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里的中国 少年读经典 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典籍里的中国 少年读经典 1

正版书籍 高温消毒 放心购买 1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书名于图片不符时以图片为准 20240617000240

7.51 九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鹏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3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20240617000240

上书时间2024-06-17

墨渊轩图书专营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鹏
  •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3
  • 版次 1
  • ISBN 9787565151910
  • 定价 19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顶着“中国文学之源”的名号,《诗经》在众人心目中可是“殿堂级读物”的存在。特别是《诗经》里头还有好多源自古代、到今天很多人都不认识的字,看着实在叫人望而生畏。事实上,《诗经》一点都不“高冷”,真要把事实拆穿,它就是一本“流行歌词本”,外加中国最早的“超纲”教材!
  这就要从《诗经》的起源和成书过程说起了。
  《诗经》最初的书名是《诗》或《诗三百》,到了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而《诗》又被儒家奉为经典,这才被叫作《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这三部分是啥意思?又是怎么被汇编到一起的呢?
  首先要知道,《诗经》的“诗”并不是我们日常认知里的“古诗”,它的实质是歌词,是拿来唱的。只是形式上大部分都是四字一句,十分工整,从而具备了诗的面貌。
  文史专家已经帮我们考证,《诗经》里最早的作品大约诞生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诞生于春秋中叶,前后跨越了大约500年——用了5个世纪才出了中国第一本诗集,太不容易了!
  为什么最早的作品会诞生于西周?因为西周有礼乐制度,意思是“讲礼教、懂乐艺”,换句话讲,就是做人、做事都要高雅、体面。
  在当时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崇尚“礼乐”的周朝设立了“采诗制”,就是派“采诗官”去各地采集民间歌谣,把老百姓在日常生活里唱的词儿记下来,带回来交给乐官统一整理,再唱给周天子听。周天子听这些来自民间的歌谣,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民生百态,听听百姓有没有怨言,是不是在悄悄给自己打“差评”;另一方面,也能更多地汲(jí)取民间鲜活的音乐和风俗素材的营养,来丰富宫廷曲乐的创作,给王室的娱乐活动带来一些新花样。所以我们今天说的“采风”,正是源自古老的“采诗制”——采集民间风俗!
  也因此,这些民间诗歌被编入《诗经》后,获得了一个大标题,就叫“风”。
  当然,民间有通俗派创作,宫廷王室也有主旋律创作,与“风”相对,《诗经》剩余的两大部分“雅”和“颂”主要来自王室、宗祠(cí)等场合——“雅”就是“正声雅乐”,意思是官方出品,是正统、主流、王室用的音乐;“颂”就更厉害了,是用于宗庙祭祀(jì编
  sì)的乐歌,西周时期,祭祀可是国家大事。所以,风、雅、颂真正的含义,其实就是“通俗流行乐”“主旋律歌曲”和“重大场合专用伴奏”。
  前面也说了,《诗经》里的诗跨度约500年,这500年里,通过民间采风和乐师创作整理,杂七杂八的歌曲已经多达几千首,这些“稿件”已经为《诗经》的正式诞生奠定了丰富的内容基础。这时,只听“轰”的一声,我们的主角——孔子,闪亮登场了。他是最讲究礼乐、最崇尚规矩的人,目睹这浩瀚的礼乐遗产,当然不能遗弃,但也不能照搬全收,于是他花费好大的心血,自愿成为“兼职编辑”,对这几千首乐词进行了整理、删减,把内容重复的、没法唱的、不适合教学的全给拿掉了,最终留下了305篇精华,合在一起就叫《诗三百》。
  你不要以为孔子大刀阔斧地删字是在给自己减轻工作量,这里有个很惊人的数据——要知道,那时候的文字都写在竹简上,虽然孔子只留下了305篇,但总字数也超过3万字了!对应的竹简至少要1
  600多支!要是字写得再大点儿,空隙再多点儿,竹简都可能有四五千支!
  然而,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孔子还是默默扛下了所有。不为别的,他编《诗》就是编一本适合自己讲课的教材,以教育更广大的学子。所以他才有“不学诗,无以言”这样的经典语录,意思是,要做我的学生,《诗》就是必修教材,“背诵全文”这四个字谁也逃不掉!我们如果细读《论语》,就能在里面发现很多关于《诗》的很高的评价。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一个人虽然贫穷,但是不会去巴结奉承人家;即使富有,也不会傲慢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却快乐,富有却讲礼的人。”子贡连忙说道:“我们的学问之道是不是就像《诗》说的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cuò),细刻,然后磨光,慢慢精进呀?”孔子满意地点了点头:“正是这样,现在我才能够真正跟你谈论《诗》了,因为你现在已经能够举一反三了!”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是教材,但《诗经》里也保留了不少的婚恋诗、爱情诗。事实上,这种做法并非疏忽,恰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体现。礼乐制度讲究的是“和谐”“秩序”,人民愿意对男女间美好的感情进行吟咏,反映的正是社会生活的和谐安定。
  作为课本的《诗经》,不仅教养、哺育了古人,直到今天,也还在绵绵不断地滋养着千千万万国人的心灵。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