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唐饮食文化史》黎虎1998北京师大32开375页:本书从食材、烹饪技艺、饮食习俗等方面介绍汉唐饮食文化的特点。在汉唐长达一千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文化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我国人民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确立了以粟、麦、稻等粮食为主食,以蔬菜和一定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模式,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饮食模式,形成典型的东方饮食特色。
  • 《汉唐饮食文化史》黎虎1998北京师大32开375页:本书从食材、烹饪技艺、饮食习俗等方面介绍汉唐饮食文化的特点。在汉唐长达一千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文化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我国人民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确立了以粟、麦、稻等粮食为主食,以蔬菜和一定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模式,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饮食模式,形成典型的东方饮食特色。
  • 《汉唐饮食文化史》黎虎1998北京师大32开375页:本书从食材、烹饪技艺、饮食习俗等方面介绍汉唐饮食文化的特点。在汉唐长达一千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文化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我国人民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确立了以粟、麦、稻等粮食为主食,以蔬菜和一定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模式,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饮食模式,形成典型的东方饮食特色。
  • 《汉唐饮食文化史》黎虎1998北京师大32开375页:本书从食材、烹饪技艺、饮食习俗等方面介绍汉唐饮食文化的特点。在汉唐长达一千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文化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我国人民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确立了以粟、麦、稻等粮食为主食,以蔬菜和一定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模式,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饮食模式,形成典型的东方饮食特色。
  • 《汉唐饮食文化史》黎虎1998北京师大32开375页:本书从食材、烹饪技艺、饮食习俗等方面介绍汉唐饮食文化的特点。在汉唐长达一千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文化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我国人民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确立了以粟、麦、稻等粮食为主食,以蔬菜和一定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模式,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饮食模式,形成典型的东方饮食特色。
  • 《汉唐饮食文化史》黎虎1998北京师大32开375页:本书从食材、烹饪技艺、饮食习俗等方面介绍汉唐饮食文化的特点。在汉唐长达一千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文化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我国人民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确立了以粟、麦、稻等粮食为主食,以蔬菜和一定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模式,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饮食模式,形成典型的东方饮食特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唐饮食文化史》黎虎1998北京师大32开375页:本书从食材、烹饪技艺、饮食习俗等方面介绍汉唐饮食文化的特点。在汉唐长达一千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文化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我国人民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确立了以粟、麦、稻等粮食为主食,以蔬菜和一定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模式,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饮食模式,形成典型的东方饮食特色。

汉唐时期初步确立了中国风味的菜肴烹任方式,形成了以炙、脍、羹、脯、菹等为主要加工方式,以蒸、烤、煎、炸、烹、炒等为基本烹制手法,以色、香、味、形为终极效应,讲究刀工火候、五味调和,具有整体性、完美性的综合烹饪艺术,从而孕育了具有东方农业文明特色的中国菜肴的体系和风味,日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性的地方风味饮食和菜系。饮食品种的开拓和创造发明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和确立的食制食俗,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国人。

356 八五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黎虎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9-05

