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古诗:在历史与哲学的长廊之间
  • 新古诗:在历史与哲学的长廊之间
  • 新古诗:在历史与哲学的长廊之间
  • 新古诗:在历史与哲学的长廊之间
  • 新古诗:在历史与哲学的长廊之间
  • 新古诗:在历史与哲学的长廊之间
  • 新古诗:在历史与哲学的长廊之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古诗:在历史与哲学的长廊之间

16开372页

13 1.5折 88 八五品

库存2件

北京石景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程皓月 著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04

白洋淀书斋

十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程皓月 著
  •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8
  • 版次 1
  • ISBN 9787805548135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原创性的诗说中国史,着眼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将历史的演变与思想的流变合二为一,采取诗、注并行的方式勇攀当代“新历史”写作的新高峰。全书共分七辑,前六辑以318首“新古诗”辅以中华典籍精华的注解,以时间为顺序,书写自春秋战国、楚汉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间的重大标志事件与著名人物典故,重绘出跨越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表达了中国文学的新情趣与新内涵,展现了中国精神的新境界与新魅力。第七辑是作者撰写的文论《新古诗宣言》,集中阐述新古诗的背景、命名、概念和诗体等内容,以及历史写作与哲学、美学之间的关联。作者引经据典、直抒胸臆,秉承“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在“古史新写,古人评史,古今交汇,天人合一”之间进行了一次诗学周游,集哲理性、通识性、文学性、艺术性、新颖性于一体,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从而激活了中华文化的新的生命力。

  新古诗宣言:①西方现代诗歌不等于中国现代诗歌。②没有中国特色的诗歌不能代表中国诗歌。③妄图取消中国古诗传统、制造中国文化断裂的文学样式的诗歌,不能称之为中国现代诗歌。④借鉴西方现代诗歌形式的汉语英译体诗歌,不应称为“中国新诗”。⑤中国现代诗歌史不应是英译体诗歌史。⑥将西方文化称为“新”,暗示中国文化为“旧”,是西方中心论时代的文化达尔文主义,是割裂中华文化的伪命题,是偷换概念的文化殖民主义。⑦中国诗歌没有文言与白话之分,只有创造与剽窃之分、伟大与平庸之分、中国特色与拿来主义之分。⑧中国现代诗歌应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⑨中国现代诗歌必须含有中国哲学思想内核。⑩中国诗歌的复兴:从“新古诗”开始。
【作者简介】
 程皓月,名彬,号诗儒。当代儒家、诗人、隐士。

    1979年生于北京,于1999年开始写作。长期致力于中文诗歌与中国哲学的融合、重塑与再创新;将中国当代儒学发展与中国古典诗歌创新相结合,创“新七言”,是新时代彰显中国特色的“新古诗” 作家。

于2021年纪念孔子逝世2500周年之际,出版大型儒学思想史诗《儒魂:当代儒家的新古诗》。突破了过去固化的将儒学与诗学割裂的单向研究视野,以儒家思想创新古典诗歌形式,再以创新性的“新古诗”书写2500年中国儒学史,完成了儒学与诗学的“双向互译”。

    《新古诗:在历史与哲学的长廊之间》是其“孔子·2500写作计划”的第二部作品,是将“新古诗”诗体与历史解读相融合的又一部大型“国魂史诗”。作者以“新古诗”重绘了从东周至唐末跨越1600年的“历史切片”,再以“经不离史”的方式引用儒学大家注解历史的精神,从而点亮了中华民族在发展中的曲折经历与不朽传奇的一个个瞬间。《新古诗》将给读者带来更加震撼的思想审美与阅读体验。
【目录】
第一辑  王霸之夏

