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
  • 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
  • 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

19 3.3折 58 全新

库存10件

河南周口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琳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6-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2

上书时间2024-12-23

屹雯书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琳 著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16-06
  • 版次 1
  • ISBN 9787101118513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2页
  • 字数 25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在分析冷战后中国与四个周边地区板块(东南亚、中亚、东北亚、南亚)的互动模式和政策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差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已逐渐发展为次区域——双边——地区的多层次政策框架,国内因素和地区互动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了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差异化发展。在国内层面,多元利益主体组成不同的“国内联盟”,通过跨部门、跨层次、多渠道的相互博弈影响中国周边政策在不同地区议题上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在地区层面,与中国密切互动的四个周边地区板块因其“地区自主性”的不同,导致中国与这些地区互动的社会化模式、角色扮演及其地区政策取向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周边外交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差异化,进一步完善层次化、差异化的周边地区政策将是未来我国塑造周边环境和构建地区秩序的长期任务。

【作者简介】


吴琳,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2011年获复旦大学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周边外交、东亚区域合作、南亚问题研究等。
【目录】


导论
节 选题理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政策文献梳理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结构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与概念界定
编 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维度分析
章 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发展的历史维度
节 “周边”在中国周边外交布局中的定位
第二节 过渡期(1989-1995):全面建交与经济外交
第三节 调整期(1996-2001):受制于关系和战略
第四节 成熟期(2002-):次区域-双边-地区多层政策结构的成型
第二章 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多层结构
节 次区域层次
第二节 双边层次
第三节 地区层次
第四节 层次间比重与相互关系
第二编 构建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解释中国周边外交的研究视角
节 几种可能的理论解释及其局限
第二节 实践转向背景下的“-地区互动”研究视角
第四章 联盟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
节 中国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其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第二节 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联盟
第三节 不同议题上联盟对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偏好的影响
第四节 联盟竞争及其对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偏好的影响
第五章 地区自主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
节 对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社会化解释及其局限
第二节 地区自主的界定与评判标准
第三节 地区自主、社会化模式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
第三编 验证与启示:以中国的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政策比较为例
第六章 联盟、地区自主与中国的东南亚政策
节 联盟与中国对东南亚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联盟与中国对东南亚的安全政策
第三节 中国对东南亚的地区塑造
第四节 东南亚地区自主与中国对东南亚的地区塑造
第七章 联盟、地区自主与中国的中亚政策
节 联盟与中国对中亚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联盟与中国对中亚的安全政策
第三节 中国对中亚的地区塑造
第四节 中亚地区自主与中国对中亚的地区塑造
第八章 政策比较
节 中国对东南亚和中亚的政策比较分析
第二节 结与反思
参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