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22 2.0折 110 九品

仅1件

山东济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朱迪丝·格蒂斯(Judith Getis);杰尔姆·D. 费尔曼(Jerome D. Fellmann)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07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16

上书时间2024-05-22

渊书阁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朱迪丝·格蒂斯(Judith Getis);杰尔姆·D. 费尔曼(Jerome D. Fellmann)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 2018-07
  • 版次 1
  • ISBN 9787559605092
  • 定价 110.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起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地理学与生活》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第四篇,通过相互参照的方式对前三种传统和主题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并涉及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可读性强,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著者:(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 (美)朱迪丝·格蒂斯(Judith Getis)(美)杰尔姆·D. 费尔曼(Jerome D. Fellmann)

 

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与人合著多本地理学教科书和两本地图模式分析专著。任《地理分析杂志》(Journal of Geographical Analysis)联合主编和《地理分析》(Geographical Analysis)与《区域科学论文集》(Papersin Regional Science)编委多年,圣迭戈州立大学伯奇地理研究所所长。2002年,荣获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

朱迪丝·格蒂斯(Judith Getis),获密歇根大学学士、硕士学位。她和丈夫阿瑟·格蒂斯是美国中学地理学计划的发起者。

杰尔姆·D. 费尔曼(Jerome D. Fellmann),获芝加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除了在韦恩州立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任客座教授外,主要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职。教学与科研兴趣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领域,特别是城市与经济地理,以及地理文献和地理教育等方面。

 

译者简介

译者:黄润华 韩慕康 孙颖

 

黄润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教学和研究。参与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与国家自然科学奖。主要译著有《重新发现地理学》《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维与方法》和《美国环境科学百科全书》等。

韩慕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和地震地质方面的研究。参编专著和辞书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项。

孙颖,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获得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任讲师。曾参与翻译《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维与方法》等著作。
【目录】
前 言 20