纵横o天下图书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新编仔猪饲料配方600例》杨在宾2009化学工业32开236页:从实用实效出发,介绍仔猪营养和需要量、仔猪饲料和配合技术,哺乳期仔猪饲料配方及实例,保育期仔猪饲料配方及实例,生长猪饲料配方及实例,育肥猪饲料配方及实例。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技术先进,可操作性强,对指导发展养猪业,帮助从业人员致富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是养猪场饲料配方技术人员、饲企技术人员、专业养猪户、相关院校饲畜专业师生参考书。
《新编仔猪饲料配方600例》杨在宾2009化学工业32开236页:从实用实效出发,介绍仔猪营养和需要量、仔猪饲料和配合技术,哺乳期仔猪饲料配方及实例,保育期仔猪饲料配方及实例,生长猪饲料配方及实例,育肥猪饲料配方及实例。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技术先进,可操作性强,对指导发展养猪业,帮助从业人员致富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是养猪场饲料配方技术人员、饲企技术人员、专业养猪户、相关院校饲畜专业师生参考书。 ¥156.00
《羊驼学(彩)》董常生2010农业16开400页:由山西农大董常生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计划及10余项省部级项目资助下,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经多年辛勤研究后所得成果的全面总结。全书八章系统介绍羊驼的起源、进化、分类、行为、解剖结构与生理生化特征、饲养管理、繁育、毛色形成机制、产品开发利用和疾病防治等。可供动物生物学相关研究的教研人员及研究生及有志于发展羊驼事业的业界朋友研读参考。
《羊驼学(彩)》董常生2010农业16开400页:由山西农大董常生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计划及10余项省部级项目资助下,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经多年辛勤研究后所得成果的全面总结。全书八章系统介绍羊驼的起源、进化、分类、行为、解剖结构与生理生化特征、饲养管理、繁育、毛色形成机制、产品开发利用和疾病防治等。可供动物生物学相关研究的教研人员及研究生及有志于发展羊驼事业的业界朋友研读参考。 ¥1238.00
《临床实用舌象图谱(彩)》王彦晖2012化学工业16开130页:包括舌诊基础知识、病位证素与舌象、病性证素与舌象、六经病证与舌象、卫气营血证与舌象、体质与舌象、中药与舌象、方剂与舌象八章若干节段丰富内容。除了阐述舌诊基础知识外,着重研究舌象与证素、体质、治则、治法、常用中药和方剂的关系,在方药使用上汇集了著者多年独到的临证经验。舌诊是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临床实用舌象图谱(彩)》王彦晖2012化学工业16开130页:包括舌诊基础知识、病位证素与舌象、病性证素与舌象、六经病证与舌象、卫气营血证与舌象、体质与舌象、中药与舌象、方剂与舌象八章若干节段丰富内容。除了阐述舌诊基础知识外,着重研究舌象与证素、体质、治则、治法、常用中药和方剂的关系,在方药使用上汇集了著者多年独到的临证经验。舌诊是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168.00
《中医望诊与舌诊彩色图解》刘文兰2018化学工业16开129页:望诊是中医诊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舌象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因而形成了中医特色诊法的舌诊。 本书结合诊断学本科规划教材内容,从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等方面,对望诊与舌诊的内容及所主病证进行了详述。编者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300余幅具有典型特征的望诊和舌诊照片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方便读者直观地学习运用望诊、舌诊的基本技能。
《中医望诊与舌诊彩色图解》刘文兰2018化学工业16开129页:望诊是中医诊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舌象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因而形成了中医特色诊法的舌诊。 本书结合诊断学本科规划教材内容,从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等方面,对望诊与舌诊的内容及所主病证进行了详述。编者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300余幅具有典型特征的望诊和舌诊照片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方便读者直观地学习运用望诊、舌诊的基本技能。 ¥156.00
《中医望诊测健康》范晓清2006人民军医32开221页:介绍中医望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先介绍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及中医望诊基本知识,讲述通过望诊来测试健康状况,如何望神、望形体、望头颈、望眼、望耳、望鼻、望口腔、望舌、望手、望足等,用中医辨证的诊断理论和方法,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判断人体是否患病及所患疾病的情况,以便及早进行诊治。 适宜各阶层人士和正在学习中医以及从事中医的医护人员阅读。
《中医望诊测健康》范晓清2006人民军医32开221页:介绍中医望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先介绍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及中医望诊基本知识,讲述通过望诊来测试健康状况,如何望神、望形体、望头颈、望眼、望耳、望鼻、望口腔、望舌、望手、望足等,用中医辨证的诊断理论和方法,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判断人体是否患病及所患疾病的情况,以便及早进行诊治。 适宜各阶层人士和正在学习中医以及从事中医的医护人员阅读。 ¥88.00
