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概论
¥
8
1.5折
¥
52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向守平 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向守平 著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11
-
版次
1
-
ISBN
9787312021701
-
定价
5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3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天体物理概论》所用到的物理知识主要是大学普通物理,极少数必须涉及理论物理(四大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地方也只简单地引用结论,不做详细推导,故具有普通物理基础的读者学习起来不会感到困难。《天体物理概论》注意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主要事件结合到课程内容之中介绍,使读者能够比较生动具体地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艰苦探索过程。在侧重基础的同时,对一些前沿热门问题也进行了适当的介绍和讨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程度对这些内容进行取舍。
天体物理是一门既古老又生机勃勃的学科,新的观测发现不断涌现,新的理论也层出不穷,前沿进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甚至一些基本宇宙学参数的观测值也仍在不断地有所修正。
书的内容定位为介绍天文学和天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对本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些基本概念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恒星物理、星系天文学、相对论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等)的基础,并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时有一个全局的视野。对于非专业的同学,也可以达到扩展跨学科的视野、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目的,有助于建立科学正确的宇宙观,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和探索精神,并从人类研究遥远宇宙天体的科学方法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对自己在其他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 【作者简介】
-
向守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吉首市,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大教务处处长,天文与应用物理系主任。兼任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理科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委员会天文学教学指导组成员。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瑞士巴塞尔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07年获安徽省“第三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科研领域为宇宙学与相对论天体物理,至09年已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宇宙暗物质与宇宙大尺度结构。80年代早期与合作者一起提出的“冷热暗物质混合模型”,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引用,是国际上该模型的最早提出者。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主讲过力学,热学,原子物理等本科生课程和天体物理概论,核天体物理学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广泛好评。编写过《理论力学》、《力学与理论力学》、《天体物理概论》等书籍。并翻译过一定科学书籍,其中与爱尔兰籍江涛教授合译的《第一推动丛书.时间之箭》一书,先后在台湾和内地出版并畅销,该书被评为1994年度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以及《引力与时空》等书。
- 【目录】
-
第1章绪论
1.1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1.1.1太阳系
1.1.2恒星世界
1.1.3星系和星系团
1.2天体物理学的观测方法简介
1.2.1地面观测
1.2.2空间望远镜
1.2.3空间飞船考察
第2章基本天体物理量及其测量
2.1星等
2.1.1视星等
2.1.2绝对星等
2.1.3光度
2.2温度
2.2.1色指数与色温度
2.2.2有效温度
2.3光谱型
2.3.1天体光谱研究的开始与发展
2.3.2恒星光谱的分类
2.3.3不同光谱型谱线特征的成因
2.4赫罗图
2.5变星
2.5.1脉动变星
2.5.2爆发变星
2.6天体距离的测定
2.7恒星质量的测定
2.7.1双星系统
2.7.2质光关系
2.7.3位力定理
2.8恒星的年龄
第3章恒星的形成与演化
3.1恒星的形成阶段
3.1.1星云坍缩的条件与金斯判据
3.1.2星云的快速收缩过程
3.1.3星云的慢收缩过程——原恒星阶段
3.2主序星阶段
3.3恒星结构的基本方程
3.4积分定理(位力定理)
3.5主序后的演化
3.5.1小质量恒星的演化1M<2.3M
3.5.2中等质量恒星的演化2.3M.3.5.3大质量恒星的演化M>8M
3.6超新星
3.6.1Ⅰa型超新星
3.6.2Ⅱ型超新星
3.6.3中微子及其探测
3.6.4中微子的未解之谜
3.6.5超新星遗迹
3.7密近双星的演化
3.7.1洛希等势面
3.7.2密近双星的演化
3.7.3几种典型的最终演化结果
3.8引力波辐射
第4章致密星
4.1白矮星
4.1.1白矮星的质量上限——钱德拉塞卡极限
4.1.2白矮星的结构与冷却
4.2中子星
4.2.1中子星的结构
4.2.2中子星的自转与磁场
4.3脉冲星
4.3.1脉冲星的发现——一个期待了30多年的结果
4.3.2脉冲星的观测特征与理论模型
4.3.3脉冲星的距离测量
4.3.4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4黑洞
4.4.1引力半径与视界
4.4.2引力红移与时钟变慢
4.4.3宇宙飞船向黑洞下落的过程
4.4.4克尔黑洞,彭罗斯过程和宇宙监察猜想
4.4.5黑洞热力学简介
4.4.6黑洞量子力学简介
4.4.7搜寻黑洞
4.5宇宙7射线暴
第5章星际物质
5.1星际物质的概况
5.2中性氢区(HI区)与射电21cm谱线
5.3电离氢区(HⅡ区)与斯特龙根球
5.4星际分子
5.4.1星际分子的发现
5.4.2星际分子的天体物理学意义
5.4.3天体分子脉泽
第6章星系
6.1星系的主要特征
6.1.1形态与分类
6.1.2星系质量的测定
6.1.3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的“标准烛光
6.1.4银河系的主要特征
6.1.5旋臂生成一一密度波理论
6.2活动星系与活动星系核
6.2.1活动星系的主要观测特点
6.2.2活动星系核(AGN)的统一模型
6.3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6.3.1星系的大尺度成团结构
6.3.2星系的大尺度本动速度
6.3.3星系团的X射线辐射
6.4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6.4.1单个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概况
6.4.2星系的相互作用与并合
第7章宇宙学简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