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田野到理论
  • 从田野到理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田野到理论

68 全新

仅1件

浙江金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映芳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4-25

小脑斧书铺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映芳 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3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81571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带领学生做田野调查,基本是结题并出了成果的田野调查课题的内容介绍,是观察和发现,主要是在大城市繁华背后,有一部分人生活的艰难,处于生存的状况,离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在住房上,一是逼仄、公共设施跟不上,事实上被社会隔离和歧视;二是在上海讨生活,居住无保障,难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时期,作者对社会的观照囿于社会学的公民权利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维护社会整体结构功能的角度去考虑,这都是一个亟待对应的问题”。第二部分对社会学一些概念作出中国化解释,如“征地农民工”“城市社会”“威权”,重点是“社会维权”。这些文章大多是过去式,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经济台阶式增长,城市成倍扩容,发展与民生矛盾大量爆发的时期,为社会学提供了大量研究课题。作者认为:如果研究以西方现代化国家既有的某一类型为参照,或套用某种理论范式来说明中国的社会变动的现状时,很可能得出“中国例外”的结论。而“中国特殊论”则是一种懒惰行为。第三部分是作者社会学研究中国化时期,内容更多为“传统中国”“转型与发展”。这一部分,也是作者实现了从欧美到日本,再到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转型过程,作者对社会学形成了清晰的定义:社会学的任务应该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意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认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人们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从而思考、研究如何让社会变得正常。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异常中看出正常,这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作者简介】
陈映芳,女,知名学者。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转型社会研究、城市社会学、青年社会学等;教学领域:城市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的构成原理;社会学与人学研究等。著作:《“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城市中国的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移民上海 ——52人的口述实录》(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等。
【目录】
第一部分    与学生一起走向田野

教室即社会现场——行为者自述的课堂实践

走出课堂、走向城市田野——关于《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

在田野,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城市新移民调查反思

棚户区大调查:他们的叙述

实现社会的自我发现——关于《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

《寻找住处:居住贫困和人的命运》:“人的命运”是我们持续的议题

  第二部分   概念、议题和路径

从社会调查到社会学研究——关于“征地农民”的调查研究

如何理解“城市社会”?

城市社会研究中的国家论

“权利”应该成为核心议题——房地产维权行动研究反思

社会科学如何研究“人”?——关于问题与路径的几点思考

法西斯的“非人化”鼓噪与虐杀

如何认识今天的家庭危机?---国家-家庭关系的视角

“种族问题”是种族的问题吗?

回到日常经验、说出自己的感受

何谓“社会稳定”?——概念辨析及方法讨论

 第三部分   方法论的反思和探索

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及城乡关系

中国社会学史中的城市困难群体研究:经纬和课题

“转型”“发展”与“现代化”:现实判断与理论反思

在正常中发现异常

在范式与经验之间——我们如何接近问题

今天我们如何实践学术本土化? ——以国家-社会关系范式的应用为例

附文一  青年与城市社会研究:调查城市的难度在哪?

附文二  为了更好的城市与社会——中日共同研究回顾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