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馆藏书,内页干净

80 九品

库存2件

河北石家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晖 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8-1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赵晖 编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3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86374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2页
  • 字数 20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青年学者文库
【内容简介】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在对海子其人、其诗及其评价史的“再解读”中,精心呈现了在想象“80年代”的“潮流”中,“海子”如何成为由知识精英、消费大众、主流媒体、青年学生?身处边缘且不断逆“流”而上的“地下”歌手等90年代以来“文化共用空间”的享有者联手打造的一个品牌镜像,进而指出这恰是想象主体现实焦虑的一种映现。

  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海子的诗歌风格、诗学抱负、诗人气质无疑是80年代文化精神极富症候性的呈现,此外,由于“诗人之死”在90年代以来的“文化共用空间”里不断地彰显出它强有力的后制效应,海子为人为诗的精神维度得到强调并被夸大,在幻影幢幢的“文化镜城”中,想象“海子”自然成为想象“80年代”的一种方式。
【作者简介】
  赵晖,女,文学博士,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供职于某杂志社。博士学位论文《海子,一个“80年代”镜像的生成》获“2009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作品与争鸣》、《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学批评文章多篇,出版译著《文艺复兴》。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海子诗学观

第一节 文论中的线索:实体·元素主体

(一)“实体”的开场陈词

(二)流变的“元素”

(三)“主体”的自我博弈

第二节 日记中的线索:“咏唱贵族”·“抒情就是血”

(一)“咏唱贵族”

(二)“抒情就是血”

小结被误读的“田园诗”与窄化了的“理想主义”


第二章 一半是“孩子”,一半是“烈士”

“天真”的诗人与被威胁的“表达”:从三则诗人的“故事”说起

第一节 一个词语的三种面向:“青春期”写作、“天才”与“疯狂”

(一)“青春”的囹圄

(二)“天才”与“疯狂”

第二节 “英雄”和“烈士”的形象:“诗人之死”

(一)未有“英雄”之前:“孤独”和“贫穷”

(二)“诗歌烈士”:变“被动”为“主动”的叙述


第三章 回不去的“家园”

第一节 “怀旧”之书:《八十年代:访谈录》

第二节 “怀旧”的踪迹

(一)虚构的“家园”:一个“更迷人的过去”

(二)永远的夜路:挣不出的流浪意识

第三节 一首诗的奢望与命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入选课本

(二)走进晚会

(三)海景房的广告

(四)政治经济学VS历史的终结

(五)“幸福”在“今天”,“远方”在“人间”


第四章 理想的风旗

第一节 “人文精神讨论”的预叙:“诗人之死”

(一)“两手空空”的失败感

(二)“审美”:作为涉渡之舟

第二节 “精神纪念”还是“生活风尚”“海子——理想主义”的认同与消费

……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诗评家陈超访谈

附录二 地下歌手下新源访谈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