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探索.
¥
7
2.5折
¥
28
九品
仅1件
作者张俊豪;丁月牙;苏红 著;滕星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3--3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俊豪;丁月牙;苏红 著;滕星
-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12
-
版次
1
-
ISBN
9787105148851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具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模式。基于因材施教的思想,面对多元的文化背景,少数民族教育由此而生,并历经时代和社会变迁,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今日国民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融教育的特性和民族特性于一身,与普通教育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与国外少数民族教育相似而又具有自身的特征。少数民族教育的使命是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在关注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语言特性、地域特性等方面。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包含民族学前教育、民族基础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成人教育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上。由于许多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在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文化基础薄弱,在接受教育上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因历史、自然等原因,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办的学校必然就会面临在文化基础、经济基础,语言基础等方面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受教育群体,因此在办学和教学形式上就出现了寄宿制模式、双语教学模式、预科教育模式、民族班模式等;在教学内容上则增加了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等方面的特殊内容。各类民族学校因此成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保护、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少数民族教育在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权利,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鉴于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专门设立了民族教育司,专职负责全国少数民族教育事务。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设置了相应的机构负责本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先后召开了6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对不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措施进行全面部署。2015年,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迎来新的重要发展机遇。
少数民族教育在稳步发展过程中也伴随了不少争议和不解,特别是在双语教育、民族院校功能和地位、多元文化传承教育、民族高等教育定位等方面。固然有外界不了解不理解的因素,也有民族教育自身的因素。要理解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作用,理解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本质和内涵,就必须站在全球化的视野、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视角、站在教育发展规律的视角、站在时代和社会变迁的视角来看待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循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办学方向、教育目标、教育基本内容、教育基本要求、教育基本形式等方面,与普通教育相同。
- 【目录】
-
论民族高等教育的定位
引言
一、民族高等教育本质论
二、民族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和现有类型
三、民族高等教育的定位
结语
论民族学院的特殊功能
一、导论
二、民族学院的政治功能
三、民族院校的经济功能
四、民族学院的文化功能
五、民族学院的教育功能
结语
凉山彝族一类双语教学模式学生的汉语水平考察
——教师的视角和问题反思
一、研究概况
二、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背景简介
三、凉山彝族一类模式双语教育概况
四、一类模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调查
五、一类模式中学生的汉语水平调查
六、一类模式小学生的汉语水平调查
七、一类模式学生汉语水平的教师视角
八、一类模式汉语教学改革探索
九、一类模式教师角色的反思
十、一类模式双语教育的若干思考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