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全新译本)

实拍图发货,书口轻微有点脏印

20 2.3折 88 八五品

仅1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慕兰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5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6-1

上书时间2024-12-26

街角小巷小书屋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彭慕兰
  •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5
  • 版次 1
  • ISBN 9787547737750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4页
  • 字数 390千字
【内容简介】
《大分流》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的代表作,畅销20年而不衰。
  在这本书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兰考察了旧世界欧亚两洲各个主要国家及其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探讨了一系列影响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英格兰没有成为江南?为什么中国和欧洲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在彭慕兰看来,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国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的分道扬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同时,由于跨大西洋贸易的展开,新世界(美洲)比任何亚洲周边地区都更能为欧洲提供发展所需的初级产品。大量输入的外部资源使西北欧克服了自身的生态限制,人口急剧增长,制造业进一步专业化。煤炭、新世界和全球形势相结合,共同让欧洲沿着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节省劳动力的道路往前走。与此同时,亚洲的经济发展却陷入停滞。东亚经济核心地区被迫走上了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进入21世纪以后,500年前大分流开创的世界经济是否已经终结?
【作者简介】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历史学家,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6年起),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2013—2014年)。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有《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获1994年费正清奖)、《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获2000年费正清奖)等。
【目录】
导论 欧洲经济发展的比较、关联与叙事

 

第一部分 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世界

第一章 欧洲领先亚洲?

      ——从人口、资本积累与技术解释欧洲发展

第二章 欧洲与亚洲的市场经济体

 

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

      ——消费、投资与资本主义

导论

第三章 奢侈性消费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四章 看得见的手

      ——欧洲与亚洲境内的商行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本主义”

 

第三部分 超越亚当·斯密与马尔萨斯

      ——从生态限制到持续性工业成长

第五章 共有的限制

      ——生态不堪负荷的西欧与东亚

第六章 废除来自土地的限制

      ——美洲这个新型边陲地区

 

附录

附录A 对1800年左右德意志与北印度的人均 陆路载运量的估计与比较

附录B 对18世纪晚期用在华北与欧洲农田之粪肥的估计,以及对因此产生之氮流量的比较

附录C 对法国、岭南与华北部分地区之森林覆盖率与燃料供给量的估计(1700—1850)

附录D 对多种进口品为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的英国所提供之“幽灵地”面积的估计

附录E 对长江下游地区乡村纺织工人收益能力 的估计(1750—1840)

附录F 对1750年及其后长江下游地区和整个中国棉花、丝产量的估计

      ——与联合王国、法国和德意志比较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