第1章 绪 论 3

1.1 地理学是什么? 4

1.2 学科的发展 5

地理学的分支 7

地理学的重要性 7

1.3 地理学的若干核心概念 9

位置、方向与距离 10

位 置 10

方 向 11

距 离 11

大小与尺度 12

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 12

地方属性永在变化 13

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15

地方的相似性与地理区域 16

空间分布 17

区域的类型 17

1.4 地理学的论题与标准 20

1.5 本书的结构 22

第2章 地 图 29

2.1 地理学的工具:地图 30

2.2 在球体上定点 31

网格系统 31

全球定位系统 33

2.3 地图投影 35

面 积 36

形 状 36

距 离 37

方 向 38

2.4 比例尺 39

2.5 地图的类型 40

地形图和地形表示法 41

专题地图与数据表示法 44

点状符号 45

面状符号 46

线状符号 47

障眼法 47

2.6 遥 感 50

航空摄影 51

非摄影成像 51

传感器的类型 52

卫星影像 54

2.7 地理信息系统 56

地理数据库 57

GIS 的应用 57

第一篇 地球科学传统

第3章 自然地理学:地貌 65

3.1 地球物质 66

火成岩 67

沉积岩 67

变质岩 68

3.2 地质年代 68

3.3 大陆运动 69

3.4 构造力 71

地壳运动 71

广泛挠曲作用 73

褶皱作用 73

断层作用 73

火山作用 80

3.5 均夷作用 82

风化作用 83

机械风化作用 83

化学风化作用 83

块体运动 83

侵蚀营力与堆积作用 84

流 水 84

河流景观 86

地下水 88

冰 川 88

波浪,洋流与海岸地貌 92

风 94

3.6 地貌区 96

第4章 自然地理学: 天气与气候 101

4.1 大气温度 102

地轴倾斜 103

反射与逆辐射 104

直减率 107

4.2 气压与风 107

气压梯度力 109

对流系统 109

陆风与海风 109

山风和谷风 110

科里奥利效应 110

摩擦效应 111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111

4.3 洋 流 113

4.4 大气层中的水分 114

降水的类型 117

风 暴 120

4.5 气候、土壤与植被 123

土壤与气候 123

土壤的形成 123

土壤剖面与土壤层 124

土壤性状 124

土壤分类 126

自然植被与气候 126

演 替 127

自然植被区 128

4.6 气候区 131

热带气候类(A) 131

热带雨林气候(Af:1,1) 131

萨瓦纳气候 (Aw:3,2) 133

季风气候亚类(Am:3,1) 135

干旱气候类(B) 135

热荒漠气候 (BWh:7,4) 135

中纬度荒漠和半荒漠气候(BWk:4,4;BS:10,4) 137

中纬度湿润气候类(C,D) 137

地中海气候(Cs:6,3) 137

副热带湿润气候(Cfa: 6,12) 139

西海岸海洋性气候(Cfb:10,6) 139

大陆性湿润气候(Dfa,Dfb:10,2;14,2与15,6) 139

亚北极气候(Dfc,Dfd,Dwb:16,7)和极地气候类(E:16,11) 140

高地气候类 142

4.7 气候变化 142

长期气候变化 143

短期气候变化 144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44

第5章 自然资源地理 151

5.1 资源术语 152

可再生资源 153

非可再生资源 153

资源储量 153

5.2 能源资源与工业化 154

5.3 非再生能源 156

原 油 156

煤 炭 161

天然气 162

油页岩和沥青砂 164

核 能 165

核裂变 166

核聚变 167

5.4 可再生能源 168

生物质燃料 168

木 材 168

废弃物 169

水 能 169

太阳能 173

其他可再生能源 175

地热能 175

风 能 175

非燃料矿物资源 177

非燃料矿物的分布 178

案例研究: 铜 178

5.5 土地资源 181

土 壤 181

湿 地 186

森林资源 188

美国的国有林 191

热带雨林 192

5.6 资源管理 195

第二篇 文化-环境传统

第6章 人口地理学 203

6.1 人口增长 204

6.2 关于人口的一些定义 206

出生率 206

生育率 207

死亡率 213

人口金字塔 216

自然增长与倍增时间 218

6.3 人口转型 222

西方的经验 222

分裂的世界日渐趋同 224

6.4 人口方程 227

人口重置 227

移民的影响 229

6.5 世界人口分布 230

6.6 人口密度 232

人口过剩 233

城市化 235

6.7 人口数据与人口预测 237

人口数据 237

人口预测 237

6.8 人口控制 238

6.9 人口前景 241

惯 性 241

老龄化 242

第7章 文化地理学 247

7.1 文化的组成 248

7.2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51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 251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251