《一百天学中医诊断》吴鸿洲1999上海科技32开401页: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介绍了中医的“四诊”、“八纲”、7种辨证方法、21种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辨证和病案,以及辨证论治在30种常见疾病中的实际应用。书末附方剂索引,以便读者查阅。为了贯彻这套丛书的统一性,采用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周学习六天,共十四周学完的方法。这本雅俗共赏、医生病人咸宜的中医学基础著作,通俗易懂,重点介绍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百天学中医诊断》吴鸿洲1999上海科技32开401页: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介绍了中医的“四诊”、“八纲”、7种辨证方法、21种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辨证和病案,以及辨证论治在30种常见疾病中的实际应用。书末附方剂索引,以便读者查阅。为了贯彻这套丛书的统一性,采用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周学习六天,共十四周学完的方法。这本雅俗共赏、医生病人咸宜的中医学基础著作,通俗易懂,重点介绍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 ¥123.00
《望目辨证诊断学(彩)》王今觉2013中医药16开263页:在继承内经和华佗望目诊病理论基础上,揭示脏腑在白睛的分布部位,开创性地阐述目裹特征、黑睛特征、白睛特征(包括白睛形态特征、白睛血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与变化所具有的普遍规律、临床意义和诊断全身各科疾病证候的理论和方法。全书1000多幅彩色图片,便于读者研究掌握。本书可供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中医工作者及一般家庭读者使用和阅读学习。
《望目辨证诊断学(彩)》王今觉2013中医药16开263页:在继承内经和华佗望目诊病理论基础上,揭示脏腑在白睛的分布部位,开创性地阐述目裹特征、黑睛特征、白睛特征(包括白睛形态特征、白睛血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与变化所具有的普遍规律、临床意义和诊断全身各科疾病证候的理论和方法。全书1000多幅彩色图片,便于读者研究掌握。本书可供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中医工作者及一般家庭读者使用和阅读学习。 ¥456.00
《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胡献国2006农村读物16开408页:共分八章。首章中医典故介绍常见中医典故的由来;第二章中医拾趣介绍中医文化中的一些趣事;第三章名人与中医介绍一些名人与中医的关系;第四章中草药传说介绍种种中药的来历与传说;第五章中成药及汤剂的传说介绍各种中成药与汤剂的来历与传说;第六章医家介绍常见名医;第七章医家轶闻介绍常见名医在行医过程中的轶闻趣事;第八章其他介绍与中医药相关的事情。
《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胡献国2006农村读物16开408页:共分八章。首章中医典故介绍常见中医典故的由来;第二章中医拾趣介绍中医文化中的一些趣事;第三章名人与中医介绍一些名人与中医的关系;第四章中草药传说介绍种种中药的来历与传说;第五章中成药及汤剂的传说介绍各种中成药与汤剂的来历与传说;第六章医家介绍常见名医;第七章医家轶闻介绍常见名医在行医过程中的轶闻趣事;第八章其他介绍与中医药相关的事情。 ¥88.00
《中医名言大辞典》刘道清1991中原农民32开1684页:收列全面,内容广袤,选编精当,分为论医、养生、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治法、方药、论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禁忌、预后、论护和优生优育等28篇两百万字。不仅收有名言条文,还有出处和注释,以便读者查对原著和理解原意。该书既是中医医务人员、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更是基层和乡村医生难得的案头书。
《中医名言大辞典》刘道清1991中原农民32开1684页:收列全面,内容广袤,选编精当,分为论医、养生、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治法、方药、论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禁忌、预后、论护和优生优育等28篇两百万字。不仅收有名言条文,还有出处和注释,以便读者查对原著和理解原意。该书既是中医医务人员、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更是基层和乡村医生难得的案头书。 ¥778.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我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唐饮食文化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汉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育臻于茁壮成熟的阶段,是政治经济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黄金时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饮食文化则是这个阶段历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汉唐饮食文化史对于全面、深刻认识这一阶段的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它对于加深和丰富这一阶段历史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汉唐长达一千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文化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我国人民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古代饮食生活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这一时期确立了以粟、麦、稻等粮食为主食,以蔬菜和一定的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模式,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饮食模式,具有典型的东方农业文明特色的饮食。

