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产品线工程
  • 软件产品线工程
  • 软件产品线工程
  • 软件产品线工程
  • 软件产品线工程
  • 软件产品线工程
  • 软件产品线工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软件产品线工程

正版实拍,有11也写划

140 九品

库存2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普尔 著;张佳骥、李彦平 译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5

书友kw5924421的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正版实拍,11页写划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德]普尔 著;张佳骥、李彦平 译
  •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7
  • 版次 1
  • ISBN 9787118068986
  • 定价 5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4页
  • 字数 43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软件产品线工程》从一个软件产品线工程框架出发,阐述了与特定领域软件产品开发有关的领域工程和应用工程过程。介绍了过程申产生的各种工件、产品线可变性及其管理,以及两个工程过程之间通过不变与可变性所建立的联系。书申还包括与软件产品线有关的组织、管理及如何向软件产品线转变等內容。书中强调了软件产品线工程的基本原理、实践特点以及与单一系统开发的区别。尤其难得的是,为方便读者理解,书中在各章中使用了同一个产品来讲述具体的实例。
《软件产品线工程》的作者为业內资深专家。全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是介绍软件产品线的优秀著作。《软件产品线工程》的读者为软件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软件产品线研究者与大专院校师生。
【作者简介】
KlausPohl教授是杜依斯堡一埃森大学的全职教授,领导着一个软件系统工程研究团队。他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参与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转让项目和一些关注软件产品线工程各个方面的重要项目。
博士是西门子公司的一位项目经理。他在1976年从斯图加特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从1999年开始,他领导了多个软件产品线项目。在此之前,他的工作经历包括仿真、建模、系统评估、处理器架构与设计、并行、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
FrankvanderLinden博士从1999年开始在飞利浦医疗系统公司工作。
GunterBockle博士是西门子公司的一位项目经理。他在1976年从斯图加特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从1999年开始,他领导了多个软件产品线项目。在此之前,他的工作经历包括仿真、建模、系统评估、处理器架构与设计、并行、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
【目录】
第一部分引言
第1章软件产品线工程介绍
1.1产品线工程的原则
1.1.1大规模定制
1.1.2平台
1.1.3将基于平台的开发和大规模定制相结合
1.2定制产品的工程化
1.2.1创建平台
1.2.2引入灵活性
1.2.3公司的重新组织
1.3产品线工程的动机
1.3.1降低开发成本
1.3.2提高质量
1.3.3缩短上市时间
1.3.4其他动机
1.4软件产品线工程
1.4.1定义
1.4.2软件平台
1.4.3前提条件

第2章软件产品线工程框架
2.1引言
2.2两个开发过程
2.3过程框架概述
2.4领域工程
2.4.1产品管理
2.4.2领域需求工程
2.4.3领域设计
2.4.4领域实现
2.4.5领域测试
2.4.6其他软件质量保证技术
2.5领域工件
2.5.1产品路线图
2.5.2领域变化模型
2.5.3领域需求
2.5.4领域架构
2.5.5领域实现工件
2.5.6领域测试工件
2.6应用工程
2.6.1应用需求工程
2.6.2宜用设计
2.6‘3宜用实现
2.6.4应用测试
2.7应用工件
2.7.1应用变化模型
2.7.2应用需求
2.7.3应用架构
2.7.4应用实现工件
2.7.5应用测试工件
2.8在本书中框架的角色

第3章住宅自动化领域的例子
3.1智能住宅基础设施
3.1.1目标
3.1.2利益相关者
3.1.3智能住宅和传统住宅的区别
3.2住宅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模块
3.2.1传感器和激励源
3.2.2智能控制设备
3.2.3住宅网关
3.2.4网络
3.2.5住宅自动化领域的标准
3.3例子
3.3.1系统功能
3.3.2一个简单的系统配置
3.3.3系统构件交互
3.4智能住宅应用的软件可变性
3.4.1.变性的例子
3.4.2可变性的原因
3.5本书中住宅自动化领域的角色

第二部分产品线可变性
第4章可变性原则
4.1引言
4.2变化主题和变化对象
4.3软件产品线工程中的可变性
4.3.1变化点
4.3.2变量
4.3.3定义变化点和变量
4.3.4软件产品线的可变性
4.4时间可变性和空间可变性的对比
4.5内部可变性和外部可变性
4.5.1存在外部可变性的原因
4.5.2存在内部可变性的原因
4.5.3内部可变性和外部可变性的判定
4.5.4可变性金字塔
4.6正交变化模型
4.6.1可变性的清晰描述
4.6.2正交可变性定义
4.6.3变化点、变量和可变性依赖
4.6.4可替代选择
4.6.5可变性约束
4.6.6变化模型和其他开发工件之间的追踪关系
4.6.7图形标记
4.6.8例子
4.6.9术语的使用
4.7处理变化模型中的复杂性
4.8与单一系统工程的差别
4.9总结

第5章需求工件的可变性描述
5.1引言
5.2描述需求
5.2.1基于模型的和文本格式的需求描述
5.2.2需求工件
5.2.3目标和特征
5.2.4用例和场景
5.2.5传统的需求模型、
5.3文本格式的需求中的可变性
5.3.1在文本格式的需求中定义可变性
5.3.2用XML描述可变性
5.4需求模型中的可变性
5.4.1特征模型中的可变性
5.4.2用例模型中的可变性
5.4.3传统需求模型中的可变性
5.5变化模型和需求工件之间的追踪
5.6与单一系统工程的区别
5.7总结

第6章设计工件的可变性描述
6.1引言
6.2架构工件
6.3参考架构
6.4开发视图中的可变性
6.4.1子系统和层
6.4.2构件
6.4.3接口的作用
6.4.4配置
6.5处理视图中的可变性
6.6代码视图中的可变性
6.7与单一系统工程的差别
6.8总结

第7章实现工件可变性描述
7.1引言
7.2详细设计工件
7.3构件接口可变性
7.3.1算法和协议的可变性
7.3.2资源的可变性
7.3.3应用配置的可变性
7.3.4多个构件提供接口
7.4内在的构件可变性,
7.5与单一系统工程的区別
……
第8章测试工作的可变性描述

第三部分领域工程
第9章产品管理
第10章领域需求工程
第11章领域设计
第12章领域实现
第13章领域测试
第14章高层COTS构件选择

第四部分应用工程
第15章应用需求工程
第16章应用设计
第17章应用实现
第18章应用测试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