7.3 文化的子系统 252

技术子系统 253

社会子系统 255

意识形态子系统 257

7.4 文化变迁 260

创 新 260

扩 散 261

文化互渗 265

7.5 文化多样性 268

7.6 语 言 269

语言的传播和变化 271

标准语和变体语 274

语言与文化 278

7.7 宗 教 282

宗教分类与分布 283

世界主要宗教 285

犹太教 285

基督教 287

伊斯兰教 290

印度教 292

佛 教 293

东亚民族宗教 294

7.8 族 群 296

7.9 性别与文化 297

7.10 多样性的其他方面 302

第8章 空间相互作用 307

8.1 空间相互作用的定义 308

8.2 距离与空间相互作用 308

8.3 相互作用的障碍 309

8.4 空间相互作用与新发明 309

8.5 个人活动空间 311

生命阶段 315

机动性 315

机 会 315

8.6 扩散与新发明 315

传染扩散 316

等级扩散 317

8.7 空间相互作用与技术 318

汽 车 318

电 讯 318

8.8 迁 移 322

迁移类型 322

迁移动机 324

迁移屏障 330

迁移模式 333

8.9 全球化 336

经济一体化 336

国际银行 336

跨国公司 338

全球营销 338

政治一体化 338

文化一体化 341

第9章 政治地理学 345

9.1 国家政治制度 347

国家、民族与民族国家 347

现代国家的演变 349

对国家的挑战 350

国家的地理特征 351

大 小 351

形 状 352

区 位 356

核心与首都 356

国界:国家的边界 358

天然边界和人为边界 359

按聚落分类的边界 360

成为冲突之源的边界 361

向心力:提升国家的凝聚力 365

民族主义 365

一元化机构 367

组织与行政部门 368

交通与通讯 368

离心力:对国家权威的挑战 370

9.2 国家间合作 375

超国家主义 375

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 376

海洋边界 377

国际海洋法 377

联合国分支机构 378

地区性联盟 379

经济联盟 379

军事联盟与政治同盟 382

9.3 地方性与地区性政治组织 383

地理表象法:区划问题 384

政治力量碎裂化 385

第三篇 区位传统

第10章 经济地理学 395

10.1 经济活动和经济体的分类 396

活动类型 396

经济制度类型 397

发展阶段 399

10.2 初级活动:农业 401

自给农业 404

粗放型自给农业 404

集约型自给农业 406

不断扩大的种植业 409

集约化和绿色革命 410

商品农业 411

产品控制 413

农业区位模型 414

集约型商品农业 416

粗放型商品农业 417

特种作物 418

计划经济下的农业 420

10.3 其他初级活动 421

渔 业 421

林 业 423

采矿业和采石业 423

10.4 初级产品贸易 426

10.5 第二产业活动:制造业 429

工业区位模型 429

其他区位因素 431

交通特征 432

集聚经济 432

即时生产和柔性生产 433

比较优势、外部采购和境外业务 434

强制性因素 436

跨国公司 438

世界制造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439

高科技模式 441

10.6 第三产业和超第三产业 444

第三产业服务 446

超第三产业 447

10.7 世界贸易中的服务业 448

第11章 城市地理学 455

11.1 城市化的世界 457

11.2 城市的起源及演变 457

城市聚落的区位 460

11.3 经济基础 462

11.4 城市职能 463

作为中心市场的城市 464

作为生产和服务中心的城市 466

作为行政和公共机构中心的城市 466

11.5 城市体系 467

城市等级体系 467

等级-规模关系 468

世界城市 469

11.6 城市的内部 470

定义今天的城市 470

土地利用模式 471

中央商务区 471

中央商务区之外 472

城市形态模型 473

城市形态的变化 475

郊区化 476

中心城区的衰落 478

市中心复兴和中产阶级化 481

城市的社会区域 484

家庭状况 484

社会地位 486

种 族 486

制度控制 488

11.7 世界城市的多样性 489

西欧城市 489

东欧城市 491

快速成长的非西方城市 493

前殖民地和非殖民地城市 494

城市首位度与快速增长 494

非法聚落 496

经规划建造的城市 497

第12章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503

12.1 生态系统 504

12.2 对水的影响 506

水的可利用性 506

河流整治 509

水 质 510

农业水污染源 512

化 肥 512

生物杀灭剂 512

动物粪便 513

其他水污染源 513

工 业 513

矿 业 514

城市和居民区 515

控制水污染 516

12.3 对空气和气候的影响 516

空气污染物 516

影响空气污染的因素 517

酸 雨 518

光化学烟雾 520

臭氧层损耗 522

控制空气污染 523

12.4 对地貌的影响 524

挖掘作业产生的地貌 524

倾倒产生的地貌 526

地面沉陷的形成 526

12.5 对动植物的影响 527

生境破坏 528

捕猎与商业性开发 529

外来物种 530

中毒与污染 532

12.6 固体废物处理 534

城市垃圾 534

填 埋 535

焚 化 537

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 538

危险废物 540

第四篇 区域分析传统

第13章 区域概念 549

13.1 区域的性质 549

13.2 本章结构 552

13.3 地球科学传统中的区域 553

地形区 553

天气与气候动力区 554

自然资源区 556

13.4 文化-环境传统中的区域 558

作为区域核心的人口 558

语言区 560

心像区 561

政治区 563

13.5 区位传统中的区域 565

经济区 565

城市区 567

按生态系统划区 571

附录:地图投影 576

重要词汇 585

译后记 607

出版后记 609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