具体而言,约有如下数端:

一是粮食构成的发展变化。从先秦时期起,“五谷”就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粮食,《周礼》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注曰:“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在记载各地的出产时则谓:“河南曰豫州…其谷宜五种。”注曰:“五种,黍、稷、菽、麦、稻。”可见所谓“五谷”并非十分固定的种类,只是言其多的意思,而且其中非常重要的粟这里也没有包括在内。

粟、黍、稷是先秦时期食用最广的粮食。

粟,又称禾、谷、谷子,俗称小米。黍、稷为黍属,籽粒比粟大,米色比粟鲜黄,俗称“黄米”。粟在汉唐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品种在西晋郭义恭的《广志》中有12种,一百多年间,到北魏时期已经发展为86种,在粮食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黍、稷则很少发展,退居主粮中的次要地位。麦、稻则从先秦时期的次要地位日益上升。

△ 黍米

麦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仅次于黍、稷,在汉代进入大发展时期,除中原、山东、淮北等传统麦作区外,关中得到很大发展,由汉代“俗不好种麦”,经政府推广,到唐代已与粟并驾齐驱。北方在南北朝时期仍以粟、黍、稷为主,到唐代麦已超过它们占居首位。据统计敦煌文书所记净土寺收支,面69次、粟56次、麦19次。《太平广记》中,面食57次,稻米食8次,粟4次,麦饭3次,粟、麦在南北朝时期向南方推广,产量仅次于稻。

稻从南朝中期起超过北方,唐代总产量已经超过麦、粟,并大量北运,形成“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局面。菽,即大豆,春秋时期从东北传入“戎菽”,日益推广,成为五谷之一,与粟并列为主粮。汉唐时期虽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比重逐渐下降,因其单产低于粟、麦、稻,增产潜力小,逐渐向着副食方向发展。到了唐代,传统主粮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稻米取代粟的首席地位,麦类已上升至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

古代主粮还有雕胡,又称菰,其根即茭白,其籽实即雕胡。汉唐时期是食用雕胡米最兴盛的时期。可以做饼、饭、羹。宋代以后逐渐从主粮序列中退位,日渐成为蔬菜。

△ 雕胡米

二是肉类主要为“六畜”(马牛羊鸡犬豕),除马之外再加上鱼类,构成中国古代主要的肉食。中国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国家,肉类所占比重小,一般平民食用更少。即使被称为“肉食者”的统治阶级也不能随意吃肉,“古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士无故不杀犬豕”。汉代有所增加,“今闾巷县陌,阡陌屠沽,无故烹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但也没有能够使肉食有太大的增加,他们也多数转入农耕生活,因为有限的耕地不能提供大量的牧场。

三是蔬菜。中国古代的蔬菜品种相对较少,汉代文献所记不过有20余种,《齐民要术》记载有30余种,唐末《四时纂要》记载有35种,其中以“葵”最为重要,葵,又称为冬葵或寒菜,为“百菜之首”,是当时人之“当家菜”,如《古诗十五从军征》:“烹穀持做饭,采葵持作羹”,平民日常饮食为“粟飧葵菜”。韭菜在汉代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温室栽培。萧齐庾杲之因为常吃“韮薤”、“渝蘥韮”、“生韮杂菜”,而被讥笑为常吃“二十七种”。

△ 冬葵

第二,汉唐时期初步确立了中国风味的菜肴烹任方式,形成了以炙、脍、羹、脯、菹等为主要加工方式,以蒸、烤、煎、炸、烹、炒等为基本烹制手法,以色、香、味、形为终极效应,讲究刀工火候、五味调和,具有整体性、完美性的综合烹饪艺术,从而孕育了具有东方农业文明特色的中国菜肴的体系和风味,日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性的地方风味饮食和菜系。

