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乐教:从德性生命到理想社会
  • 先秦乐教:从德性生命到理想社会
  • 先秦乐教:从德性生命到理想社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先秦乐教:从德性生命到理想社会

温先秦乐教,修德性生命,筑理想社会。

55.3 7.1折 78 全新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顺然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11

装帧精装

定价78元

上书时间2024-12-18

饼饼爱吃饭的杂货铺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1.知名学者郭齐勇、郑宗义、杨儒宾作序推荐。 
2.重新定义“乐教”,突破以往“乐教范畴”,开研究之先。
3.以“作乐”“奏乐”“赏乐”三分结构,贯穿先秦文献中有关“乐”的文段,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4.提出乐教“塑造德性生命、构筑理想社会”这一核心理念,拓展当下德育、美育理念。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优秀”结项成果。 
内容简介:
“乐教”是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支柱,却在春秋以降的礼乐崩坏中失传。近人不知“乐教”之义,首因其基本概念的模糊。“声”“音”“乐”三者,不能混为一谈。尤其是具备戏剧形式的“乐”,本身包含着诗辞、乐曲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讨论“乐教”,应该照顾到“乐”既有“声”“音”“乐”的差异,也有“诗”“乐”“舞”的区别。本书在明确“乐”之具体意义的基础上,全面展示“乐以成教”的内容,发掘先秦乐教思想传统和精神内核,以资儒学的当代阐释和教育的时代反思。 
作者简介:
王顺然,武汉大学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传统乐教研究、先秦儒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曾在《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中英论文二十余篇。
从哲学的视角看,欲讨论先秦乐教,首先要解释清楚“声”“音”“乐”等基本概念,而这一点并不容易。
从文本上讲,如孔颖达说:“周衰礼废,其乐先微,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孔颖达讲的,是汉初《乐记》文本形成的基本背景:其一,春秋以降,周之乐、礼的政治、文化传统崩坏,乐与礼的内在关系错位,且相较于礼而言,乐传统的断裂尤甚;其二,在乐传统崩坏、娱乐化的过程中,其最基本的音律规范也被郑、卫之新声混淆破坏,律制产生的依据、原则未得到保存;其三,汉初乐官能记下来的,多是传世乐章之音律曲调,个中思想内涵不能确准。如此看来,《乐记》虽是“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在传世文献中,已经代表着汉初学者对周乐之制度、思想最集中、最有体系的总结。但汉初对传统生疏的状况,在孔颖达看来,已经给《乐记》解释周乐思想的可靠性打了折扣。
从学说上讲,《乐记》是汉初儒生集体编纂的,其思想总体上是偏向儒家的。比如,很多在《荀子·乐论》中与墨家对辨的论述,在《乐记》中成为陈述性的结论。这样的思想倾向,将一种心性论的立场嵌入《乐记》对“声”“音”“乐”概念的说明当中,构建了人性论意义下的“声”“音”理论。这究竟是周乐理论的本意,还是儒家的特色,有待于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逐一分辨。
有鉴于以上情况,在本章对“声”“音”“乐”概念的梳理中,我们把目标文本就集中在《乐记·乐本篇》。只讨论这数百言的文字,既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献编纂所导致的杂乱,又能给“声”“音”“乐”概念确定一个基本的解释。而有了这一基本的解释,我们也能在面对其他涉及礼乐传统的文本时展开比较、判别,以形成对观念转变的定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