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学术版

137.8 5.7折 240 全新

库存68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裕生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42648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240元

货号9787214242648

上书时间2024-04-17

小二上酒菜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在人们流行的观念里,欧洲“中世纪哲学”就是在神权统治笼罩下的烦琐哲学,“神学的婢女”曾经被广泛用来描述这个时期的哲学。哲学与其说是理性的一种独立活动,不如说是信仰的工具与附庸。因此,如果
说“中世纪”有哲学,那么,也只是一种缺少理性光芒的黑暗时期的哲学。
如果有人想从中世纪哲学中寻找哲学的独创与富有,那么,他即便不被嘲笑,也会被轻视。这在中国和东亚的思想世界里尤显突出。对中世纪哲学的这种片面的甚至是浅薄的想象,首先是在一些近代欧洲哲学家们的影响下形成的。黑格尔在其皇皇四卷本的《哲学史讲演录》里,用不到100页的篇幅就把1000多年的中世纪哲学草草打发了,并声称“我们打算穿七里靴尽速跨过这个时期”。黑格尔之所以要人们尽快跨过1000多年的中世纪,无非是因为从他的角度看来,整个中世纪哲学没有多少值得人们逗留的东西。
不过,就中国而言,近代中国学者的宗教观对于形成关于欧洲中世纪哲学的那种片面性想象负有更直接的责任。近代主流的中国学者(不管是左翼如陈独秀,还是右翼如胡适,抑或国粹派如梁漱溟)对于宗教信仰多取漠视、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以至于他们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宗教性文化而感到庆幸。因此,像蔡元培这样具有伟大胸襟和先知视野的学者也试图倡导以美育代替宗教。中国学者的这种宗教观使他们在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基督教信仰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常常被掩盖在他们的视野之外,西方文化的精髓被简化为观念层面上的“科学”与制度层面上的“民主”,而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近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在深度的精神层面上与基督教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他们以一个轴心文化民族固有的伟大胸怀大胆地理解、接受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有关自由、民主、理性的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欧洲近现代社会改造运动的根据与尺度,并且最后成了构建国际法则和国际秩序的根据——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借以批判世俗专制与教会专制的那些核心思想恰恰是从基督教信仰中培育、化解出来的。这使中国近代学者们自觉不自觉地更侧重于从被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所批判的制度层面上去看待基督教信仰和整个中世纪。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神权统治与教会专制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整个中世纪的全部内容,或者说,基督教信仰居支配地位的中世纪理所当然地仅仅被视为神权统治和教会专制;因此,中世纪当然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在这样的黑暗时代里,人们对于哲学和思想又能期待些什么呢?
在对西方文化核心的理解与接受上的这种偏差使我们关于西方中世纪哲学的那种片面性想象得以长久地流传下去,而这种片面性想象的流传又反过来阻止我们去纠正理解上的偏差。 那么,基督教信仰究竟如何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核心? 更具体地问:在基督教信仰统治下的中世纪,基督教对哲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使哲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从理论上看,也许我们不能断然地说,如果没有基督教,哲学就不可能提出它在中世纪提出的那些影响深远且改变了哲学方向的问题和相关思想;但是,从历史事实上看,恰恰只是在与基督教信仰的相遇、碰撞过程中,哲学才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打开了新的维度。本卷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深入分析哲学在基督教信仰的影响、逼迫下如何开启出规定哲学后续发展的新问题与新观念,以期能以更客观的立场展现西方中世纪哲学的真实性,并有助于我们这个拥有本源性文化的民族深入另一种本源性文化的核心。不过,在进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之前,有必要先行阐明我们据以分析史料的先导性观念与先导性问题。



 
 
 
 

商品简介

本书是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之分卷,研究的是广义的中世纪哲学,时间跨度1500多年,从教会哲学一直到文艺复兴。作者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全书的研究:1.当基督教与哲学相遇时,两者是如何结合的?;2.这种结合对于双方意味着什么?;3.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可能具有的内在关联是什么?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黑暗时期的哲学;中篇介绍了经院哲学的开端和兴盛、分化与衰弱,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之路,邓斯·司各脱的哲学;下篇介绍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作者简介
黄裕生(1965年11月— ),1990年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5年获哲学博士,2002年赴德国马堡Marburg大学哲学系进修访学。2004年被聘为研究员。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比较哲学。学术专著有《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可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等;主编(与宋继杰等)《斯人在思——叶秀山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

目录
绪 论 信仰的理性化与哲学的神圣化“基督教哲学”概念与问题视野哲学与宗教的界限:什么是哲学?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原则上 篇第一章 教父哲学第一节 伊里奈乌与基督教面临的挑战第二节 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因荒谬而可信第三节 奥利金的基督教哲学第四节 大巴西尔的创世论与三位一体说第五节 格列高利的“人论”与向神之路第二章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第一节 奥古斯丁:一个新的起点第二节 时间观的变革:拯救现象与捍卫上帝第三节 自由意志与原罪说:伦理学转向第四节 历史哲学(一)第五节 历史哲学(二)第三章 黑暗时期的哲学第一节 波埃修的“存在”(esse)之辨第二节 爱留根纳:上帝与无中 篇第四章 经院哲学的开端和兴盛第一节 经院哲学的开端第二节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第三节 12世纪的两个学派和阿贝拉尔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传播和西渐第五节 早期经院哲学:巴黎和牛津第六节 罗吉尔·培根第七节 科隆的大阿尔伯特第五章 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之路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另一条道路第二节 ens、essentia、esse、substantia(存在者、本质、存在、本体)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真理观第四节 “神圣学说”与证明之路第六章 经院哲学的分化与衰弱第一节 特别的奥古斯丁主义者:波纳文图拉第二节 “完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或阿维罗伊主义第三节 “七七禁令”第七章 约翰·邓斯·司各脱第一节 司各脱的认识论第二节 Being与Existence的区分:司各脱的存在论第三节 司各脱的自然神学第四节 司各脱主义和司各脱主义者下 篇第八章 中世纪的共相问题之争:唯名论与实在论(上)第一节 波埃修对形而上学共相问题的解释第二节 阿贝拉尔的唯名论第九章 中世纪的共相问题之争:唯名论与实在论(下)第一节 邓斯·司各脱的形而上学实在论第二节 奥康的唯名论思想第十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第一节 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或何为人文主义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哲学重新独立的尝试第三节 宗教改革与理性权利第四节 承前启后的自然哲学主要参考文献人名索引后 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之分卷,研究的是广义的中世纪哲学,时间跨度1500多年,从教会哲学一直到文艺复兴。作者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全书的研究:1.当基督教与哲学相遇时,两者是如何结合的?;2.这种结合对于双方意味着什么?;3.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可能具有的内在关联是什么?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黑暗时期的哲学;中篇介绍了经院哲学的开端和兴盛、分化与衰弱,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之路,邓斯·司各脱的哲学;下篇介绍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主编推荐
1500年漫长的中世纪哲学,在西方哲学目前有着重要的位置。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唯理论和唯名论之争,更不可能有群星璀璨的文艺复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