东周·平王东迁 /003

东周·秦风小戎 /004

东周·文侯之命 /005

东周·郑伯阙泉 /006

东周·曲沃克翼 /007

五霸·齐桓庭燎 /008

五霸·宋襄不鼓 /009

五霸·晋文逐麋 /010

五霸·秦缪霸戎 /011

五霸·楚庄问鼎 /012

五霸·弭兵会盟 /013

吴越·季子挂剑 /014

吴越·吴王阖庐 /015

吴越·勾践洗马 /016

吴越·夫差自刎 /017

爻变·郑有七穆 /018

爻变·公卑桓强 /019

爻变·黄父问礼 /020

爻变·田常取齐 /021

爻变·三家分晋 /022

爻变·受经子夏 /023

六国·韩哀灭郑 /024

六国·分周为两 /025

六国·梁惠称王 /026

六国·燕哙禅让 /027

六国·齐宣伐燕 /028

六国·胡服骑射 /029

六国·楚怀入秦 /030

六国·长平之战 /031

秦祚·献公称伯 /032

秦祚·商鞅变法 /033

秦祚·文武之胙 /034

秦祚·昭襄灭周 /035

四公子·孟尝君 /036

四公子·平原君 /037

四公子·信陵君 /038

四公子·春申君 /039

九流·孔子 /040

九流·孟子 /041

九流·荀子 /042

九流·老聃 /043

九流·庄周 /044

九流·墨翟 /045

九流·惠施 /046

九流·公孙龙 /047

九流·孙武 /048

九流·吴起 /049

九流·起翦颇牧 /050

九流·公孙衍 /051

九流·张仪 /052

九流·稷下学宫 /053

九流·邹衍 /054

九流·屈原 /055

九流·吕不韦 /056

九流·李斯 /057

九流·荆轲 /058

始皇·秦灭六国 /059

始皇·观礼于鲁 /060

始皇·咸阳宫谏 /061

始皇·始皇默然 /062

始皇·亡秦者胡 /063

始皇·秦兵马俑 /064

第二辑  楚汉传奇

仁·斩蛇起义 /067

仁·张良进履 /068

仁·胯下之辱 /069

仁·大泽起义 /070

仁·陈王至陈 /071

仁·梁起东阿 /072

义·指鹿为马 /073

义·卿子冠军 /074

义·巨鹿之战 /075

义·西略入关 /076

义·怀王之约 /077

义·鸿门宴 /078

义·戏亭分封 /079

义·西楚霸王 /080

礼·月下萧何 /081

礼·暗度陈仓 /082

礼·山东崩乱 /083

礼·彭城之战 /084

礼·京索之战 /085

礼·汉王请和 /086

礼·纪信诳楚 /087

智·背水一战 /088

智·成皋之战 /089

智·潍水沉沙 /090

智·广武对峙 /091

……

第三辑  两汉经学

汉初·今文经 /113

汉初·无为而治 /114

汉初·汉家儒宗 /115

文景·三家诗 /116

文景·高堂士礼 /117

文景·吊屈原赋 /118

文景·公羊春秋 /119

汉武·河间献王 /120

汉武·鲁壁藏书 /121

汉武·黄老刑名 /122

汉武·淮南子 /123

汉武·春秋繁露 /124

汉武·公孙主父 /125

汉武·丝绸之路 /126

汉武·封狼居胥 /127

汉武·琴挑文君 /128

汉武·汉武帝 /129

汉武·汉郊祀歌 /130

汉武·天人之际 /131

汉武·古文尚书 /132

宣元·伊霍之事 /133

宣元·河内女子 /134

宣元·汉家制度 /135

宣元·京房易经 /136

宣元·大戴礼记 /137

宣元·说苑新序 /138

宣元·张侯论语 /139

始建国·王莽篡汉 /140

始建国·五德始终 /141

始建国·扬雄子云 /142

始建国·刘歆 /143

光武·光武中兴 /144

光武·臣不为谶 /145

光武·严光钓台 /146

光武·二十八将 /147

……

第四辑  魏晋风度

三国·天下归心 /169

三国·周郎顾曲 /170

三国·诸葛武侯 /171

三国·琴操独断 /172

三国·孟子章句 /173

三国·郑玄康成 /174

三国·文姬归汉 /175

三国·建安风骨 /176

三国·汉魏禅让 /177

三国·太极殿 /178

三国·孔子家语 /179

三国·正始石经 /180

三国·维摩诘说 /181

七贤·玄学 /182

七贤·何晏 /183

七贤·王弼 /184

七贤·夏侯玄 /185

七贤·竹林七贤 /186

七贤·嵇康 /187

七贤·阮籍 /188

西晋·天命有晋 /189

西晋·黄帝内经 /190

西晋·左传集解 /191

西晋·竹书纪年 /192

……

第五辑  裂变

宋·刘裕北伐 /211

宋·世说新语 /212

宋·儒玄史文 /213

宋·颜谢 /214

宋·元嘉北伐 /215

宋·宋明堂歌 /216

齐·吾本布衣 /217

齐·昭夏之乐 /218

齐·竟陵八友 /219

齐·文心雕龙 /220

梁·萧衍受禅 /221

梁·钟离之战 /222

梁·千字文 /223

梁·画龙点睛 /224

梁·一苇渡江 /225

梁·昭明文选 /226

梁·昭明太子分则《金刚经》 /227

梁·论语义疏 /228

梁·会三教诗 /229

梁·侯景叛梁 /230

梁·江陵焚书 /231

陈·霸先建陈 /232

陈·玉台新咏 /233

陈·游玄桂林 /234

陈·忆南朝 /235

……

隋·开皇之治 /254

隋·我兴由佛 /255

隋·隋大兴城 /256

隋·大运河 /257

隋·五郊歌辞 /258

隋·论语述议 /259

隋·河汾门下 /260

隋·隋末民变 /261

隋·淮阳感怀 /262

隋·宇文化及 /263

第六辑  唐的梦

五皇·晋阳起兵 /267

五皇·天策上将 /268

五皇·升仙太子碑 /269

五皇·御注三经 /270

五皇·元和中兴 /271

太宗·虎牢之战 /272

太宗·玄武门变 /273

太宗·贞观之治 /274

太宗·昭陵六骏 /275

四伐·夜袭阴山 /276

四伐·东征高丽 /277

四伐·西灭突厥 /278

四伐·和亲吐蕃 /279

四子·隐太子 /280

四子·孝敬皇帝 /281

四子·章怀太子 /282

四子·永泰公主 /283

四臣·长孙无忌 /284

四臣·许敬宗 /285

四臣·上官仪 /286

四臣·郭子仪 /287

四变·神龙革命 /288

四变·景龙之变 /289

四变·唐隆之变 /290

四变·先天政变 /291

四馆·文学馆 /292

四馆·北门学士 /293

四馆·翰林院 /294

四馆·弘文馆 /295

八典·经史子集 /296

八典·经典释文 /297

八典·群书治要 /298

八典·五经正义 /299

八典·艺文类聚 /300

八典·北堂书钞 /301

八典·马总意林 /302

八典·杜佑通典 /303

……

第七辑  新古诗宣言

新古诗的背景 /337

季羡林:新诗是一个失败 /338

谢冕的复杂心情 /339

古体诗的孔子与英译体的上帝 /341

“新诗”不新 /344

《刍议》溯源 /344

“新诗”的“成功学” /345

“新诗”与名声 /347

混乱与现状 /349

超越五四的局限 /352

宇文所安眼中的北岛 /352

五四的局限 /353

“去中国化”的悖论 /356

突破“1917 后遗症” /358

新古诗的美学 /360

新古诗的命名 /360

新古诗的概念 /360

象与数:“天人合一”的方法论 /360

儒学视角下的古典诗体确立性 /362

新古诗之体 /367

后记 /371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