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黄河生态环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建黄河生态环境

120 九五品

仅1件

海南海口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宗水 著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

上书时间2024-06-22

尘世间小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宋宗水 著
  • 出版社 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4
  • 版次 1
  • ISBN 9787508442211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6页
  • 字数 28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黄河之所以成为“黄河”主要是它所经过的上中游地区即所称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长期积淀的疏松轻质土壤,在漫长的堆积过程中以及近代不断的垦殖放牧过程中的植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多泥沙、善淤积、易徙易决的河道。对于黄土高原、黄河的生态治理与恢复,就有不同的治理方针与技术路线之争。围绕这一主题,《重建黄河生态环境》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黄河泥沙是否能治理,就有要使黄河变清与否的争论和以工程措施为主还是以生物措施为主之争。
第二,据考证资料,近200万年以来,随着黄土高原的逐步形成,就有水土流失的存在。地质年代的水土流失,纯粹属于地质大循环的产物,使黄河在很早年代就是“黄”的,但随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牧交替,植被几度兴衰,使水土流失有了阶段性变化。林草植被建设,主要是顺应自然生态规律,防止土壤加速侵蚀,减轻自然灾害。
第三,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针是治山治水的根本途径。论证了坡耕地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封山育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大作用。
第四,在林业建设中,作者早在工986年工0月就提出了“解决防护林及风景林的经济补偿问题”,推动了这一重大林业经济问题的讨论,为国家在1998年7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确认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作了初期的理论准备。
第五,黄河泥沙问题,是加固加高堤防、修筑大坝拦泥,还是与加强黄土高原区植被建设相结合,提出了黄河的治理方针需作重大改变的政策建议。
第六,对于黄河流域需水量不断增大,特别是西北地区光热土资源丰富的实际,论述西北地区多用水的合理性,提出“黄河终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河”的判断。这个命题,林一山先生早年虽也曾提出,但作者认为黄河成为内陆河并非下游地区全面干涸荒芜,而是根据全流域已建成梯级水利枢纽体系的现实,完全可以人工调控下游的供水量。因此,黄河下段已非天然河流概念,而是属于人工输水渠的性质,可以根据下游包括河口湿地供水需要以人工调控水量。
第七,黄河泥沙问题,历来采取“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针,2002年以来水利主管部门为了掌握水沙运行规律,进行了几次调水调沙试验,取得了可喜成绩。作为科学试验,探索自然规律是有益的。但是,根据黄河流域干旱缺水的实际,以200亿t宝贵的水资源去冲刷16亿t泥沙,如能全部冲下去,则对渤海湾加速淤积、加速污染造成危害、黄土区的土地资源破坏,以及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都是不利的。而且冲沙水量巨大,200亿t即相当于(甚至大于)拟议中南水北调西线方案的调水量,如能改用于西北生态建设就没有必要建造西线调水工程。因此得出的结论是:黄河调水调沙并非最佳选择。对于黄河汛期的排洪排涝问题,作者赞成这样的观点:给洪水出路并非必须排入大海,黄河流域有吸纳洪水的广阔空间。实行这样的方略,就不会产生像“上宁夏该不该种水稻’的爭论了。
第八,我国荒漠化治理一直是边治理边破坏,破坏的速度超过了治理的速度。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荒漠化治理有了很大进展。我国2005年6月14日第三次荒漠化检测结果显示,1999-2004年,荒漠化面积一改历年来逐年增加的趋势,变成年均减少7585km2,林业主管部门正式宣布,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对峙的阶段”。
但是,在充分估计到治理荒漠化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同期干旱区主要省份的降雨量也明显增加这一因素。以新疆为例,从1987年起,新疆就出现了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的信号。同时,对荒漠化面积减少显示了“人为因素和降雨变化对荒漠化进程的共同影响”,需要正确判断与对待。
第九,要认真对待“盐漠化问题”。因为盐漠化除了有一般沙漠化的共性,其产生的盐尘暴更具有腐蚀作用,对建筑物、农田、人身均造成危害。盐碱化土地的治理比较难,因此要加大盐碱化土地治理试验和防治力度,特别要鼓励系统外科技人员、环保志愿者的积极性,给予实际的支持。
第十,解决西北干旱荒漢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增加水量,包括节流与开源。因此提出远距离跨流域调水的设想建议,此建议议论旷日持久,进程曲曲折折,作者在这项大工程的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扬弃了“朔天运河”的观点思想,从为了解决航运改变为调水解决西北干旱问题这个命题。作者曾向中央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从而推进了全国性的关于“大西线调水”方案的大讨论,这项工程尚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有关学科的共同努力,作者本人也在不断探索争论中获益匪浅。
【作者简介】
宋宗水,研究员,呢,1927年4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1966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林业专业(函授部)。曾任民盟北京市委经济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咨询服务中心生态林业研究部主任、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特约研究员、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红豆杉保育委员会副主席。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多年从事林业生态经济、水问题研究。1986年首先提出防护林的生态经济补偿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直至1998年被纳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中外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有《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研究》等专著或合著12种。
曾先后主持“西北林业经济问题研究”课题,形成专著《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整治开发国土资源》及《改革·崛起·发展一一新疆林业道路的选择》、《整治国土开拓经济一一甘肃林业的历史使命》。开展“黄河流域农业政策及市场变化估计”研究,编写《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模型研究成果04-02》;“新疆准噶尔盆地暨石河子垦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实施天然林保护的重大政策问题探讨”,形成研究报告,“温室气体及减排的国际合作”,形成研究报告。
【目录】
前言
第一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
第一章黄河因穿越黄土高原而得名
第二章自然环境变迁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第三章森林与治理水保土
第四章山区的综合治理开发
第五章从采伐天然林到保护天然林的转变
第六章实施天然林保护
第七章晋西背“三北”防护林建设
第八章绿化太行山
第九章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
第十章西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第十一章自然保护区建设
第二篇黄河生态
第十二章黄河治理方略回顾
第十三章治黄方针面临的抉择
第十四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第十五章黄河水资源利用
第十六章黄河采取调水沙井并非最佳选择
第三篇荒漠化?沙尘暴?水
第十七章全球荒漠化公约行动
第十八章西北地区干旱、沙漠化
第十九章再造沙漠化土地的良性循环
第二十章荒漠化土地应实施统一治理
第二十一章沙尘暴: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
第二十二章跨流域调水改造西北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