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1卷)
¥
63
6.3折
¥
10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竺可桢 著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7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55
上书时间2024-09-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竺可桢 著
-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7
-
版次
1
-
ISBN
9787542834065
-
定价
10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608页
- 【内容简介】
-
《竺可桢全集第1卷》收录竺可桢1916—1928年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书信等68篇,另有专著3种。这些文稿比较集中地发表在《科学》《东方杂志》《史地学报》等刊物上。
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1913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气象学。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留美期间,竺可桢成为中国科学社的首批社员,并开始参与《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撰写过大量通俗科学文章。在中国科学社后来每年一次的年会上,也多有演讲和论文发表。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恰逢该校转制。自1921年起,他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在这里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种讲义,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奠基性教材。
1925年1月,东南大学发生“易长风潮”,竺可桢于本年夏离校,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史地部部长,潜心著述,接连发表了《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等重要文章。1926年到南开大学任地理学教授,于此就地取材,成文《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同年作为中国科学社的代表入组中国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了第三届泛太平洋学术会议。
1927年夏,竺可桢回到南京,就任第四中山大学(易名于东南大学,后又改称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同年秋,在中国科学社第十二次年会上被选为理事长。
自1927年11月起,竺可桢参与中央研究院筹备工作,1928年2月成立气象研究所,任所长。而真正反映他履新赴任的文字则始于1929年。
入编于本卷的《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书具有特殊历史价值,其中的旧译名于今多已弃用,编者对有关译名作了今译对照,以利读者查考。
1979年出版的《竺可桢文集》和原竺可桢研究会收集的文献为本卷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本卷文稿的普查和整理校订工作主要由李玉海承担,大部分文章请陈学溶先生校审。交出版社之前的校审定稿工作由樊洪业负责。
《竺可桢全集第1卷》循“存真”宗旨,力求保存竺可桢文稿历史原貌,有关编订规则之大要,详见《编例》。
- 【作者简介】
-
竺可桢,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中国气象概论》、《物候学》、《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等。1974年2月7日逝世。
竺可桢留学回国后,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
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倡导“求是”校训,实行民主办学,提倡学术自由,使浙大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和学校规模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崛起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英国科学家赞誉为“东方剑桥”。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觉先行者。
- 【目录】
-
路甬祥序5
张劲夫序7
叶笃正序11
施雅风序15
孙鸿烈序19
前言21
编例27
第1卷说明29
1916年
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1
朝鲜古代之测雨器9
地理与文化之关系11
五岳23
钱塘江怒潮24
古谚今日观27
1917年
微苏维火山之历史30
孛赖施奈豆《中国植物学》短评36
中外茶业略史39
四川自流井盐矿42
卫生与习尚45
中国人之体格47
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50
中国人之体格再论52
食素与食荤之利害论54
1918年
学生之卫生60
摩利逊博士(Dr.G.E.Morrison)之藏书楼63
1919年
空中航行之历史65
中国科学社的事业78
阴历阳历优劣异同论79
1920年
气象学发达之历史82
论夏季拨早钟点之利弊84
二童争日解89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92
地理学通论97
气象学257
1921年
欧洲之现势与将来之危机330
我国地学家之责任338
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342
本月江浙滨海之两台风346
彗星350
欧洲战后之新形势352
1922年
本校急应在北极阁上建筑观象台意见书356
南京之气候358
地理对于人生之影响369
本年一月至三月南京气象报告378
欧战后世界各国新形势386
改良阳历之商榷388
气象与农业之关系398
说飓风401
致郭秉文函〔资遣留学生专习地学〕408
地理教学法之商榷409
改良地理教授法416
调查蒙藏地理417
拟请教育部或中华教育改进社管理青岛观象台并加以扩充案418
普通中学校应特设混合地理一门419
1923年
青岛接收之情形420
气象学425
介绍《美国之地理学》456
1924年
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457
1925年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466
庚子赔款与教育文化事业487
日中黑子与世界之气候490
中国历史上之旱灾494
致胡适函〔通知当选司选委员会委员长〕499
1926年
何谓地理学500
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503
风暴成因之新学说520
致胡适函〔争取英庚款〕528
致蒋维乔函〔应重视地学系〕529
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530
论祈雨禁屠与旱灾539
介绍白眉初先生著《地理哲学》551
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552
1927年
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之过去与将来561
取消学术上的不平等569
日本气象学发达之概况572
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580
1928年
中央大学地学系之前途588
南京之气候591
致中央研究院函〔请准予发给参加太平洋科学会议旅费〕60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