炙——《说文):“炙肉也,从肉,在火上。”原料为畜肉、内脏,禽类,鱼类等。

脍——《说文》:“细切肉也。”《释名):“脍,会也,细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已,乃会合和之也。”为加工鱼、肉之方法。以鱼脍为多,其特点:原料是鱼,东汉《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盤脍鲤鱼。”讲求鲜、活,唐代寒山《诗》:“去骨鲜鱼脍。”杜甫《观打鱼歌》:“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盤白雪高。”

羹——汤菜,《释名):“汪也,汁汪郎也。”有菜羹、肉羹。食用广泛,《礼记·内则》:“羹食,自诸候以下至于庶人,无等。”因为“羹食,食之主也”。为大众的每日常食,故曰“凡人所食,羹饭为主”。《宋书·朱修之传》:“菜羹粗饭”,“乃贫家好食”。

脯——《说文》:“干肉也。”此类尚有腊、脩等,据《周礼·腊人》郑注:大动物成条片而干为脯,经捶打加入佐料而干为脩,小动物整体而干为腊。均为常备之方便食品。

菹——《说文》:“酢菜也,”腌制酸菜类食品,将动植物原料用盐、酱、醋等腌渍,经乳酸菌发酵加工以便保藏。方法:一是用盐水洗、泡;二是加入米粥(为微生物提供养料)麦曲(发酵)。有肉菹、菜菹两类。以此法加工之鱼类称为“鲜”,《释名):“鲊,菹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也。”即腌鱼、糟鱼。制法:切块,制糁(米饭加佐料),入能,一层鱼一层糁,盖以箬叶。

以上是最为常用和普遍的加工方式与品种,其中以前两种最为美味,故产生了“脍炙人口”的成语。

第三,汉唐时期饮食品种的开拓和创造发明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这个时期发明创造的食品——豆腐,经历一千余年实践的检验而被证明是人类所发现和制造的最佳营养食品之一。据说豆腐是西汉刘安发明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这个说法有人怀疑,因为《本草纲目》一书晚出。但是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发现的画像石中,已经有豆腐作坊的图像。这就证明:在汉代我国确实已经有了豆腐的生产,而刘安发明豆腐的说法当不会是空穴来风。

△ 打虎亭汉墓制作豆腐画像石

其次,这个时期开发利用起来的饮料——茶,不仅至今还是我国人民不可替代的最佳饮料,而且风靡全球,历久不衰。《华阳国志》:周初封建于巴,其地有“香茗”。茶的原产地在西南。经历了由药用、食用、饮用的发展过程,汉唐是其普遍推广时期,大体循由西南而东南,由南方而北方推广,唐代普及于全国。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武都买茶。三国时期长江下游已见饮茶,《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因其不善饮酒,孙皓“密赐茶以当酒”。西晋时北方已经饮用,愍怀太子于宫中以卖“茶之属”为戏。唐代普及,“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并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和外国。

再次,现在我们日常必备的调味品如酱油、豉、醋等,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日常食之酱油在东汉已经出现,当时称为“清酱”。豆豉在汉代已经大量生产,西汉富商大贾有经营“糱麴盐豉千答”者。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南北朝时期才用“醋”这个字。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最后,这一时期形成和确立的食制食俗,至今仍深深影响中国人民的饮食生活。

如餐制,先秦时期通行一日两餐制,从汉代开始一日三餐制逐渐普及,汉唐时期得以巩固而成为饮食定制。先秦时期适应席地而坐习俗,因而通行分食制,西晋、十六国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胡床之类的高脚坐具传入,以及桌椅等家具的推广,逐渐改变了饮食习惯,形成围桌用餐的方式,适应这种饮食方式的合食制在唐代发展起来,遂成为此后国人通行之食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