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刑法的逻辑与经验
  • 网络刑法的逻辑与经验
  • 网络刑法的逻辑与经验
  • 网络刑法的逻辑与经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网络刑法的逻辑与经验

实图

19 3.2折 60 九品

仅1件

北京大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于志刚、郭旨龙 著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4

上书时间2024-11-01

鑫园书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于志刚、郭旨龙 著
  •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9357828
  • 定价 6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3680千字
【内容简介】
  过去20年,中国网络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伴随着网络的代际演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在犯罪中的地位几乎是伴随着网络的代际演变经历了同步演变,经历了从“犯罪对象”、“犯罪工具”发展到“犯罪空间”的三个阶段。网络技术和网络思维变革与网络犯罪罪情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网络对于传统刑事立法起着无法回避的弱化、异化、虚化作用,它对于刑事法律体系的冲击和影响日益增大,已经不再局限于刑事立法的一般框架和范畴,转而开始逐渐侵蚀它的基础理论架构。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正视网络空间刑事法律规则的整体不足,完善网络犯罪的刑法应对体系,重视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深刻理解网络及其安全带来的问题,更新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等传统安全观念,在国内法律和国际策略上进行及时调整,最终达到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网络安全的目的。
【作者简介】
  于志刚,男,1973年生,洛阳人。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学士(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至200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开始兼任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至今,2009年——2012年5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12年5月任教务处处长至今。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当选第11届全国青联委员,2013年受聘为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近20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等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司法部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励,以及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教学奖励。2010年11月,当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郭旨龙男,1989年生,江西于都人,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国家公派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犯罪、非犯罪化、比较刑法。在《法律科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出版《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体系化构建》(中国法制出版社年2013年版)等著作5部;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
【目录】
网络犯罪与网络安全的时代命题(代前言)
第一章 网络犯罪的演变与立法、理论回应的轨迹
第一节 网络犯罪的发展阶段和类型形成
一、前网络时代的计算机犯罪与刑法应对:计算机软件的出现与保护
一、网络犯罪的两个前期发展阶段:网络作为“犯罪对象”和作为“犯罪工具”
三、解读网络犯罪的类型形成:以网络犯罪的三个学理定义为叙事线索
第二节 网络犯罪立法和理论的应对探索
一、网络作为犯罪对象与立法、理论的回应
二、网络作为犯罪工具与立法、理论的回应
三、网络作为犯罪空间与立法、理论的回应
第二章 网络思维的演变态势与网络犯罪的制裁思路
第一节 网络思维的最新态势和刑法困境
一、网络平台思维与犯罪空间的生成:当前刑法面临的挑战
二、云技术思维与网络犯罪的代际跃升:初现端倪的挑战
第二节 网络犯罪的法律地位与刑法方向
二、确立网络犯罪的法律地位:以网络犯罪的三种基本类型为逻辑起点
三、网络思维的变革与刑法的调整方向
第三章 信息时代刑法分则的生命延续
第一节 信息社会刑法分则的时代转型与路径选择
一、刑法分则的时代转型:以分则条文的时代解释为基础和唯一路径
二、网络作为犯罪对象与“关键词”的解释
三、网络作为犯罪工具与“关键词”的增容
四、网络作为犯罪空间与“关键词”的共识
五、信息时代刑法分则条文中“关键词”解释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双层社会”背景下的“场域”变迁与刑法应对1.5
一、网络“场域”刑法适用的必要性
二、网络“场域”刑法适用的可能性
三、网络“场域”刑法适用的层次性
四、网络“场域”“当众、公然、当场”犯罪的认定
第四章 信息时代犯罪定量的规则构建
第一节 信息时代传播行为的罪刑模式
一、信息传播行为的传统罪刑模式概览
二、信息时代网络传播行为罪刑模式的参照系与突破点
三、网络空间传播行为罪刑模式的设定与适用
四、信息时代罪刑模式的发展理路:延伸适用与独立发展
第二节 “双层社会”与“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
一、“双层社会”中犯罪定量标准体系的发展和评价规则
二、“双层社会”视野中“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认定的困惑与评析
三、“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思路:双层社会的双层定量标准体系
第三节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实际被点击数”标准的流变、适用及趋向
一、源流:“实际被点击数”定量标准的来源、类属与法理
二、适用:“实际被点击数”定量标准的适用领域与具体判断
三、未来:“实际被点击数”定量标准的内部调适与外部重组
四、推广:“被转发次数”的适用、重组与人次标准的应有发展
第四节 信息时代犯罪定量规则体系的转型路径
一、信息时代定量标准体系转型的理论化
二、信息时代定量标准指导案例的制度化
三、信息时代定量标准法律解释的规范化
四、立法上回应定量理论和实践的常态化
第五章 网络犯罪法律应对的策略样本
第一节 网络恐怖活动犯罪与中国法律应对
一、网络恐怖活动犯罪的背景:信息时代的恐怖活动犯罪进入网络空间
二、网络恐怖活动犯罪的数据分析:基于100个随机搜索案例的实证统计
三、 网络恐怖活动犯罪分析凸显刑法应对困境
四、网络恐怖活动犯罪法律应对策略的体系化构建
第二节 全媒体时代与制作、传播虚假信息的制裁思路
一、全媒体产生的背景分析:媒体结构的时代变迁
二、全媒体的时代表征: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变革
三、寻衅滋事罪:制裁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时代选择和过度“偏好”
四、全媒体时代制裁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基本思路与未来方向
第三节 网络不正当竞争的刑事观察角度和制裁思路
一、“神仙打架”:网络巨头“对掐”事件的刑法观察
二、“渔翁得利”:技术“牛人”诱导用户攻击对手渔利的刑法观察
三、“恃强凌弱”:“流量劫持”行为的分侧面刑法观察
四、“相煎何急”:网络用户互相攻击的刑法观察
五、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制裁思路和策略发展
第六章 网络安全的思维跃升与公共、国家安全的法律实践
第一节 网络安全的内容体系与法律资源的投放方向
一、网络安全的载体演变:网络的演变态势与安全问题的形成
二、网络安全的内容发展与体系形成
三、中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缺失与补足
四、网络安全立法的关键:网络安全思维的全方位时代跃升
第二节 网络安全与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嵌入态势与应对策略
一、理论前提梳理:网络安全的国家重视与实体内容
二、观念转变之一:网络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交织结构
三、观念转变之二: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扁平关系
四、法律实践体系:网络安全背景下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国家保障
给技术套上公平的缰绳 避免技术撕裂社会(代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