展方向,关系文化的传递与复兴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第1、2章介绍一系列核心概念。第3、4章简要回顾遗产在西方社会的兴起及其向全球扩张的历程。第3章关注公共领域的概念。第4章主要讨论遗产全球化及 “遗产热”,探讨收藏与管理观念是如何应用在全球经济变革中的,解释为何此时普罗大众对过去产生日渐浓厚的兴趣。第5章将叙述遗产研究这一批判性跨学科领域是如何兴起的。第6至9章的关注点转移到遗产多样化与全球化分布导致的后果,讨论文化景观与非物质遗产,全球化与跨国主义进程,“共同”的世界遗产等观念。这种对话模式为怎样联结遗产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与环境议题。第10章对遗产的未来展望。
  • 遗产与现代的关系
  • 20世纪晚期遗产产业爆炸
  • 体验过去:遗产、可参观性和体验经济
  • 作为文化品牌的“世界遗产”
  • 翻译过去:遗产与阐述
  • 目的地文化:遗产和旅游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
  • 跨国世界中的遗产与国家构建
  • 对话的遗产、环境伦理和可持续性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德尼·哈里森(Rodney Harrison)教授,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院(IoA, UCL)文化遗产学教授,国际批判遗产研究代表性人物,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遗产领域首席研究员,担任由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资助的“遗产未来”研究项目首席调研员、伦敦大学“遗产未来”研究实验室主任。主持有“欧洲遗产未来的理论:遗产的故事”等项目。他还是《当代考古学杂志》的创始编辑和现任主编,曾任批判遗产研究学会创始执行委员会成员。已出版著述或合著专著十余种。

译者简介:

      范佳翎,女,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院考古遗址管理方向硕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方向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讲师、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关注遗产保护史和批判遗产研究方向,认为要将保护史作为一种思想史,在国际背景下再思中国传统遗产观念。

      王思渝,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方向博士,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批判遗产研究、大遗址保护、村落遗产研究、新博物馆学等。

      莫嘉靖,女,杜伦大学考古学系在读博士。

      沈山,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国家文物局进出境审核责任鉴定员,任职于上海市文物局。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展览、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书画鉴定等。

      张力璠,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硕士,目前就职于文化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

      韩博雅,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硕士,现就职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研究等相关工作。
【目录】
序言杭侃i

中文版自序i

出版说明i

前言·致谢i

 

第1章导言: 遗产无处不在1

遗产是什么?5

遗产研究是什么?8

第2章定义: 遗产、现代性、物质性15

关于遗产的一些定义16

北美、英国和西欧对遗产理解的对比22

遗产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25

遗产和现代性的时代28

现代性、遗产和风险30

现代性、分类和排序32

将遗产理论化: 遗产和行动者网络理论36

遗产和能动性37

作为集群或集成的遗产39

作为装备或装置的遗产41

遗产和通向物质文化的途径42

对称性考古学43

第3章世界遗产史前史: 概念的形成48

遗产与公共领域的出现49

最早的遗产清单和实践的专业化50

国家控制的起源54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遗产立法简史54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英格兰遗产立法简史59

官僚化的世纪: 美国和英格兰遗产的对比(1870—1980)64

世界遗产的起源: 战后国际主义、阿斯旺高坝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运动65

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71

第4章晚现代性与遗产爆炸78

20世纪晚期与遗产爆炸79

1970年以后英格兰遗产展示和参观的增长80

1970年以后美国遗产展示和参观的增长83

1970年以后英格兰与美国游客数量的比较分析87

晚现代性88

去工业化和“遗产化”的起落: 从博物馆到遗产地93

体验过去: 遗产、“可参观性”和体验经济98

遗产和全球化: 作为“品牌”的世界遗产104

第5章批判性遗产研究与话语转向112

遗产、民族主义和传统的发明113

对遗产的晚现代扩张的学术回应115

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早期英国的遗产论争117

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早期北美的遗产论争121

翻译过去: 遗产与阐释123

目的地文化: 遗产和旅游研究127

遗产、展示性复合体以及表征政治129

普遍价值、权威遗产话语及遗产研究的话语转向133

超越遗产话语135

第6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138

世界遗产与普遍的价值140

文化景观,朱库尔帕和世界遗产地乌卢鲁—卡塔曲塔国家公园143

建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全球战略15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马拉喀什杰马夫纳广场的说书人156

第7章遗产、多样性和人权168

跨国世界中的遗产与国家构建169

遗产、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的“文化主义”171

遗产作为对不同竞争性“价值”的管理办法174

文化、遗产、现代性和“差异”176

克罗地亚与单一文化国家遗产的管理177

作为国家遗产的多样性: 南非的“彩虹之国”以及马来西亚的“动物园式的多元文化主义”182

普世的遗产价值和文化多样性的权利188

遗产及其同差异的关系将走向何方195

第8章遗产和记忆问题201

正在被过去淹没的当下?现代性的记忆问题202

消亡遗产: 呈现缺失205

保护和破坏的对话理论206

残缺的视觉语言: 作为物质隐喻的偶像破坏运动209

明暗界线: 柏林墙遗痕的管理215

全球化消亡遗产: 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大小佛龛220

“棘手的”和不和谐的遗产231

被过去湮没的现在?消亡遗产及其两重性233

给遗产一个过去237

为了记忆而忘却,为了忘却而记忆238

第9章对话的遗产和可持续性246

现代主义者的二元:“大分裂”247

自然和文化遗产: 人为的分割250

土著的本体论视角和遗产的对话模式257

对话的遗产、环境伦理和可持续性263

博物馆、对话的遗产和“物”的伦理意义266

对话的民主: 对话的遗产和对话的决策过程269

第10章过去,何去何从?275

 

参考文献281

译者后记31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