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者的足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60年纪念文集
  • 探索者的足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60年纪念文集
  • 探索者的足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60年纪念文集
  • 探索者的足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60年纪念文集
  • 探索者的足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60年纪念文集
  • 探索者的足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60年纪念文集
  • 探索者的足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60年纪念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探索者的足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60年纪念文集

7.8 1.1折 68 九品

仅1件

北京石景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编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18

白洋淀书斋

十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编
  •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2839680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3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探索者的足迹》由“师表风范”、“如歌岁月”、“桃李天下”、“风采依然”四篇组成。
  一篇“师表风范”写了我们研究所的侯德封、张文佑等10位院士,徐煜坚等4位名的前辈科学家(其中有两位后来在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若新等2位研究所的老领导兼老科学家,以及为我所职工外语培训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英语及法语专家肖熹光教授。撰写者以学生或同事的身份,回忆和记述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对我国地质事业及我们研究所的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展现这些老科学家、老教育家的品格风貌、学术成就、历史闪光点,特别是他们给后人树立的行为典范和留下的思想启示。
  第二篇“如歌岁月”是以我所历史上一系列重要的科研学术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作者们回顾、记述了我国张1:400万大地构造图的编制,我国早期黄土研究,三峡及南水北调工程的早期工程地质与地震地质工作,我所活动构造、深部构造、构造物理、活动火山、综合减灾、工程地震、诱发地震等学科的创业及发展历史,以及我所在岩石圈大断面计划、城市活断层研究、地震预测、核电站选址、青藏科考、大震考察、国际合作、期刊出版等许多工作中的历史性成就及感人事迹。充分展现出我所几代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优良学术传统,以及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第三篇“桃李天下”主要是由我所昔日的“莘莘学子”们写的。其中有的人在研究生毕业后长期留在所内工作,还有多人目前正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重要的岗位上。在这一篇篇满怀深情的纪念文章中,作者们通过对一件件往事的述说,抒发着终身难忘的师生之情、学友之谊,表达着他们作为“地质所传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由我所研究生教育工作几代主管人员合写的那篇综述性文章,则用翔实的材料,对我所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特色与成绩做了十分精彩的历史性概述。
  第四篇“风采依然”是我所60年历史照片的剪影,按照内容及大致的年代分成五组:难以忘怀的年轻时;风雪无惧的地质人;热情敬业的管理者;事业传承的生力军;丰姿多彩的人生路。那一幅幅珍藏多年的历史照片,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年轻面孔,把人们重新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年代,重温我们“地质所人”60年来,那一幕幕艰难创业、无私奉献的动人历史场景。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师表风范
远见卓识开拓创新——纪念侯德封先生
纪念何作霖先生
尹赞勋先生对我国地质学研究的杰出贡献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纪念导师张文佑先生
纪念我国地震地质学的重要奠基人张文佑先生
追思徐煜坚先生
重实践重创新——记谷德振先生的学术风格
刘东生先生的治学原则和方法
满园春色关不住——纪念马杏垣先生
他赢得国际地学界的赞誉——马杏垣先生晚年两项突出成就
难以忘怀的恩师——忆全国职工教育先进教师肖熹光教授
勇于科学探索热心培育新人——记罗焕炎先生
心有大爱——记李砰院士
怀念我们的好领导高文学同志
平凡人生,不平凡的业绩——记刘若新老师
丁国瑜先生的科研工作业绩
长中短临报地震南北西东论全球——记马宗晋先生
马瑾先生剪影
在不断探索中前行——记邓起东院士

第二篇 如歌岩月
《中国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大地构造纲要》诞生记
三峡工作的点滴回忆
参加中国黄土研究
半个世纪前西部南水北调工作对科研的启迪
川滇地区地质考察趣闻
中国东部地学大断面的编制和研究
对地质所研究工作的两点认识
我的“快乐科研”经历——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中的苦与乐
回忆构造物理研究室的几则往事
室内地震实验场——双轴伺服加载与多参数观测系统
中国活动构造图
诱发地震研究纪事
从珠峰科考到青藏高原研究
灾害编图与减灾
向地壳深部进军——记地震转换波测深法的发展历程
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定量研究
中法活断层合作研究的成就与启示
火山工作的艰难开局
让石头重回深处
八年奋斗,终结硕果——记“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科研项目
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记“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科研项目
两度穿越喜马拉雅山见闻
为他人做“嫁衣裳”
一段美好的回忆
难忘的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兼谈世界核电安全
地质所的回忆
1988年北京国际构造物理会议
成功举办“第十九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
忘我工作,献身地震科学事业
——记奋战在地震现场的年轻地学工作者
踏上地球之巅——忆1975年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
探索地震预测、预报之路
我和地震预报
我所地下流体学科发展与地震预测科学探索的点滴回顾
1973年四川炉霍7.6级地震考察二三事
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考察
海城地震夜观火球
唐山地震忆与议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考察暨趣事
忆汶川512地震应急科学考察队
地质所也可以成为品牌——参加玉树地震应急工作有感
所庆六十年抒怀
积历史之厚蕴
地质所六十年贺

第三篇 觥孝天下
昔日莘莘学子,今日栋梁之材——喜看地质所毕业研究生的成长
难忘的岁月
初进地质所的日子
做学问从这里开始
两期学习两段感情留下串串故事
记研究生期间的二三事
从这里起步和成长
难忘师生情
怀念在地质所的学生生活
一个博士研究生的成长历程
记忆深刻的读博之路
研究生时代的回忆
探寻大地脉动的节律——建所六十年庆

第四篇 风采依然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60年历史照片剪影
编后语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