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万花筒
  • 上海万花筒
  • 上海万花筒
  • 上海万花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万花筒

4.2 1.7折 25 八五品

仅1件

江苏淮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应国靖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2

装帧其他

货号A12-3

上书时间2025-01-06

淮信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应国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12
  • ISBN 9787542637345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21cm
  • 页数 309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目录】

序:对上海当下的拷问

上海人都到哪里去了?

上海人什么都喜欢新鲜

上海人很会过日子

  上海人购买奢侈品的热情可真大

上海的服务态度

上海人好爱面子

上海的富豪

上海的所谓“小男人”

上海的出租车

上海的小老板们

上海的物价究竟是高是低

上海人的时间观

上海人真冷漠吗?

上海的保姆、钟点工、月嫂

上海也有衙门作风

上海的食品诚信在哪里?

上海有没有黑社会?

上海人搓麻将

上海的禁烟

上海的餐厅

上海有的名人活着就想建故居

100个公共博物馆和众多民间博物馆

上海的公共艺术太少

上海马路积水少了

上海的速度是否可以慢一点?

大吃大喝何时了?

菜场的哲学

一切为了文凭

剩女越来越多,剩男压力越来越大

从龌龊的洗足房到金碧辉煌的会所

有钱人去外国当移民

红包满天飞

尊敬的教师,你们怎么了?

离谱的上海高房价

结婚结不起

离婚比买菜容易

从堵车中找问题

如何招待外国友人看节目

车上效应与车下效应

节日很多,全围着一个字:吃

当官有权真好

对小摊贩要堵疏结合

退休高官的“再就业”

校庆主席台上的尴尬

上海人要学会排队

从日本大地震后所想到的

一白遮百丑

以衣帽取人不可取

干部出国是工作还是福利?

生硬的笑还不如不笑

严惩酒后驾驶

“达芬奇”现象何处不有

乡下巴子和上海瘪三

上海人的崇洋和排内

早教还是顺其自然好

“富二代”责任在爸妈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现在的上海学生不通中文

应该教孩子们如何理财

不要溺爱孩子

上海还是全国文化中心吗?

死胡同式的文学研究

周立波现象

看不懂的文艺作品

  上海能打造起文化艺术港吗?

形形色色的准骗子

五花八门的黄牛

注意拍卖行的陷阱

收购古董的危险

花样百出的造假

干部会议太多

如何也是一门学问

微博的作用

少点“迎合”,多点“顺应”

出书要自己掏钱

包赚不赔的中介机构

哪有这么多的“日”、“周”、“月”?

城市发展要注意细节

被人遗忘的创造学会

理财也要创新

有损上海形象的污染广告

  人们一进医院就又怕又痛苦

如何才能抑制暴利

让老人快乐有尊严

领导干部要学会讲话

谎言笼罩着生活

每个人都要有维权意识

想起了《新民晚报》的发行量

时时设陷阱的美容店

单一的商业模式

都是房子惹的祸

  为何热衷算命、看相、看风水?

样样争不一定好

从补交“小费”和大发“小费”说起

家族制企业的利氅

凡事都要托关系

建筑工程队的另一个职能

价贵未必是好货

从“外语角”到“相亲角”

学术职称和官衔大小

后记



内容摘要

   
《上海万花筒》总计一百篇,涉及当今上海的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举凡上海人的性格、心态、喜好、习俗以及日常生活里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化娱乐等,几乎都有谈说;作者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欧美时而国内,时而历史时而现实,时而形而上时而形而下,七纵八横,信手拈来,瞬息变幻,如此来看,以“上海万花筒”的书名冠之是颇为确切的。但这一书名也有欠缺,那就是宠未能凸现这本书的“当下”特征及全书的重心和亮点之所在,即:对上海当下的拷问。

   
《上海万花筒》对上海当下的拷问,许多是有关民生方面的。这样的内容大多在文章标题上就明白地显示着,像《上海的物价究竟是高是低》、《离谱的上海高房价》、《上海的食品诚信在哪里?》、《菜场的哲学》、《人们一进医院就又怕又痛苦》、《上海马路积水少了》、《城市发展要注重细节》等。这些文章对有些问题的剖析是很犀利的,如把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地方政府的GDP主义传统”及“以GDP作为重点绩效考查标准设定官员升迁的逻辑”;其中有的文章表达的愿望也是发人深思的,如:“但愿我们以后不再看到市领导趟积水慰问居民的场景,这只能说明上海的积水改造成效甚微而已。”

   
“万花筒”对上海当下的拷问,也有不少是有关领导干部作风和官场腐败方面的。这也可从许多文章的标题上见出,像《上海也有衙门作风》、《哪来这么多的“日”、“周”、“月”》、《当官有权真好》、《干部出国是工作还是福利》、《退休高官的“再就业”》、《从补交‘小费’和大发‘小费’说起》、《学术职称和官衔大小》等。在这些文章里,作者讲述的大都是他亲身经历,亲自看到、听到的一些事,并将一些级别并不怎样的官员的颐指气使、恣意妄为与他以往接触的某些大领导的平易近人、体恤下情、廉洁正直相对比,指出:“就是恰恰这些不知道老几的人做着比老大还厉害的事,做着使腐败愈演愈烈、官民关系日趋恶化的事”,“这就要看高层有多大的决心予以整治了”!

   
“万花筒”的这种拷问,还有的是有关每个上海人、每个上海市民的,是有关他们的素质、精神、心理等问题的。这方面的文章有《上海人购买奢侈品的热情可真大》、《离婚比买菜容易》、《从“外语角”到“相亲角”》、《上海有的名人活着就想建故居》、《上海人要学会排队》、《从日本大地震后所想到的》、《以衣帽取人不可取》等。作者的这些文章或敏锐捕捉到这些年上海人日常生活里一些近乎怪异、荒诞的现象,予以针砭,或解剖一些上海人经年累月积淀的陋习和不良心理、心态,要人们在今天物质至上、一切向钱看的潮流里,“学会对欲望的节制,对灵魂的净化,对正义的诉求”,认定“未来的上海应该属于内心真正变得强大,心灵真正崛起的上海人”。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