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含签名)
  • 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含签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含签名)

10 4.0折 25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奎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11

上书时间2024-12-28

天天火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奎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9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71824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0页
  • 字数 26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则主要向你探讨了和谐社会思想的源流,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路径,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和谐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实现和谐社会已不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他们关于社会和谐的构想,是从所处时代的现实条件出发,从历史赋予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提出的。
【目录】
代序
引言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
一、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现实责任: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科学发展: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规律

第一编和谐社会思想的源流
第一章论社会和谐理想与乌托邦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的“道义和谐”与乌托邦
二、西方哲学语境中抽象的“和谐原则”与乌托邦
三、科学的社会和谐思想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

第二章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建构
一、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观的彻底清算
二、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建构逻辑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继承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发端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建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系统化

第二编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第四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章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
一、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内在深层次动力的科学揭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整合内在动力诸要素,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第六章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和历史宿求
一、人是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历史的产物和结果
二、历史取向与价值取向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由可能走向现实的必然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实现人的“科学发展”的社会和谐机制

第三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路径
第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构想与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想
二、十月革命胜利到“遗嘱”的反思: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八章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曲折历程
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总体构想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
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确立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根本原则

第九章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
一、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价值
三、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

第十章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积极探索
一、科学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
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思路
三、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

第十一章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一、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二、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历史进步尺度思想给予“和谐发展”的启示

第四编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社会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体的类型及其特点
二、主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社会主体作用的客观制约性

第十三章社会主体与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双向统一
一、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双重超越”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主体具体的、历史的实践

第十四章社会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与归宿
一、实践主体:发展与自由的诉求
二、价值主体:交往关系与价值尺度的统
三、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五章最广泛地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
一、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科学发展的哲学原则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三、促进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充分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

结束语开创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一、再论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是阶段性与长远性的统一
三、开创性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时代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